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中新城在崛起。
从农业地区到工业城市、从产业单一到多元发展、从普通县城到新兴城市、从起步到安居乐业,建市10年来,广西来宾市经济社会逐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一个朝气蓬勃的桂中新兴城市正在美丽的红水河畔崛起。
当前,随着党的战略部署的全面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中国—东盟贸易区的合作加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来宾市迎来了历史上的黄金战略机遇期。
作为一座新兴城市,来宾市如何在今年开好局起好步,与全国广西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3月13日,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全国代表,广西来宾市委、常委会主任李志刚。
统筹推进各项建设
桂中新兴城市展现新景象
记者:2002年12月28日,地级来宾市正式挂牌成立。经过十年的发展,来宾市如今的各项事业日新月异,桂中大地、红水河畔正屹立起一座全新的城市。过去一年,来宾市又取得了哪些新的发展和进步?
李志刚:去年是来宾市喜迎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征程的关键之年,也是来宾市建市十周年的之年。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的严峻挑战,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立市、工业强市、城建塑市、农业稳市、商贸旺市”发展战略,大力“心容天下,敢为人先”的来宾,统筹推进经济建设、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在建市十周年之时向展现出了“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城市繁荣昌盛的桂中新兴城市新景象”。
2012年,来宾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19亿元,同比增长11.8%,连续十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市财政收入52.55亿元,增长10.3%。工业经济再上新台阶。全市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620亿元,增长10.2%。完成工业投资175.9亿元、技改投资188.3亿元,分别增长36.8%和49.9%。新兴产业稳步壮大,新兴产业产值205亿元,增长25.0%,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3.1%。农业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8.4亿元,增长8.0%。粮食总产量76.85万吨,增长4.5%。甘蔗生产大会战成绩喜人,全市甘蔗面积268万亩,同比增加12.9万亩,预计进厂原料蔗达1100万吨,增长21.1%。商贸物流取得佳绩。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百亿元,达到109.52亿元,增长16.0%。投资规模突破5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1.8亿元,增长32.9%,排全区第2位。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404亿元,增长29.3%。城镇建设取得新突破。全市完成城建投资138.75亿元,增长55.9%。全市城镇建成区面积138.6平方公里,城镇人口80万人,城镇化率36%。重点城建项目实现竣工27个,主城区面积扩大到35平方公里,新增4平方公里。桂中水城顺利通航,28公里内环全线开通。市城区20层以上高楼达184栋。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达到元,增长11.8%;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6000元,达到6231元,增长15.8%。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完成教育投资17.92亿元,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抓住历史性机遇
与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记者:党的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规划了“时间表”和“线图”。同时,广西最近也确定了加快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于来宾市下一步的发展来说,应该怎样进行谋划?
李志刚:党的胜利召开,吹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军号角。当前,随着党的战略部署的全面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中国—东盟贸易区的合作加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两区一带”及柳来河一体化的加快推进,来宾市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黄金战略机遇期。特别是经过十年的发展,全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心齐气顺,后劲日益增强,来宾赢得了尊重,收获了自信,展现出的发展前景。只要我们抓住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就一定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与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3年是来宾市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础的重要一年,是来宾市建市第二个十年的起步之年。今年,我们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自主创新为动力,实施“立市、工业强市、城建塑市、农业稳市、商贸旺市”发展战略,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统筹推进经济建设、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稳中求进,突出发展产业,开好局,起好步,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富民强市”新跨越,全力打造广西新兴的现代化工业城市,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打下良好的基础。
实施两个倍增计划
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记者:党的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广西为此也提出了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来宾市将采取什么措施,通过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与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李志刚:收入直接关系到城乡居民的幸福感。我们要通过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和城镇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与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要实施八大农民增收工程:一是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增收工程;二是农民务工工资增收工程;三是农民财产性收入增收工程;四是农民创业增收工程;五是政策支持农民增收工程;六是龙头企业带动增收工程;七是农业社会化服务带动增收工程;八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增收工程。
实施城镇居民收入倍增计划。要加快推进六大增收工程:一是企业职工工资增收工程;二是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增收工程;三是城镇社会保障带动增收工程;四是城镇居民创业增收工程;五是城镇居民就业增收工程;六是政策性补贴增收工程。
加快转方式、调结构
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
记者:党的作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道,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等一系列战略部署。结合来宾市的工业发展,怎样在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中实现工业转型升级?
