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歌声飞翔蓝天,让和谐洒满家园,这是无数人孜孜以求的梦想。然而,医患矛盾的紧张,“看病难、看病贵”的纠结,以及艰巨的医疗体制等,让群众对“医院”“医生”这两个热词,时时抱以难以言状的叹息。
红色军医,能否为患者托起一片健康和谐的蓝天?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用行动对梦想做了最好的回答:
西南医院“全心全意”的旨,自觉践行红色军医文化,发扬我军拥政的优良传统,发挥研究型医院的优质资源,勇于创新、不断突破、敢于担当、主动作为,谱写了一曲新时期的壮歌。红色军医,红就红在颗颗红心跟党走,红就红在红缨长握保打赢,红就红在红医大爱为人民!因此,西南医院赢得了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成为医疗行业的中国品牌和军队医院的一面旗帜。
心系老区 永远不忘人民军队的根
今年是建军85周年。“八一”前夕,皖西大地,热浪袭人。
由院长李景波率领的西南医院红色军医专家团一行13人,挥汗如雨地行进在大别山老区。专家团由普外科、妇产科、消化内科、泌尿科、烧伤科的军医组成。抵达安徽省六安市的当天,他们就不顾旅途疲劳,怀揣对老区人民的深情厚谊,随即赶往将军的摇篮金寨县慰问。当90余岁高龄的老红军池家春、张福巨得知李景波一行专程从千里之外的重庆前来看望他们时,激动得热泪盈眶:“感谢解放军,感谢三医大,感谢西南医院!”
第二天一早,专家团在六安市红军广场开展义诊服务,现场挤满群众。当天恰逢六安今年最热的一天——气温高达38℃,广场温度超过40℃。但为了给老区群众看病,原计划10时结束的义诊活动不断地往后延长。当军医们看完最后一位病人,已是午后。义诊结束时,群众不肯离去,拉着军医们的手说:“谢谢你们对老区的关爱!”据统计,当天共有1000余名群众得到了诊治。
早在去年建党90周年之际,在韦邦福的率领下,西南医院医疗队就曾前往六安,与六安市人民医院建立了技术帮带关系。这次重访六安的一项重要议程,就是检查落实帮带协议的执行情况。军医们深入医院相关科室,对一些疑难病例作现场指导,妇产科主任梁志清还专门展开了两例宫颈癌手术。在与对口同行的学术交流中,军医们认真解答了若干技术难题,赢得阵阵掌声。
“这次来六安回访,是我院红色军医文化的一次重要行动。”在热烈的掌声中,李景波动情地说,“拥政是我军的光荣传统。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老区是人民军队的根,没有老区的,我们就不可能成长壮大。今天,我们有义务反哺老区人民!”
六安市市长毕小彬评价说:“自签订技术帮带协议以来,西南医院在医疗管理、远程会诊、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技术帮带、临床科研等方面给予了我们全方位的帮扶,这是对拥政最好的阐释。我们对红色军医专家团提供的优质服务表示崇高的!”
与大别山相隔千里的大巴山,曾是著名的川陕根据地。西南医院派遣的红色军医专家团,也在这里挥汗如雨进行帮带活动。专家团由该院副院长郭继卫带队,以“为老区送去健康,从老区受到教育”为旨,深入达州、通江等大巴山腹地。出发前,郭副院长向团员们提出要求:“办一批实事,结一个对子,受一次教育,交一生朋友。”
在达州军分区第一、第二干休所,专家团逐一上门入户,对数十位老红军、老干部进行慰问,赠送保健药箱,开展问诊、查体和咨询服务。干休所的老红军、老平均年龄86.5岁,最大的96岁,自2009年以来,他们的医疗关系按“同城双体系”的转入西南医院,得到了良好的医疗关怀。这次慰问中,老人们情不自禁地握住专家们的手不愿松开:“感谢,你们是在用打江山的来保我们的健康啊!”
