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联动调查之沧海拾遗
曾经,坐船从惠东平海到港口,舟来舟往,满耳都是福佬话渔歌声声。几乎从不上岸的疍家渔民,喜怒哀乐全靠渔歌唱出来;如今,渔民上了岸,歌声飘远,在各级和民间力量的努力下,惠东渔歌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举办全国渔歌赛,惠东渔歌才又重新开始传唱。
曾经,多少龙门蓝田瑶族的未婚姑娘,胳膊上、腰间绑着黄姜叶扮“火狗”,中秋夜从祠堂、灶塘、菜园、河边一拜过去,“狗是再生之母”,也宣誓成年,通过对歌找到意中人;如今,年轻人对祖先的观念开始淡漠,也羞于当众对歌传情。已成省级非遗的“舞火狗”,当年魅力难再现,往日中秋夜的热闹也不复存。
“非遗”,老祖们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古老记忆,曾了先人的存在,记录着祖辈的繁衍生息,寄托着先辈们的美好愿景。
如今,几百年悄然消逝,当先辈们深深看重、一代代自觉传承的老传统,需要介入去抢救性才能“存活”;当“非遗”从曾经的“必需品”,转变为可有可无的“附属品”,我们,究竟该把它摆在什么?11月11日,第三批“省级非遗传承人”名单公示结束,惠州新增了4人。今天,南方都市报推出“沧海拾遗”系列报道,寻找珠三角非遗资源。熟悉惠州非遗的你,不妨来聊聊“非遗”究竟该如何;不熟悉非遗的你,不妨花几分钟来认识一下惠州非遗的美。
现状
市级以上非遗
传承均超百年
已有51项列入县级以上非遗名录,包括15个市级以上非遗项目
2007年至今,惠州文化部门投资300多万元,梳理了各村镇传承下来的170多条非遗线索。如今,已有51项列入县区、市、省、国家级非遗名录,包括15个市级以上非遗项目和36项个县区级非遗项目。
惠州市文化馆非遗工作部主任袁学欢说,申报惠州市级非遗,项目须在惠州传承上百年,至少要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前。所以,惠州这15个市级以上非遗项目,都已传承数百年,石湾龙舟赛更是传承了600多年。
能否产生效益决定传承面
在珠三角,相较于有70个市级以上项目的“非遗大户”广州,惠州的数字还差了一截,市级以上非遗只有15项,除了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惠东渔歌、罗浮山百草油,还有5个省级非遗项目,8个市级非遗项目。
这些项目中,食品、特色手工艺品等能产生效益的,传承面较广;而一些有地域的民俗类、传统舞蹈等,因难以产生直接效益,更多是靠爱好者和的努力在维持。
51个项目虽然列入了各级非遗名录,不过,据介绍,项目扶持资金,惠州至今只有惠东渔歌、龙形拳、小金口麒麟舞,共拿到40万元的省级非遗补助;惠州市级暂时还未对项目进行专项补贴。2010年起,惠州设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优扶强”和鼓励支持文化产业的。能获扶持的,也是一些能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项目。
而且,申遗需要花大量人力、财力去整理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其中,拍摄音像资料约需5万元。惠州目前从村镇到市都暂未安排这些资金,小娃娃4米高处凌空飘舞的惠东高景,新娘穿黑衣、蓝衣出嫁的渔家婚俗等非遗线索,现在都还只是线索,未入任何非遗名录。
最年长的传承人已80高龄
目前,惠州共认定了20名市级非遗传承人,其中7人为省级非遗传承人。20人中,61岁以上的占了近一半。其中,最年轻的传承人市级非遗李家拳传承人欧阳粤强,今年也36岁了。最年长的传承人,则已是80岁高龄。
除了3名省级非遗传承人每年可获得4000元补贴外,袁学欢说,惠州市从2011年开始给市级传承人每人每年补助3000元,第一批补贴近期将发放到位。而且,按照新标准,省级非遗传承人补贴今年也已上涨。
