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蠱毒之說仍廣泛流傳,人們也多持以戒懼的態度。網上圖片
青絲敝鄉是個移民城市,在過去,市井間關於放蠱的傳說流傳極廣。大致是說,有人能以特殊手段以毒蟲、毒草自製成蠱毒,然後置於茶酒飲食中待客,若有人不慎食用,就會被放蠱者控制,成為被人操縱的傀儡。最為流行的故事版本之一,是有異族女子看中某位英俊男子,悄悄施放蠱毒,帥哥不知不覺就著了道兒,自此伏低做小,對施蠱者言聽計從、不離不棄。還有一個版本是包藏禍心之人,專門把蠱毒放給小孩,然後控制這些小孩為他做壞事,一旦蠱發,小孩子的肚子裡就會生出許多臭蛇、癩來,悲慘萬狀地死去。由於聽多了這一類恐怖的故事,我自幼就對蠱毒之說心存恐懼。關於蠱毒的傳說,亦是相當古老。《左傳.昭公元年》:「谷之飛,亦為蠱。」唐代經學家孔穎達釋曰:「以毒藥藥人,令人不自知者,今律謂之蠱毒。」早在先秦時期,就已有了以蠱人的邪術傳說。而到了漢代,還發生了著名的巫蠱之禍。《漢書》:「是時,上春秋高,疑左右皆為蠱祝詛,有興亡,莫敢訟其冤者。」漢武帝年老時很怕死,整天懷疑有人要以蠱他,所以經常無端於人,也無人敢訴其冤。近臣江充與太子劉據素有隙怨,於是誣告太子所居的東宮用於放蠱的木人尤多。太子被冤,擔心無法辯白,遂誅殺江充,最後兵敗自殺。然而,後人即使知道巫蠱可以致禍,蠱毒之說仍然是廣泛流傳,人們也多持以戒懼的態度。《書.方技傳》曰:「腹有蠱,誤食發而然。」隋唐之際,蠱毒的傳說已被根植於大眾的集體意識當中,以至於當時的律令有「造畜蠱毒及教令者,絞」。規定製造或施放蠱毒者,要處以絞刑。而且,或許是一些地區的居民生活習俗顯得神秘奇詭之故,蠱毒也被認為是「北地所無,獨西南方有之」。明人謝肇淛的《五雜俎》說,蠱蟲的製法是在端午這天把毒蛇、蜈蚣、蜥蜴、蜘蛛等毒蟲放在一個容器裡,任其自相殘殺,最後剩下來的就是蠱蟲。而放蠱害人也須。因為蠱毒製成之後,一定要用一個人做試驗,如果這段時間恰好沒有放蠱對象,就要放到家中一人身上,不然就會自受其害。而中蠱之人,會腹中劇痛,十指俱黑,失去了味覺,嚼豆子也不覺得腥,口含白礬也不覺得苦。如果是及時發現蠱毒,還可用甘草、綠豆等藥物化解,然後用麻油把蠱毒吐出來,若是被施放蠱毒超過三個月,就再也無法可解……由於這一類的傳說代代相傳,被納入了民間的口頭歷史譜系當中,製造出了一代又一代的信眾。我還在讀小學的時候,鄰街有一位老人,喜歡摸小孩子的頭,凡有小孩從他門前經過,他都會上前摸一摸。所有的小孩都說這個老頭是在放蠱,每次看到他,就會躲得遠遠的,一些比較壞的小孩,還會撿起石頭砸他,或在老人身上吐口水。老人轉身不靈活,經常被襲,卻從不生氣,臉上總是笑瞇瞇的,只要一看到有小孩經過又會上前摸頭。我也被老人摸過頭,每次也和其他小孩一樣,遠遠看到老人就喊:「放蠱放不靈,放對自己人。」據說這樣就能破解老人放蠱的邪術。事隔多年以後,當我對自然科學和社會有了一定的認識,才知道,當年老人喜歡摸小孩子的頭,是年紀已老,已有些不清楚,加之又喜歡小孩,所以行為舉止顯得有些怪異。而造成這些誤會的根源,緣於我們心中之前已有了定見,思維多帶有以己感物的主觀色彩,凡事皆以習慣性思維作為參照,詮釋身邊的人和事。由於這種人性的局限,我們眼裡的世界空洞而逼仄,真正的蠱毒,其實就在我們的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