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蓝瑶寨的明天会更好
石艳萍
7月1日,是中国成立91周年纪念日,恰逢勾蓝瑶胞们的传统节日“洗泥节”。今天,我特意从省委党校赶回来与永州日、市的负责人以及十多位境内外主流记者来到江永县兰溪瑶族乡黄家村。
黄家村是一座城堡式的古瑶寨,素有“现代桃花源”之称。古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集奇异独特的地理地貌、古老建筑、民俗风情于一体,各姓瑶民自汉魏始居,明洪武九年朝廷招安,封清溪、古调、扶灵、勾蓝四大民瑶。勾蓝瑶胞居住黄家古寨至今延续了40多代、一千多年。千百年来,村庄的始终没有变,民族成份始终没有变,民俗民风始终没有变,是一个保存非常完好的勾蓝瑶胞祖居地,也是湖南省历史文化名村和重点文物单位。
今年,市委开展“四深入”活动,黄家村是我的“四深入”联系点和建设扶贫联系点。早在2月13日,冒着春寒,我第一次带领市委宣传部、市、永州日等联村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走进勾蓝瑶寨。千年瑶风与生态的自然融合,营造出一种原始的美、的美、清新的美、和谐的美,让人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在瑶寨里,我与县、乡、村干部座谈,探问瑶寨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习俗,找出发展差距,寻求发展思,研究制定“四深入”活动和建设扶贫工作三年规划。在指导思想上,要在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经济的同时,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利用优美的、良好的生态和古朴厚重的瑶文化,铸造勾蓝瑶文化品牌,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把瑶寨打造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民俗文化旅游村、全国文明村,再现勾蓝瑶胞“地上神仙勾蓝人,月月踏鼓像过年”的美好愿景。为此,我们策划了“2012洗泥节对外推介”、“央媒、省媒探访千年古瑶寨”、“名家访勾蓝”以及“品读永州走进勾蓝瑶寨”等系列活动。4月15日,国际知名音乐家谭盾被我邀请到村里采风,并着手为瑶寨创作音乐剧。
今年的“洗泥节”热闹非凡,12家境内外、各方嘉宾、慕名前来的游客以及远近村民5000多人汇聚于此,每个人的脸上都挂满了幸福的笑容。这一天,瑶寨就像我们过春节一样,家家户户都准备了丰盛的佳肴,远方的亲人纷纷赶回家中团聚。外来的客人只要走进瑶寨,主人就会端出自家酿造的米酒、花生、糍粑,热情地邀你一同参加家宴。
传统的节日、传统的风俗,庄重、神圣而神秘。上午10时30分,“洗泥节”活动正式开始。 瑶胞们为大家奉献了一台自编自演的“千年瑶寨自然兰溪”传统节目,舞龙、舞狮、瑶歌、长鼓舞、瑶家拳等表演,个个精彩,其水准之高,赢得了观众的阵阵喝彩,吸引境内外主流记者竞相拍摄和采访。当晚、湖南卫视、湖南红网、永州等纷纷报道,大公报、《湖南日报》、《永州日报》、永州新闻网等先后发稿100多条,市还将“洗泥节”活动在“品读永州”栏目中加以专题报道。节目后,反响强烈。不少朋友看后,打来电话,称赞不已。
古寨文化底蕴厚重,开发潜力很大。我想,只要我们按规划抓好落实,强化宣传推介,“千年瑶寨自然兰溪”文化旅游品牌一定能做大做强,黄家村也会像张谷英村一样名扬,勾蓝瑶寨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
(作者系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
走访移民村
盘贵元
7月3日,天刚放亮,我和管理区党委副郑增启、区组织部的同志一行4人,驱车赶往西北偏远乡镇市乡走访看望瑶胞移民。由于市乡地处深山,通乡公蜿蜒曲折,汽车“盘旋”了近2个小时才来到大坝头村张家山瑶胞移民小组。走下车,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窗明几净、错落有致的新房,一条条纵横交错的马,连着家家户户。
看着瑶胞们的新生活,我的思绪回到了3年前,那时的瑶胞移民世居在右水源、麻拐皂,到处都是崇山峻岭,生产、生活恶劣,加之距城区50多公里,平时购买日用品都需要步行近20公里的山,家家户户住着老旧的“吊脚楼”。雨天,屋外大雨倾盆,屋内小雨绵绵的情况司空见惯;炎炎夏日,一不小心,芝麻大小的火星,便可将整个村落化为灰烬。长期以来,他们一直过着刀耕火种、肩挑背扛的清苦生活。
2009年3月,为了从根本上改善深山瑶胞的生产生活条件,让他们安居乐业,同奔致富,管理区出台了搬迁扶贫实施方案,正式启动了移民工程。我带头捐款资助,发动大家想方设法筹措筹措资金。如今,又一次来到处处洋溢着幸福之光的移民小组,一股欣慰感油然而生。
由于近日天气晴朗,瑶胞们一大早便已外出劳作,我们边走边看,来到正要出门的瑶胞李成民家。“你现在身体好不好啊?”我询问起这位面色黝黑、朴实勤劳的汉子。“去年得了场大病,花了近10万块钱,现在身体基本康复,又可以做一些农活了。”“花了近10万块钱?那你现在家里的生活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困难?” “还是要感谢区领导把我们迁移出来,给我们安排宅,为我们募捐,让我们过上了好生活。去年我生病的时候区里和乡里都给了我很大帮助。现在我一天光是修山抚林的劳务收入就有100多块,维持生计有余了。”说起现在的生活情况,他显得颇为满意。
正拉着家常,一同前来的乡党委徐天柱告诉我,由于6月乡里连降大雨,加上供水主渠道年久失修,导致突然塌方,影响到近1000亩稻田的正常灌溉。如今旱期将近,老百姓的生产面临巨大,心急如焚的我告别瑶胞后,立即前往现场查看。
此时的太阳就像个巨大的火球在炙烤着大地。站在损毁严重的渠道上,想到庄稼地里要是流不进“救命水”,老百姓半年辛苦就全白费了,我心如刀绞。我徐天柱,要把老百姓的事情放在第一位,乡里领导要现场指挥,做好应急情况处理,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解决好群众稻田用水问题,他们能够顺利度过旱季,保产丰收。不一会儿,乡里迅速派来工作人员对渠进行道维修加固。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我的心渐渐放下来。
一风尘,感触颇深。作为领导干部只要“身”入基层,心系民生,扎扎实实地“接地气”,才能帮助老百姓解决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让更多的老百姓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作者系金洞管理区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