在曾经是川陕苏区首府的通江县,专家团针对县医院的特点,开展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人才培养、数字化建设和普外急救ICU等系统帮带,组织技术座谈、专科对口指导、专家、专题、远程医学通联、疑难病例会诊等具有针对性的活动,并先后两次为全县医疗卫生管理人员授课,走访基层乡镇卫生院,为老区办了一桩桩实事。
绵亘千里的大巴山,孕育了中事的星星之火。在青山绿水中与老区相印,让专家团也受到一次生动的传统教育,团员许建生赋诗表达感情,道出了大家的:“通江不普通,空山不;诺水鉴承诺,红区军旗红。”
心系老区,不忘根本。近3年来,西南医院先后派出74个医疗队、600多名专家教授奔赴老少边穷地区,行程3.5万公里,累计为3.3万名患者义诊,开展手术500余台次,免费发放药品7万余元,赠送设备器械52万元,把党和人民军队的温暖送到了群众心坎上。
红色军医 为患者托起健康的蓝天
位于重庆歌乐山下的西南医院建院已逾80年。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医院的服务旨都非常明确。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主政西南的刘、邓就为该院命名,享誉全军卫勤系统的“黎鳌”则发韧于该院。黎鳌院士对军医们“一要有爱心,二要有技术”的要求虽朴素无华,却成为医院文化的基因,深深根植于一代代医护人员心中。
经过数十年的积淀、创新和励精图治,医院已然跃上西部医疗高地,2011年,门急诊量261万人次,收治量11万人次,手术量6万台次,在军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成为行业品牌和军队医院的一面旗帜。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服务旨的内涵虽
有延伸,但依然清晰明确,那就是全心全意。”医院韦邦福介绍说,为实现这个旨,医院认真培塑红色军医文化,“这一文化是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又红又专军事医学人才为目标,具有军事医学特色的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其灵魂是培塑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其功能是培养红心向党的举旗人、红色事业的人、红色传统的继承人和红色军医的践行人。”
时代在发展。社会的喧嚣,让军队医院早已不再是可以独享清静的一块了。医患矛盾的紧张,“看病难、看病贵”的纠结,医疗体制处于攻坚阶段等,让群众对“医院”“医生”这两个热词,时时抱以难以言状的叹息。
红色军医,能否为患者托起一片健康的蓝天?
行动,是最好的回答——
早在7年前,西南医院就联合110家军地医院,向全国医疗卫生单位发出了“人民医生行动”的,并做出5项承诺:充分保障患者的就医权益;充分尊重患者在医疗活动中的话语权、评判权和隐私权;主动为患者提供充分的医疗信息;自觉恪守职业,奉生命为;自觉摒弃各种不行为。
这一行动呈现的积极姿态,无疑是化解医患矛盾的一剂良药。
医院党委以“人民医生行动”为契机,向全院提出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即“一切为了病人,为了一切病人,为了病人一切”,巩固和发展“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新型军政军民关系。
为此,医院成立了拥政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做到有组织领导、有安排部署、有制度保障、有经费投入和有考核验收,开创了由党委领导、军政主官主抓、全院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自“人民医生行动”开展以来,医院先后实施了包括新春月、医疗进社区、健康之声宣传周等系列惠民举措,累计义诊达40万人次,优惠或免费手术5000余例,减免各种费用2000余万元,如今已经举办了7届的新春月活动,每年都有主题。2012年的主题是对老年人白内障和农民工胆囊结石实行优惠,PET/CT、脑磁图让利优惠和去建筑工地义诊,免费提供心电图、B超检查,为农民工兄弟送去温暖。这项活动举办7年来,累计惠及城镇低保户、农民工、老年人和学生等群体60万人次,减免医疗费用270万元,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