李志刚: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战场。目前来宾市已初步形成相对完善的工业经济体系,也有一批有实力、有潜力的工业企业,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当前工业发展任务依然繁重,因此要逐个推进实施工业发展的“四个大会战”,即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的新兴产业发展大会战、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大会战、工业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大会战、工业项目建设大会战,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实施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的新兴产业发展大会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围绕“五大重点”,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实施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大会战,巩固壮大支柱产业。电力方面,加快完善优化热电联产管网,推进合山电厂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制糖及综合利用方面,快休闲甜食产业建设,促进原料糖就地加工增值,进一步延伸制糖产业链。冶金方面,推进采选冶加工“一体化”,加快华锡冶炼铟锌系统综合利用工程、中金岭南技改扩建等项目建设。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深化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集成应用,提高信息化水平。实施工业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大会战,增强园区承载力。重点抓好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实现各园区基础设施达到“五通一平”。市本级工业区重点推进河南园供水一期、西区供电电网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改善凤凰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县域工业园区主要推进武宣工业园给排水管网工程、象州工业区石龙A区网、忻城县城南工业组团网、合山市工业园岭南片区网等项目建设。同时,加快推进河南、凤凰、迁江和忻城、武宣、象州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提高园区污水处理能力。实施工业项目建设大会战,推动重点产业提速增效。实行工业项目用地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的资金、政策扶持力度。
围绕增收惠农
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记者:农业是来宾市的基础产业。根据“农业稳市”的发展思,来宾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措施,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现代农业得到持续稳定发展。如何继续保持这一良好发展势头?
李志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在来宾这个农业大市,农业现代化的意义尤为重要。我们将继续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增收惠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夯实农村经济发展基础。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加快发展糖料蔗、桑蚕、粮食、蔬菜、水果、畜禽、优质水产品、奶水牛、花卉、茶叶等优势产业。巩固粮食生产,推广超级稻,发展马铃薯生产,推广农作物间套种粮食作物技术,确保粮食产量稳中有升。继续推进甘蔗“六化”生产,建成甘蔗健康种苗科研中心,推动蔗种改良工作取得新突破,建设高产高糖示范。发展桑蚕业循环经济,增加附加值。实施秋冬种“十百千万”工程。大力发展水产畜牧业,培育壮大规模养殖场,重点推进生猪、肉牛、奶水牛等产业项目建设,抓好家禽及名特优水产品规模化生产。大力发展花卉产业,打造区域性花卉中心。
依托桂中治旱和土地整治两大工程,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完成桂中农村土地整治工程各项验收工作。加强水利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做好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大力发展规模化生产。提高农机装备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推动农业项目和涉农资金向“两大工程”项目区聚集,提高项目区示范作用。积极推动以科技富民、产业强村、生态兴村、基础先行为重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体系。大力支持发展农业合作社,扶持农户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培育发展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建设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促进功能升级,推进产销衔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快建设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切实抓好农业科技管理和农业科研工作。不断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立村级农科员队伍。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推动政银农合作。建设来宾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让市民吃上放心肉、放心菜。
树立城市经营
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
记者: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来宾市深入实施“城建塑市”发展战略,城区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品位迅速提升。接下来,如何进一步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李志刚: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来宾市加快实现富民强市新跨越、与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我们要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推动中心城区科学发展,加快中小城镇建设步伐,提高城镇经营管理水平。在发展城镇化的过程中,特别是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城镇化必须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也就是城镇化必须是人的城镇化;二是城镇化要和当地的经济发展相吻合,益农则农,益工则工,益旅游则旅游,必须把产业的发展和当地的城镇化结合起来;三是要合理规划和布局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以促进城镇扩容提质为目标,加大城镇建设力度。开展“城市经营管理年”活动。树立城市经营,按照“推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研究制定城市经营管理政策,推行“以城建城、以城兴城”机制,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完善中心城区建设。重点实施五项工程:一是实施道通畅工程;二是实施服务设施配套工程;三是实施旧城工程;四是实施桂中水城综合整治工程;五是实施“美化绿化亮化”工程。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扎实做好撤乡改镇、撤镇改街道工作,加快形成“一核一带五轴五节点”城镇体系新格局。
加强服务能力建设
推动第三产业发展
记者: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对于来宾这座新兴城市来说,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下一步有什么举措?
李志刚:现代服务业是衡量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来宾市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产业化、社会化、市场化方向,不断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发展水平,构建比较完善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加快建设桂中交通枢纽。通过建设连接周边地区的公网,提升对外通达水平,构建桂中交通枢纽城市。
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加快推进来宾永合物流园、武宣二塘物流园等物流项目建设。继续抓好专业市场建设,扎实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培育扩大农村市场,建立农村市场分销渠道,拓展农产品流通网络。制定来宾市促进商贸物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推动商贸物流业健康发展。
打造广西生态旅游。主动融入广西大桂林旅游圈和红水河流域旅游带布局规划,打造精品线。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推动金秀县城至荔浦修仁、象州至武宣东乡、象州大乐至金秀圣堂湖等旅游公建设。加快国家景区创建,新增一批高星级旅游饭店。
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发展金融保险、设计咨询、工程咨询、人力资源、节能环保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家政、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引导和调控,推动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
提升发展内生活力
记者:创新是事业进步的不竭动力。一直以来,来宾市注重把上级与来宾实际结合起来,以的、创新的,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下一步,怎样继续激活这种发展的内在活力?