不过,随着经济发展,一些原始村落被拆,原有的文化氛围也遭,添丁上灯等习俗都没了,加之惠州的“包容”吸引了很多外地人,也让一些传统礼仪、节庆逐渐被消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非遗申报和传承的热度。
惠州十大非遗项目
1
凤舞:又名“五凤朝阳”,流行于惠东平海镇东门村,已有600多年历史,由8人扮演凤凰、孔雀、锦鸡、山鸡等5凤、刘海仙、凤旦等,头戴凤头、两手套上翅膀,插上尾串凤、走凤、引凤,祈求民康物丰、国泰民安。2012年2月21日入选第四批省级非遗名录。
2
河南岸李家拳:广东五大名拳之一,相传为清乾隆四十八年河南岸米地村村民所创。相传在竹园里,见一蛇一鹤相争,鹤闪展腾挪,蛇起伏不定。大悟,遂取南派的扎实硬朗、北派的快捷利落,仿蛇、鹤相争之形,独创李家拳,动作矫健,灵活多变。第五代传人李发的跌打接骨术也盛极一时,自制的跌打酒每年需配近1吨。2008年被列入市级非遗名录。
3
淡水黄金酥丸制作工艺:酥丸即炸过的大肉丸,肉爽带汁,清香淡雅,既酥香松软,又鲜美浓郁。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间,清朝乾隆年间大才子袁枚到惠阳旅游,品尝了黄金酥丸后赞叹:“粤东扬明府做肉圆,大如茶杯,细腻绝伦,汤尤鲜洁,入口如酥。”2008年6月入选第二批市级非遗名录。
4
九龙峰祖庙庙会:起源于明末,已有300多年历史,流传于惠东九龙峰附近。相传谭公在当地得道成仙,居民建庙办,谭公就屡屡显灵,遂发展成了打醮,有出神、放水灯、祭孤、放生等环节。2009年10月20日入选第三批省级非遗名录。
5
石湾端午龙舟习俗:端午赛龙舟,起源于明朝初年,已有600多年历史。龙舟尾部插各自姓氏的三角旗,54名村民赤脚踏上杉木、坤甸木做的龙舟,通过采青、抢青、祈福、竞渡的方式祈福纳祥。2011年6月入选第四批市级非遗名录。
6
惠东渔歌:用“福佬话”演唱的渔歌,宋朝年间流入惠东港口、平海、巽寮一带。千百年间,常年不上岸的疍家渔民,喜怒哀乐都唱渔歌,连做饭都唱。近年来,因本地会讲纯正“福佬话”的人日渐稀少,渔歌也在改唱普通话寻找观众。2008年6月,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7
小金口麒麟舞:麒麟舞源于清朝乾隆年间,已有300多年历史。相传一年天逢,瘟疫流行,颗粒无收。麒麟施法,喷火献瑞才有五谷丰登。人们便把麒麟奉为祥物,逢年过节起舞。道具麒麟的头部较小,身尾有的长8丈,前额有一标志性平角,主要表演拜年贺岁舞、麒麟贺丰年和大头佛戏麒麟3个基本套,每个套须有10多人同舞。2009年10月20日入选第三批省级非遗名录。
8
罗浮山百草油制作工艺:由清初陈伯辉所创,已有500多年历史,集79味天然野生药材之精华,经72道工序配置而成,可擦可喝,曾是人们治感冒、腹胀腹痛、跌打损伤、头痛的良药。如今,百草油已上了企业生产线,并远销海外,每年上缴近千万元利税。2011年5月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9
龙形拳:龙形拳源于清朝乾隆时代,相传于少林五梅所传,拳法多短打近攻,以柔为主,手法多变,动作舒缓连贯,并以缠裹为主。它的形体特征则是“龙形蛇腰,猫行狮蹲,体态绵软”形成曲蜷之势,鹿伏之状。相传先人练龙形拳后功夫深不可测,每遇强手轻取之,龙形拳分拳术和棍法两种,2009年10月20日入选第三批省级非遗名录。
10
舞火狗:源于龙门县蓝田瑶族对狗的,已有300多年历史。相传,先祖靠狗奶养大,要瑶民永记狗作为“再生之母”的,每年中秋夜,村村寨寨的少女都要在胳膊上、腰间绑上黄姜叶,扮成火狗在村里起舞,并对唱情歌寻情郎。每个瑶族少女要参加2-3次才能谈婚论嫁。2006年5月入选第一批省级非遗名录。
02-05版专题策划:何惠文
专题统筹:南都记者 夏文格 关春瑜
专题采写:南都记者 夏文格 万明 曾妍虹 陈惠婷 郭文杰 郭伟豪 关春瑜 刘瑶 孙婷 陈潇 李晓瑛 储诚松 胡怀军 陈思敏 黄其 郑子龙 过国亮 刘京名 曾育军 谢婷 申鹏 朱鹏景 张晓茜 欧阳少伟 何帆燕 见习记者 洪灵芝 实习生 王喜闯 刘慧丰 赵志伟 甘雁娜(排名不分先后)
南都制图:刘寅杉 何欣 摄影:南都记者 陈伟斌
作者:夏文格 关春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