其间,医院还实施了“三个一”救助工程,即腾出100张床位作为院前医疗救助中心,免费服务特困病人;为1000名经济困难的高发病患者免费手术;设立1000万元爱心基金,救助符合条件的社会弱势患者。
秉承全心全意的旨,爱心在延展,蓝天在延伸——
在“视觉第一中国行动”中,医院组建的眼科复明中心流动医疗队,常年深入老少边穷地区,免费为2000余名贫困患者实施手术。
在“耳聪工程”行动中,医院组建的医疗队打出“倾听世界倾听爱”的旗帜,每年免费为100名贫困地区失聪患者实施手术。
在“母亲健康快车”行动中,医疗队行程达6万公里,先后奔赴16个省市,举办义诊义治48次,惠及2万余名妇女,免费手术170余台,举办妇女健康知识110余次,帮助2400名母亲走出了病魔阴影。
……
2009年以来,全院28个科室共计1500余名医务人员前往开县、大足、合川、城口、武隆、彭水、黔江、酉阳、秀山、万盛、泸州、隆昌、荣昌、雅安等地市举办义诊活动130余次,授询人数85万人次,让“把爱心献给病人,把方便让给病人,把温馨送给病人”的承诺,温暖了百姓的心。
技术为先 医疗高地追求卓越
“这个机器人太神奇了,我做梦都没想到还能回家过年!”今年春节前夕,来自梁平县虎峰镇的黄仁芬,做完胆囊切除手术后仅3天,医生就告诉她可以出院了。
为她实施手术的是一台名叫“达芬奇”的手术机器人——这是西南医院耗资2000万元引进的,它是重庆及西部地区第一台手术机器人,特点是创面小、无感染、术程短、恢复快,可大大减轻病人痛苦。黄仁芬的手术仅用了40分钟,3天便可出院。而如果采用传统方式则需约3个小时,10天左右才能出院。
为给患者提供高品质服务,医院十分重视先进医疗设备的引进和应用。近年来,先后引进双源螺旋CT、PET/CT、3.0磁共振、肿瘤综合诊治系统、癫痫刀、脑磁图、亚洲最大的48座高压氧舱群、临床技能培训仿真设备及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人工肝等一大批高精尖诊疗设备,总值近10亿元,实现了主要设备与世界同步。
有了优质设备,还得有优质人才。
建设研究型医院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持续提高医学诊治水平,医院已经形成的八大临床优势、八大专病特色和五大临床核心技术能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医院以打造研究型医院为抓手,围绕临床搞科研、科研为临床,推动“个体研究”向“团体攻关”转变、“小科研”向“大科研”过渡,在全面推进“111人才战略工程”的基础上,今年已经安排了2000余万元,打造研究型学科、培育研究型团队。同时对领军人才实施个性化培养,选送22名35岁以下优秀人才出国深造,聚集起卞修武、孔祥复、钱程、钱忠明等一批中科院院士、长江学者、“973”首席科学家和1700多名专业人才,形成层次分明的人才梯队,为解除群众病患奠定了基础。
“这一切离不开人才。我认为,人人都是人才、个个都能成才。”该院院长李景波的话语非常干脆,“我们的是大人才观,只要你想干就有机会、能干就有岗位、干好就有地位!”
设备一流,人才一流。军医们精湛的医术,赢得了患者的口碑,“只有他们,才敢治别人不敢治的病!”
今年6月的一天,贵州铜仁土家族青年杨法平带着刚出生19天的儿子小福焦急地来到重庆。医院神经外科的林江凯大夫接待了患者父子。经诊断,小福颈后长了个鸡蛋大的包块,摸上去软软的,薄得像一张纸,青紫色的血管清晰可见。“孩子的包块系脊膜膨出,即脊椎未能闭合,脊髓和脊膜就从未闭合的缺口中渗了出来,” 林江凯告诉杨法平:“如果不手术,很可能导致脑积液感染等新生儿重症。”
“可孩子这么小,能手术吗?”望着孩子父亲焦灼的脸,林江凯镇定地说:“没问题,请放心。”6月22日,手术成功进行。半个月后,小福康复出院。
这是西南地区接受同类手术的最小患者。
不足百日的孩子可以手术,那百岁老人还能动手术吗?万一手术风险导致医疗纠纷怎么办?红色军医以大无畏的撑起了一片为民服务的蓝天!
