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面积从2002年的1000亩,发展到现在的2.3万亩,位居闽北首位;种植技术从过去的参照其它农作物摸索,到现在的科学化、标准化种植;从过去的零散种植经营,到现在形成种苗、种植、加工、技术服务、生产、销售、研发的产业链条,以及“龙头专业合作社+药品生产企业++科研+社员与农户”的一体化发展模式……
2010年,邵武市被福建省农业厅、省中药材产业协会确定为全省三大中药材强县之一。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邵武的中药材产业异军突起,并发生了“量”与“质”的双飞跃,成为邵武又一个生机勃勃的绿色产业!
零散种植,无技术无市场难成气候
位居闽北山区的邵武,中药材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使君子的栽培、加工和繁殖,虽然历史悠久,但长期以来一直处于零散的状态,不论是种植规模,还是种植技术等各方面,都难成气候。直到2002年,全市的中药材种植面积也仅有1000余亩。相较于福建的柘荣、泰宁两个传统中药材强县,当时的邵武在中药材产业发展方面,只是一个“无名小卒”。
以瓜蒌种植为例,当时全市瓜蒌的种植面积不到20亩,且仅有的几户种植户全部都是尝试种植。城郊镇朱山村村民欧阳明便是率先“吃螃蠏”的一位,可是“尝鲜”的滋味并不好受。“没办法,因为不懂种植技术,只能参照着传统农作物摸索着种。虽然经过摸索最终试种成功,但是种的很不好,管护水平差,产量也很低,只有现在的一半。”欧阳明回忆起当时的情况,仍然记忆犹新,“我还算幸运的,以前,我们村里以及其他地方,还有许多人试种失败的。”
然而,作为福建省首个中药材交易市场的“闽北中药材交易市场”项目,只是“南武夷区域中药材产业一体化建设”项目的一项内容。这个由南武夷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投资达2亿元的大项目,是邵武市中药材产业向纵深发展所实施的又一“大手笔”,预计2014年可建成,建设内容包括了中药材产业化建设、中药药品生产、中药材批发市场、中药材产品研发、药膳等。
“随着中医药的振兴、健康养生时尚的兴起,国内外对天然药物的需求日益扩大,中药材产业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合作社理事长杨斌对笔者说,事实上,从合作社和瑶理药业公司的迅速发展壮大,便可从中证明中药材产业的广阔市场前景。瑶理药业公司从收购当年的200万元产值,迅速增长到2011年的3600多万元,短短三年增长了10余倍。
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依托科技是其中的关键。自合作社成立和收购瑶理药业公司以来,他们与福建农林大学、福建中医学院、福建省农科院等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他们先后承担了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等单位的“沙氏鹿茸草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南武夷区域中药材白术与瓜蒌规范化种植及加工技术研究”等近10个科研项目,通过对接、、吸收,大大提升了企业的科技研发水平。
近年来合作社及瑶理药业公司已经在产品研发方面,进行了许多努力和尝试。他们加大了“药食同源”品种的开发力度,以制药的高标准进行袋包茶食品生产,开发了姜茶、姜粉系列,黄精、熟地黄、茯苓粉精品系列,十全大补汤、四季调理养身膳食汤系列,以及艾叶床垫、艾叶包枕系列产品,受到市场青睐。他们还与邵武晒口瀑布林温泉度假村达成合作协议,实现中药材产业优势在休闲旅游业中的应用。
除了加工、生产符合“绿色健康”的消费需求,邵武中药材产业在种植环节上,还全面推行GAP、SOP管理和操作规范,全部采用无公害的标准,许多最新的绿色生态工艺技术,也得到广泛应用。以茯苓种植为例,过去种植需采用直径15厘米以上、长1米的段木,并要占用山地,种植时还要求挖穴,消耗木材资源,影响生态。通过引进、消化并改进,合作社采用全新的种植技术,只需借助山地上砍伐后留下的松树兜即可种植,既不需要消耗木材,也不需要占地挖穴,同时还不影响所在山地的造林。利用这一技术,合作社已经在全省发展种植了茯苓达1.7万多亩。
邵武市生态优越、森林覆盖率高,野生药材资源丰富,同时,邵武还是闽西北传统的商贸物流中心,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基础条件得天独厚。鉴于良好的发展基础,2008年邵武市联合福建农林大学专门制订了《全市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南武夷区域中药材产业一体化建设”项目还被《南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列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布局项目。邵武的中药材产业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