•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神秘瑶家
  • 神秘瑶家洞口瑶乡:神秘独特的“棕包脑”舞
  •   戴昌在“棕包脑”舞的唱词 谢兰 摄

      瑶族村民跳起“棕包脑”舞 资料图

      时值欢度元宵佳节之际,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不可缺少的几项重要民间习俗。而在湖南省洞口县长塘、月溪、渣坪一带的瑶寨山乡,农历的正月十四、十五日, 村民们跳起一种独特的“棕包脑”舞。他们穿上瑶服,走村串寨,为们送去新春的祝福,祈求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每年都是如此,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棕包脑”是一种古老的民间生态祭祀舞蹈,因用棕片包着脑袋舞蹈而得名。其表演形式风格原始、古朴,装束奇特,舞蹈动作粗犷豪迈、孔武有力。表演的人数由1至20人不等。舞者多为男性,他们以棕片裹头,身披棕叶,腰系万年常青藤,手执,踏着鼓点翩翩起舞。

      目前,洞口县瑶族“棕包脑”舞已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舞”与“武”结合

      洞口县地处湖南省西南部,位居雪峰山脉腹地的东麓,资江西源上游。洞口县县境的西北部重峦叠嶂,东南部丘陵连绵,谷川纵横,溪河密布,林木蔽天。这里常年日照充分,雨量充沛。

      记者来到洞口县长塘乡老艾坪村,这是个古老的瑶族村寨,坐落在一个群山环抱的山谷里,木房子周围薄雾缭绕,清澈的小溪从村旁流过,树林里的虫鸣鸟叫不时传畔。村里有位叫丰保莲的老人,已近90岁高龄,他从小学习“棕包脑”,是现存于世年龄最大的“棕包脑”传承人,但因老人年事已高,加之阴雨连连,老人家住在另一个途深远的山顶上,不便采访。记者在村口一套的木房子里,见到了他的女婿戴昌。

      戴昌,今年50岁,中等个儿、笑容可掬,他将是“棕包脑”的下一代传承人。他向记者介绍,每年正月十四、十五,他们就会和邻村的瑶民用棕片裹头,身穿瑶服,手提齐眉棍到各家各户去拜年。当地的人们在“棕包脑”身上寄托着自己美好的愿望,把它当作了瑶家的财神爷,一种吉祥如意的象征。

      “棕包脑”表演的时候锣鼓喧天,震耳欲聋,场面隆重震撼。蓝天白云下,4支冲天牛角吹响法号,呜呜的牛角号声在山谷中回荡。穿过怪石林立的群山,在一块古木参天的林中空地上,一群头包棕片,身披棕衣,腰扎万年常青藤,脚穿草鞋,手持猎叉的瑶族汉子,在4位身着法衣,头戴冲天法冠,手持牛角的带领下,跳着古老扑拙的“棕包脑”,祭祀祖,。

      说起“棕包脑”,戴昌滔滔不绝,言语中透露着豪迈。

      整个“棕包脑”表演粗犷雄武,舞者手提,屈膝深蹲,飞舞,敏捷有力。蹲时,扫棍、挑棍;转时,挖棍、挠棍;立时,顶棍、劈棍。一进、一退、一折、一转,斜线移动,给人以神秘、原始的美感。

      “棕包脑”是一种舞蹈,也是一种武术。只要会“棕包脑”的人都会武术,跳“棕包脑”时,先耍着棍到当地各家各户去拜年,耍完棍后,主人会高高兴兴地把事先准备好的糍粑送给他们,以示。接到糍粑后,端棍向主人行一鞠躬礼,出门再去下一家。但在进门时,如果被人把头上的棕叶掀下来,这家人一年都会倒霉,便要跟主家道歉行礼。为了好自己,并受到主家的尊敬和欢迎,所以每年他们都会抽时间到山上武术,山上的空地、田间地里都是他们和表演的场所。

      说着,他换上了表演“棕包脑”时穿的瑶家服装,顺手操起了旁边的长条板凳利索地舞动起来,动作娴熟利落,举手投足间刚柔并济,让在座的人瞠目结舌。

      “棕包脑”原为“寻母”而舞

      戴昌说,“棕包脑”之前有一些禁忌,比如说只能是本村本族的人才能传授和学习,不传外族人。传授和学习的时候,也会选择隐秘的地方。他们甚至对外来打听“棕包脑”舞蹈来历的人都很忌讳和反感。因为这个民族的人们认为,母亲被抢走了,是一件丑事,不愿对外。他们恪守诺言,为祖先保守着一个秘密。