今年2月19日,101岁的范庆生大爷不慎摔倒,致左侧股骨颈骨折。经医院骨科术前检查和评估,军医谢肇教授决定为他做手术。手术存在巨大风险,特别是麻醉。军医们提前做好充分准备,麻醉师鲁开智教授亲自为范大爷实施区域性神经阻滞麻醉术;谢肇主刀,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PCCP微创技术,半小时即结束手术,患者左侧股骨颈被牢牢固定住,手术切口仅3cm,出血量没超过30ml。
5天后,范大爷在家人簇拥下愉快出院。
五彩哈达是藏族人献给的,是他们心中最珍贵的礼物。今年3月27日,即将出院的康定县藏族患者央金措姆,把五彩哈达献给了医院肝胆外科的军医杨占宇和卢倩,以表达感激之情
原来,前不久肝胆外科收治了一名68岁的藏族包虫病患者拉科,通过离体肝切除和自体肝移植,手术很成功。在拉科恢复期间,得知朋友央金措姆也查出同样的病,于是拉科就介绍他来西南医院。28岁的央金措姆通过手术,很快恢复了健康。
央金措姆就要走了,他和拉科的儿子拉得尼马一起唱起悠扬的藏歌。歌声中,五彩哈达挂在了金珠玛米的脖子上……
不久前,医院胸外科监护室外又上演了动人的一幕——
“大叔,您女儿情况很好了,可以转出监护病房了。”军医刘铭对一位维吾尔族大叔边说边比划。大叔边听边流泪,用生硬的汉语说:“谢谢,谢谢……”
大叔叫图尔荪·阿卜杜拉,是新疆疏勒县亚曼牙乡温塔什小学教师。他女儿祖丽胡玛刚 10岁。3年前女儿的肚子慢慢变大,当地医院诊断为肝硬化。在当地红十字会的帮助下,大叔带着女儿辗转来到西南医院。经会诊:祖丽胡玛患的是缩窄性心包炎。
一旦确诊,手术顺利进行。如今,祖丽胡玛又欢快地奔跑在新疆阳光灿烂的蓝天下。
这几个病例只是该院每年数万例手术中的几个片段,记者从中看到的是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以及给百姓带来的福祉。而卓越,往往蕴含在朴实无华的追求中。
急难险重 要站得出来冲得上去
又是一个5月,春暖花开。西南医院“重返灾区、服务人民”医疗队来到汶川。
这天上午,在映秀义诊现场,一个50余岁的汉子,一把抱住肝胆科军医杨占宇,深情地说,“杨教授,我是沈培云啊,是你把我救出来的啊!”
原来,“5·12”大地震中,映秀镇卧龙稽征所的沈培云在废墟下被埋了146小时,是杨占宇冒着余震,多次为沈培云送去营养液,鼓励他一定要,为营救赢得了时间。“我永远记得杨教授,是他给了我生的信心!”今天的重逢,让两人的眼睛都湿润了。
另一个流泪的是少女。在义诊现场,当她远远看见长鲜继淑时,就大声地喊:“鲜妈妈、鲜妈妈!”地震时,春梅被掩埋在映秀小学废墟下68小时,是鲜继淑一直在废墟里陪护着她,为她、补液,并积极进行心理安抚。这段感人的故事曾广为传颂。在春梅心里,鲜继淑就是她的又一个妈妈。当春梅和鲜妈妈紧紧拥抱时,她俩及周围的人都流下了热泪。
“为什么我的眼睛里总是充满泪水?因为
我对这片土地爱得太深沉。”这是诗人艾青一句著名的诗句。作为军医,既要有医者仁心,也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
让我们回到2008年5月12日。
当灾难的消息传来时,西南医院党委贯彻执行军委和总部的决策,在第一时间抽组8支156人的卫勤分队,投入2000万元装备和800万元药品,紧急奔赴德阳、映秀、汶川、理县等重灾区,争分夺秒抢救伤员。
“作为医疗战线上的一支铁军,当人民有难时,我们必须站得出来,冲得上去,全力以赴,以生命为己任!”李景波说。
