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人员
中心始建于2003年,以植物学、生药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等为专业基础,创建药用植物保育学学科,应用植物引种驯化及迁地主要理论和方法、常规与现代育种技术、现代生物学技术鉴定等手段,重点开展药用植物资源调查、引种驯化、种质保存、繁育、药用植物化学组分分离及活性成分筛选、药用植物DNA条形码快速鉴定、药用植物遗传基础及良种选育等研究,构建立足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盟的药用植物迁地体系,以促进区域药用植物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内容中心主要开展研究内容包括:(1)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评估、分类鉴定、药用植物亲缘学与谱系地理研究;(2)药用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栽培生理、迁地适应性研究;(3)药用植子贮藏过程中种子生活力变化、休眠及萌发机制、遗传稳定性、发育生物学研究,以及非正常性种子的超低温保存及其生理与机制研究;(4)珍贵稀缺药用植物的组培快繁和离体长期保存技术研究;(5)以天然药物化学组分结合活性筛选为整体研究思,采用多模式互补分离手段,建立药材系统分离方法;利用多种现代分析手段,对药材标准化学组分进行化学表征;采用多靶标进行高通量、高内涵活性筛选;建立药材标准化学组分库和数据信息库;(6)药用植物DNA条形码研究;以理化诱变及生物等育种技术手段进行药用植物重要性状构成因子及其形成机制的遗传基础及高产优质高效等种质创新研究。
二、科研支撑平台建设 中心下设六个研究组并建设六个库(馆),即药用植物资源学研究室(广西中药材标本馆)、药用植物生理生态研究室(活体库)、药用植子生物学研究室(种子库)、药用植物无性繁殖生物学研究室(离体库)、药用植物化学组分研究室(馏分库),以及药用植物遗传改良研究室(基因库)6个研究室。拥有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的实验室,包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实验室“保育学实验室”、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广西药用资源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实验平台,并拥有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馆藏容量达80万份的广西中药材标本馆,以及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的智能温室大棚等药用资源保育平台。
著作
三、团队建设
1、负责人
缪剑华研究员现任广西科学院副院长、广西药用植物园主任、西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兼任广西中药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广西中药材产业协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药用植物资源利用与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现代中药》及《广西科学》编委等。2009年获“全国模范军队”荣誉称号,2010年获国家科技部授予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建设十周年先进个人”、2012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中药资源经济学及药用植物保育学研究。主持国家科技攻关“广西八角深加工及系列产品关键技术开发”、国家发展和委员会中药材扶持基金项目“建立山豆根规范化种植”和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国家基本药物广西道地药材生产与加工建设”等项目20余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市科学技术二等、广西科学技术进步二等、2009年度重要技术标准等1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项;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及参编《中国壮药学》、《中国现代瑶药》等著作。
著作
著作
2、科研团队
中心加强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引进。目前共有38名科研人员,平均年龄36岁,博士7人,硕士23人,学士8人,包括高级职称9人、中级21人、初级8人,其中获特殊津贴1人、全国五一劳动章1人、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1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2人。团队人员组成及专业结构合理,涉及植物学、生药学、生态学、生物学、作物遗传育种学、生物技术、中药学、化学等专业,是一支深扎于基层、年轻实干且富有科学创造力的科研队伍。
四、科研
1、以科学研究为契机,提高团队整体科研水平。
本着科学求实的研究态度,中心积极申报科研课题,并严格按照课题计划开展相关研究。以本中心科技人员组成的普查队伍承担了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广西试点工作中那坡、靖西等八个县的中药资源普查,以及瑶药资源普查、广西中药材快速鉴别平台建设等普查专项;对国家基本药物名录原料药以及广西大道地与珍贵稀缺药用植物如两面针、山豆根、鸡血藤、八角莲、七叶一枝花、绞股蓝、鸡骨草、田七等进行资源收集、评价、扩繁及良种选育等研究。随着团队科技力量的壮大,中心近5年共获得了各级科研课题立项82项,共获得研究经费2354.92万元(其中国家级4项407万元;省部级40项1563万元、厅局级35项170万元、其他13项214.92万元)。
研发
研发
2、以学术为志业,提升科研服务能力和影响力。
中心组成多个课题研究小组在各自研究方向上积极探讨科学问题,团结协作、求实创新,不断收获科研。近五年主持或参加的科研课题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广西卫生适宜技术推广一等等获科研10项;发表科研论文125篇(其中SCI论文15篇、核心期刊论文85篇),主编或参编著作13部。
在广西中药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指导下,积极总结、整理、制订并获发布广西地方标准59项。标准涉及药用植物资源描述规范、组织培养、种质保存、种子种苗繁育及其质量标准、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等研究,进一步规范、指导和服务广西中药材生产。
3、以为动力,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
在药用植物迁地基础上,为合理开发利用人工栽培资源,减少对野生资源的,积极推进。中心与20多个科研、企业联合,在广西隆安、马山等推广铁皮石斛、山豆根、草珊瑚等广西道地药材种苗快繁以及“融安模式”等生态种植技术,带动建设7万亩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为华夏公司提供技术支撑,仅2013年生产广豆根生根苗300万株、繁殖苗60多万瓶,产值一千多万元,不但有效地广豆根野生资源,也为生产提供了丰富的优良种源,具有突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此外,中心以山豆根组培、金线莲组培技术等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8项,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8项。在利用各种选育技术成功培育了药用植物新品种,所在课题组登记了天冬、罗汉果等药用植物新品种19个。
中心团队致力于珍贵稀缺药用植物迁地,以及国家基本药物原料药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预期为区域性生物多样性、中药材种植产业提供基本技术支撑和信息服务。2014年中心共有14名科级人员被选派为科技特派员参加由广西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扶贫活动,将被派往河池凤山、巴马、大化、百色靖西等贫困县开展中药材育苗、种植等技术指导和培训等,为贫困地方发展特色经济中药材种植提供科技服务。
延伸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