李志刚:是发展的前提和根源,是富民强市之。我们要不断推进,进一步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深化重点领域。深入开展医药卫生体制,扩大病种覆盖和支付方式,启动公立医院试点。深入推进来宾市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试点、武宣县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综合试点等十大教育试点工作。推进市工业园区管理体制,强化园区管理职能。深化华侨农场,逐步推行农场产业化发展模式。深化各项财政,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公务卡制度、非税收入管理等,进一步调整市对兴宾区的财政体制。按照“积累、转机、创新、盈利”的要求,加快市属投融资公司转为一般性公司,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企业的盈利和保值增值能力。继续推进扩权强县工作。推进农村金融试点工作,支持村镇经济发展。
推进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按照《来宾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要求,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不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创新发展能力。全面实施“质量兴市”战略,引导和激励全市各行各业,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技创新投入,设立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民营资本等参与来宾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培植与发展,加快形成以投入为引导、社会投入为主体的投资格局。引导和支持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开展对关键环节的技术攻关及下游产品的研发,延长产业链。深入实施发明专利倍增计划和商标品牌战略。加快科技步伐,推进科研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建设。
提升合作水平。以中国-东盟博览会10周年、北部湾经济区规划实施5周年为契机,加强与东盟国家及东部沿海地区的合作,积极参与西江经济带开发建设。逐步实施《柳州、来宾、河池市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积极推动柳来河一体化交通项目前期工作,力争柳来工业大道年内实现开工,搭建产业合作平台,积极承接柳州产业转移。建立招商引资科学评估体系,促进招商引资提质增效,以实实在在的措施,引进实实在在的项目。加强对外交流,提高合作水平。
加强文化凝聚力建设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记者: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助推跨越发展的软实力。近年来来宾市通过创新实施“求乐、求知、求技”文化惠农工程,文化建设的经验和成效引人注目。下一步我们如何继续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李志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我们要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发展文化事业,培育壮大文化产业。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文明建设全过程,建成自治区文明城市。富强、、文明、和谐,、平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深入开展教育、建设及“和谐建设在基层”等活动,不断提高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大力“心容天下,敢为人先”的来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力量。
全力实施“五城”同创活动。加快“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步伐。加强对各项创建工作指标任务完成情况的检查、指导与评估,建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城市”。全面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活动,为争创“国家森林城市”打下基础。扎实推进“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不断提高城市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确保通过“国家园林城市”评估验收。按照全国双拥模范城的考评标准,积极开展创建工作,全面落实各项创城指标。
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来宾市文艺创作,大力培养优秀创作人才,鼓励文艺精品创作。加强对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升对外文化交流水平。依托地方文化特色资源,加快构建“一城两园六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格局。推进市体育公园建设,加快金龟岛民族风情文化博览园、凤凰文化创意产业园、图书音像城、来宾奇石城等文化项目建设,精心打造“红水河文化艺术节”等节庆文化活动品牌,提高文化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加强保障能力建设
提高社会和谐度和人民幸福感
记者:民生工作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何才能多施惠民之策,多行惠民之举,多造惠民之福,倾心尽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李志刚:民生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其政策落实是否到位,保障是否得力,关系到民生改善能否实现。我们要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和谐稳定。
做好节能减排工作,进一步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深入开展各种风险、安全隐患专项排查整治活动,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点发展制糖及综合利用、电力、冶金等产业循环经济,完善和推广河南工业园“热电联产”模式,实现废水废气综合利用。加强生态和治理,好以大瑶山水源林、北之江流域为重点的生态,加强合山市采煤区综合治理及矿山生态修复。深入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开展PM2.5监测各项准备工作。
完善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贯彻落实好各项就业创业政策,为重点群体创造就业条件,抓好微创企业及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推进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社会保险扩面征缴,稳步推进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积极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等社会保障事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办民满意的教育。重视发展学前教育,建设一批乡镇中心示范幼儿园和村级幼儿园。全面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完善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支持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加大对高中学校建设的投入,推动普通高中多元化发展。推动新一轮职业教育攻坚工作,实施新时期深化职业教育攻坚五年计划。加快教育园区项目建设,提升园区服务功能。实现城区政和小学、政和幼儿园、丽景国际双语幼儿园招生开学。
统筹推进医疗卫生和人口计生工作。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协调发展,稳步推进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推动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升级为医院,加快推进市儿童医院、市病医院等项目建设;扶持壮瑶医药事业发展,打造全区瑶医瑶药中心;抓好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工作。扎实推进诚信计生,稳定低生育水平。
推进扶贫开发,促进民族团结。重点推进列入自治区实施“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发展特色产业,增强贫困地区发展能力。推进全市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认真落实各项民族政策,促进来宾市各民族平等、团结、和谐发展。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进一步加强“平安来宾”建设,深化拓展警务机制,强化社会治安综合管理,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为,切实增强群众安全感。完善应急管理机制,提高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应急处置和保障能力。依法加强网络个人信息,打击各种网络犯罪活动。深入推进禁毒。建立健全党和主导的群众权益机制,完善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加强法制宣传,深入推进法律“六进”活动。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深化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加大专项整治行动和“打非”工作力度。加大公共资源交易监管机制,强化招投标综合监管。预防为主,和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机制,推进以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为重点的公共安全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