救灾期间,全院有3500人递交请战书,600人踊跃献血,捐款和缴纳特殊党费159万无。救援队在前方创造了五个第一:第一个到达德阳灾区,第一个突进震中映秀,第一个救治被埋废墟时间最长的伤员,第一个跨省转运批量伤员,第一个接受灾区伤员救治任务;后方则实现了四个无:即无并发症、无截肢、无死亡、无感染的最佳救护效果。全院官兵发扬我军光荣传统,先后救治伤员5300余人,手术365台,空中转运502人,抢救被埋超过100小时的伤员7人,收治伤员178人,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答卷。委员、总后勤部部长上将称赞西南医院,“平时全面搞建设,关键时刻过得硬”。时任总后勤部孙大发上将称赞西南医院,“真情书大爱、行动铸忠诚”。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医院党委和广大官兵按照总后和学校的部署要求,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投入到抗震救灾中。他们共筹措药材物资3个批次、总价值130余万元,并分3批派出医疗队,赴灾区开展紧急救援和高原病防治。
记者了解到,自2003年以来,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院党委措施得力,抽组了一批又一批力量紧急驰援,完成了开县油田井喷、江北天源化工厂氯气泄漏、渝北区森林火灾、沙区马家岩特大交通事故、家乐福群体踩踏事件、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城口喷炉钢水烫伤、成都公交车燃爆、贵州瓦斯爆炸、南方低温冰冻灾害等救援任务,受到党和人民的高度褒。受灾地区的党委、和人民群众,也多次踏上“之旅”,来医院表达感激之情。
“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是新时期新阶段对我军的新要求。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我们始终勇挑重担、奋发有为,充分展示了人民军队爱人民、红色军医为人民的根本旨和时代风貌。”该院韦邦福十分自豪地说。
创新 按国际一流提升诊治水平
这是春寒料峭的重庆。
一个“最军医”的故事在寒流中被市民热传:西南医院烧伤所女军医李晓鲁,在患儿廖治宇的父母悄然消失后,独自担当。
廖52%的皮肤3度烧伤,一直徘徊在死亡边缘。经医院全力抢救,伤情趋于稳定。可这时,他父母却不见了踪影。怎么办?
“一定要保住孩子的命!”李晓鲁率先捐出5000元作治疗费,又发动同事、朋友捐钱,并上网向社会求援。
暖流,向患儿涌来。
在这股暖流中,烧伤研究所所长吴军教授却陷入了沉思。他清楚,在医院收治的烧伤患者中,三分之一以上是儿童,这些孩子大多来自老少边穷地区,缺乏安全教育,受伤后又无医疗费用,甚至遭遗弃。为生命,近3年来,全所医护人员自发捐款10余万元、捐物3000余件。这种爱心虽如沐春风、暖房,但面对大量患者和高昂费用,仅靠军医们献爱心,是远远不够的。
从更深层次讲,“目前国内在烧伤治疗上的死亡率已大幅度下降,接近甚至低于欧美国家。但不足是,国内的治疗依旧停留在‘救命’阶段,忽视了病人的康复需求。”吴军介绍说,“我们用一流的医术把患者治好了,但患者往往一时无法接受身体的残缺或变形,心灵的创伤比外伤更严重。”
作为唯一被授予“模范军事医学烧伤科”荣誉称号的临床学科,西南医院烧伤所的技术水平和科研实力已跻身世界一流,被国际烧伤学会称赞为“世界烧伤医学的领跑者”。面对等身荣誉,如何突破瓶颈?
必须更新,闯出一条新来!