      原来,“棕包脑”源于一个传说。

      相传在没有“开梅山”以前,长塘山上住着一位年轻美丽的瑶族女人。一天她在山上采摘山果时,被的山鬼强人掳走了。她的儿子长大后,决心救出母亲。为了不让山鬼强人认出自己,顺利救出母亲,少年。他把割来的两块棕片,做成四方帽子戴在头上。他想,光戴在头上,身上看到还是不行。他又上山剁来常青藤,缠在布衣上,看看还是不行,又找来几块烂花布,一块布撕一条,那一块布撕一条配到一起缠在身上。他花了很长时间,才把自己装扮成“棕包脑”的模样。

      乔装打扮后,他拜“倒立梅山神张五郎”为师,苦练擒鬼的本领。然后隐身山林,经历千辛万苦,在三峒梅山的帮助下,打败山鬼,救出母亲,团聚。为了祖先寻母救母孝母的大爱美德,长塘、罗溪、月溪的瑶族后人每年的正月十四和十五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跳起“棕包脑”舞,,祈福未来。

      而这身“棕包脑”装束,经过千年传承,成为瑶族服饰和当地风俗习惯不可缺少的元素。

      据资料显示,“棕包脑”的表演程序分为“祭祀”“单棍表演”“双棍表演”“凳术”“梅山倒立”“驱山鬼、打野兽”“庆祝”等段落,每个段落细节繁多。

      “祭祀”时,在场地中央摆一方桌,奉上糍粑、桃子等贡品。待香、烛燃起,瑶老阴师朝天吹响牛角,“棕包脑”持棍顿地,吆喝前行,而后挥棍迈步,半弓,双手握棍作揖,十分虔诚。“单棍表演”时,“棕包脑”执棍而立,前劈后勾,左打右击,吆喝声四起,山谷震荡。“双棍表演”由两个“棕包脑”握棍对立,你攻我防,噼啪作响; “凳术”表演中,“棕包脑”手握长条凳,挥舞旋转,前推后挡,呼呼生风;如“梅山倒立”时,“棕包脑”双手着地,倒立行走,动作诙谐;“驱山鬼、打野兽”的场面紧张激烈,如山洪袭来,势不可挡; 舞蹈最后在“庆祝”中谢幕,“棕包脑”踏着鼓点,围着篝火载歌载舞。

      “棕包脑”具有人物、对白和简单的故事情节,并有固定的表演程式,以近似戏曲的写意、虚拟、假定等艺术表演形式,展示了瑶族先民不畏,与大自然顽强的刚毅性格,既有舞蹈的特征,又具戏剧的色彩。

      瑶乡“棕包脑”舞 亟待抢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文明进程的加快,瑶乡原始的梅山舞蹈“棕包脑”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掌握“棕包脑”的老艺人越来越少,而年轻人不愿意学习传承这种艺术,“棕包脑”在瑶乡已濒临之势。

      说起“棕包脑”的来历程,戴昌如数家珍,但说到其传承,他表情甚是凝重。他说“棕包脑”现在偶尔还会参加一些演出活动,但是肯学这个舞蹈的年轻人越来越少,都不愿意学。社会在进步,受过教育的年轻人很多都从大山里走出去了,学这个觉得丢面子。就算学过的,因为学了没有用处,时间久了就忘记了。而且“棕包脑”有非常多的讲究,一招一式都代表着一种含义,每个动作含义都要理解透彻,学习时只能靠口传心授,种种含义只能让学习者自己去体会。

      邵阳市非遗专家覃保来说,洞口瑶乡“棕包脑”舞蹈作为一种古老、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瑶乡山寨的重要遗存。对研究瑶乡山寨的民俗、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并对发掘探讨古朴的瑶族舞蹈及古代武舞的渊源、发展、演变很有意义。

      近年来,洞口县委、县专门为“棕包脑”出台专门的文件,全力瑶乡“棕包脑”。洞口县委、县加大对“棕包脑”的力度,为传承人带徒传艺创造优越的条件,让“棕包脑”进入社区、学校,融入广大群众的生活之中,把“棕包脑”的举措变为自觉自愿的行动。(谢 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