吴军和他的团队把目标瞄准和锁定在创
“国际一流烧伤综合救治机构”上,以发展烧伤康复作为提升临床治疗水平的突破口,即改变传统烧伤救治模式,由关注创面治疗、生命到关注患者外观、功能、心理、社会的良好恢复和转换上,为患者提供从入院到回归家庭社会的完整康复方案,以提升国内烧伤医学的整体救治水平。
几经努力,2011年11月,国内规模最大、设施最全的烧伤康复中心在西南医院试运行。中心设有康复功能评定区、运动作业治疗区、物理因子治疗区、儿童康复治疗区、支具矫形器制作室、心理咨询室,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康复治疗专业技术团队。中心还创造了多个国内第一:第一个引入心理治疗师参与患者的心理治疗,第一个开展从患者入院到出院、院外随访全程康复治疗,第一个制定全国烧伤患者康复治疗指南。今年4月30日,中心正式挂牌。
面对烧伤儿童的困境,在医院党委的支持下,烧伤所凭借自身品牌信誉,联合慈善总会,于今年6月30日创立“春苗儿童烧伤基金会”,向社会爱心人士募集到300余万元,这对救助贫困烧伤儿童,无疑是雪中送炭。今年8月,国内第一个针对烧烫伤儿童举办的“春苗儿童夏令营”在医院开营。
其间,医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14位烧烫伤患儿进行了心理治疗和励志教育,并请来“抱走一团火、救出一车人”的救火英雄梁强。10多年前,烧伤面积达85%的战士梁强,就是经医院烧伤科紧急抢救脱险的。如今面对孩子们渴求的眼睛,梁强的第一个举动是,“走,我们游泳去!”要在众人面前伤疤,这需要勇气。梁强率先脱下外衣跳进泳池,大声说:“孩子们,勇敢些,这辈子没有过不去的坎!即便你身上有伤疤,你依然能像别的孩子一样生活!”梁强的话,给了孩子们莫大鼓励。
“我们请来钢铁战士梁强帮助患儿作康复治疗,就是要让他们学会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与困境。”吴军说,“烧烫伤患者,除了医疗治疗外,更需要康复性的心理支持,战胜自卑、坚强面对。”
烧伤所的创新突破,丰富了医院红色军医文化的内涵,“我理解的红色军医文化,除了姓军为兵、姓军为战外,还要真切体现军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鱼水情,充分展示一个军队医院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仁济的悲悯情怀。”该院韦邦福说。
走进社区 让每个居民都学会几招
当你的家人或朋友突然失去意识该怎么办?吃饭时,突然被食物堵住气管该如何处理?作为普通人,我们能不能对他人实施心肺复苏救治……
这一连串提问,让沙坪坝区覃家岗街道的居民面面相觑:是啊,这种意料之外的事儿经常发生在身边,该咋办呢?
这是春节前夕,天气寒冷,覃家岗街道的社区会议室座无虚席,上百居民正在静静聆听“急救技能进社区”系列培训。主讲人是西南医院临床技能培训中心主任黄河清教授。作为有多年急救经验的军医,黄教授正娓娓而谈:
“大家可能还不清楚,由于心血管疾病等原因,我国每年约有180万人猝死。心脏骤停4分钟内能得到正确复苏的患者,抢救成功率可达50%以上;4分钟以后,成功率下降至10%;而超过10分钟才抢救的,成活率很小。70%以上的心跳骤停患者发生在医院外,从患者感到心脏疼痛到送至医院,往往因耽搁时间过长,未到医院就已经死亡。因此,第一目击者的急救十分重要。那么,谁有可能成为第一目击者呢?”
黄教授的眼睛从听众脸上缓缓掠过,“其实,你们都有可能成为第一目击者。”
他继续往下讲:“当你发现有人突然失去意识时,首先要拨打急救电话。然后就是使用仰头提颏的方法,患者的气道,并用一看二听三感觉的方法检查患者的呼气。如果患者没有呼吸,可以给予两次人工呼吸,然后进行心肺复苏。”黄教授边说边在模拟道具上比划,“就像这样,用拳头有节奏地叩击患者前胸心脏部位,连续叩击两三次,拳头抬起时离20至30厘米。叩击后,心脏受到刺激,有时能恢复自主搏动。若仍未恢复,应立即连续做4次口对口人工呼吸,接着再做胸外心脏按压,以争取时间……”
会场非常安静,人们聚精会神。
讲完心肺复苏救治,接下来是气管堵塞。
“如果你看到家人或朋友吃饭时突然发生气管堵塞,应迅速走到患者身后,一只手握拳,放在患者肚脐与剑突之间的肚子上,另一只手环抱拳头,然后以向后向上的力量,实施快速腹部冲击;如果是婴儿的气道被食物或其他物品堵住,应该用手固定好婴儿头部,脸朝下把婴儿身体放在自己手臂上,使婴儿头部略低于,然后用掌根用力拍打婴儿背部。在医务人员到达前,千万不要用手盲目清除异物,这样很可能将异物弄到气管更深的地方……”
一堂课讲得生动形象。在接下来的心肺复苏模拟操作中,居民们热情高涨,他们分成 30 个小组,跟着军医的动作认真实践。黄河清和助手们边边示范,手把手传授。67岁的轴承厂退休工人王国华感叹地说,“非常实用,我老伴心脏一直不好,知道了急救方法,心头就有底了。”重庆大学学生张文瑶说:“我们大学生爱活动,什么意外都可能发生。学会了紧急救治,就不会耽搁时间了!”
“让军医们走进社区,让每位居民都学上几招,这样做未必人人都能派上用场,”医院专家评价说,“我们更看重的是它的公益价值,是健康在群众中的。”
据悉,从2009年起,西南医院先后在沙区新桥街道、覃家岗街道、重庆大学城等地举办城市社区全科医生公益培训、急救技能进社区、优生优育优教等系列30余期,累计培训4000人次,接受群众咨询8000人次,积极为社区解难题办实事,拓展了服务空间,深化了服务内涵,特别是与新桥街道筹建的社区“爱心屋”,成为长效服务平台,为创建拥政先进单位和市级文明小区奠定了基础。
帮带地方 收获的种子春天已播下
常言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没有耕耘,哪来收获?耕耘总是在春天就播下了种子。
让我们把时间推回到2009年5月8日。这天上午,在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门前,举行了隆重的“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灾区建设发展战略合作医院揭牌仪式”,这标志着两家医院正式结成战略伙伴。院长李景波在仪式上庄重承诺:“我们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后,将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技术帮带、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等5个方面展开交流与合作,互通有无、相互促进、实现共赢。”
随后,德阳医院派出医生来重庆,西南医院也派出专家赴德阳作开展技术帮带。“对灾区医院进行技术帮带,是我院拥政的重要举措,”韦邦福强调,“选派最好的医生支援对方,对方发展了,才能更好地为当地群众服务。”
这中间,其实是一个“输血”与“造血”的辩证关系,换言之,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多种形式的传帮带,把西南医院的精湛技术和优良作风部分复制到地方医院,让地方医院有了“造血”功能,才能共同提高。
3年过去了,今天的德阳医院,门急诊量达到117万人次,较震前增长46%;住院量3.5万人次,增长52%;医疗收入从2.4亿元增长到4.8亿元;更重要的是,医院以数十项新技术为标志的软实力得到明显提升,管理水平走在了全省市州医院前列。
德阳医院是的,他们在修建内科大楼选址时,地盘再挤也要留出当年西南医院医疗队扎下营盘的,并在那里建起一座永久性的纪念花坛。
对三峡库区的帮带,西南医院也不遗余力:石柱县医院过去一直没有胃镜,患者做检查必须去邻县。西南医院知情后,马上送去一台胃镜,还派专人前往作技术指导。今天,石柱医院每年的门诊量从当初的2.5万人次增加到13万人次,医疗收入从不足1000万元上升到5000万元,医院步入良性循环。
为帮带地方医院,西南医院专门成立了帮带中心,与新疆、、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地的近百家军地医院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技术帮带关系,与24家基层医院建立了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并通过该系统开展医疗会诊咨询、远程学术交流、教学释疑等,提升了区域医疗卫生水平。而被帮带的医院缺什么,西南医院就支援什么。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西南医院已无偿支援帮带医院心电监护仪、电子胃镜、医疗用床等设备达700余台件,总价值超过500万元。
为推动基层医院人才队伍建设,2006年西南医院投入巨资,建成国内规模最大、设施最齐全的临床技能模拟训练中心,每年接收实习生2000余人次,培训超过5000人次,“十一五”以来共接收160余家军地医疗卫生机构的余名医学生、2610名专科医师进行技能训练或专项,为基层医院和部队培养博士后16名,博士生431名,硕士525名,举办各类新技术新业务专科学习培训班148批次,受训达8000人次。
长期以来,西南医院以自己的胸怀、胆识和作为,先后荣获全民共建社会主义文明先进单位、军队医院支援西部地区医院工作先进单位、大西南优质服务明星医院、拥政先进单位、白求恩示范医院等多项殊荣。
俱往矣,蔚蓝的天空依然高远;看未来,西南医院仍在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