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核桃夹子成产业
陕西省蓝田县盛产核桃,每公斤核桃能砸出9两核桃仁,能卖到8元钱。王咀头村前不久举办了一届夹核桃比赛,村民贺青芳组的4个人在30分钟内剥出了15公斤完整的核桃仁,平均每人每分钟剥出15颗,赢得了比赛。秘密就在于他们手中的核桃夹子:把长、面宽,夹起来不伤核桃。
2001年以前,蓝田县的核桃滞销。王咀头村村民张安在西安市场上发现核桃仁比核桃好卖得多,就做起了卖核桃仁的生意。完整的核桃仁和碎核桃仁价格相差七八元钱。有村民做出类似钳子的核桃夹子,加工出来的核桃完整度70%以上。于是村里人也跟着夹起了核桃。2003年一个大订单要买30吨核桃仁,希望5天内交货。村民马召峰打了一把夹子,一天能夹50公斤核桃。5天后,按时交货,这笔生意净赚了20万元,王咀头村平均每人赚到2000元。鲜核桃仁的价格高于干核桃仁10%左右,这给他们又增添了一条赚钱的门。有的酒店1个月就要用几百公斤核桃仁。蓝田县不少乡村也都学着用夹子加工核桃仁。现在很多地方的核桃大量涌入蓝田,全县每年销售商品核桃仁4000多吨。(2月9日第八版)
把菠菜面做成“限量版”
陕西省西安市小南门里有家味美价廉的马家小吃店,其“明星产品”菠菜面竟“限量销售”。马家小吃店面积不到20平方米,全部坐满可以容纳20人左右。他家所卖的面也很简单,把准备好的菠菜面往开水里微微一烫,捞上来盛入大碗,再把牛肉臊子、西红柿、土豆片等调料和着淡绿色的菠菜面一搅,香味立刻扑鼻而来;一天大概可以卖七八十来碗。这种卖法,当天没有剩余的面、菜和臊子,既不浪费,又可保障第二天的面料新鲜。(10月10日第八版)
研制收获机掘出药财
山西省襄汾县有个中药材收获服务队,该队收获机的发明者乔凤鸣和当地的农机大户田同兴将中药材收获机具的研制、革新与推广、作业巧妙结合,不仅终结了人工收获药材费时、费力、费钱的历史,还把收获机驶向、青海、陕西、河南、等地,闯出了农民致富的新子。
乔凤鸣曾在农机部门干了20余年,成功地研制出薯类收获机。随着农民大面积种植中药材地黄,地黄收获的难题又横在乔凤鸣面前。地黄和红薯均为地下根状作物,但因地黄入土较深,人均每天仅能收获0.1亩药材。于是,老乔在薯类收获机的基础上改制出样机,反复试验,五年后研制出第一代药材收获机———万能地黄收获机。
田同兴是襄汾县南贾镇的农民,曾经在工厂做锻工。他曾经借款买拖拉机为村民耕地,第一年就赔了一万多元。田同兴又买了新车,购回旋耕耙、旋耕犁、大型拖拉机、小麦联合收割机等农具。1996年,他与乔凤鸣联系后购买了襄汾县第一台薯类收获机,推广机械化薯类收获技术。目前,田同兴有大型拖拉机10余台、中药材收获机8台,常年带领附近农民远赴全国各地,进行大规模跨区域的中药材收获作业。
后来,有人请田同兴收获甘草,可由于甘草离地表更深,现有的收获机无法作业。田同兴和乔凤鸣在2009年春节后研制成功第五代收获机,除了可收获红薯、土豆、花生外,还能收获各类药材,也给他们带来了丰厚的收益。(7月20日第八版)
蘑菇穿时装更赚钱
省灵寿县灵寿镇有个食用菌协会,每天都收购农户的蘑菇。雷全瑞是当地的蘑菇产销大户,也是协会会长,他从农户手中收来合格的金针菇、白灵菇和杏鲍菇后,把它们搭配在一起做成礼品箱往外发;收购蘑菇的价钱每公斤是3元左右,但是一经过搭配,价格就增加一倍多,还可存放三星期。如今这种礼品卖到广州、深圳,成为春节前后的畅销产品。
卖蘑菇,灵寿镇农民抢占市场的唯一办法是数量,20公斤一箱,只卖180元。雷全瑞2002年在广州发现了一种蘑菇礼品装,5公斤卖80元,比单卖的价格多了近一倍。于是雷全瑞在2002年春节来临之前,做了100多盒在灵寿县城卖,5公斤装卖80元,一下子就卖光了。第二年,雷全瑞便组织了大批礼品装上市,却遇到腐烂问题。研究后,他重新搭配,去掉了鸡腿菇和平菇,只剩下金针菇、白灵菇和杏鲍菇,保鲜时间一下子从原来的5天延长到10天,虽然重量减到了4公斤,但还是卖80元一箱。没多久,南方客商提出退货,还是有腐烂现象。于是,他又把混装改为托盘包装,把塑料袋改为保鲜膜,保鲜期也延长到了15天左右。后来,又采用小托盘包装,蘑菇随之减少到2公斤,价格依旧卖75元一箱,保鲜期却延长到21天。产品卖到了广州、深圳、,销量超过5万公斤,占灵寿县蘑菇春节市场总产量的1/4。(4月6日第八版)
网上经营土特产
王小帮原名强,是山西省临县张家沟村的普通农民。他在“淘宝网”上经营名为“山里旺农家店”的网店,主要卖临县的土特产。他拍摄了大量当地风土人情的照片放在店铺首页上,宣传当地的无公害农产品。他的土特产交易成交了3000多笔。(10月12日第七版)
十年成就养狐能手
“虽然去年狐狸市场不是很景气,但俺还是卖出300多张狐狸皮,挣了4万元。”徐建华是桓台县新城镇城北村村民,养殖狐狸已经有10个年头了。在1999年开始养殖狐狸以前,他对这一行业一无所知。就在这一年,他在上看到了狐狸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信息,于是有了养殖狐狸的念头。
1999年,徐建华买回了20多只母狐开始养殖。短短半年时间里,他就掌握了养狐的人工授精技术、科学饲养技术等,当年纯盈利1万多元。现在他的家庭特种养殖场由小变大,不断发展,狐狸品种由单一的蓝狐,发展到银狐、雪狐等多个品种,存栏量最多时达1000多只,年收入8万多元。(5月14日第八版)
废木料加工粘板
河南省台前县夹河乡西杨村的村前村后,一堆堆废木料堆得像小山。几年前,村民张玉良看到村里的废木料加工厂生意十分红火,就开始在周边村收购废木料,卖给村里的板条厂。在和前来收购板条的外地人攀谈中,张玉良了解到,废木料被解成板条后,卖到、山东等地,先粘成面积约2平方米的木板,再经过加压、覆膜等程序,制成高档装修材料,市场前景广阔。于是,张玉良抓住商机,办起了粘板厂,赚了不少钱。在西杨村的影响下,当地从事废木料加工业的村扩展到10余个,形成了采集、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带动近千名群众了致富。(2月9日第八版)
办厂制作蔬菜包装箱
昌邑市都昌街道伍塔村农民王洪政的10亩地地肥水足,人称“金盆底”,种姜产量高,质量也出奇地好,一种就是6年,他的腰包也鼓起来了。这时王洪政却出租了自己的“金盆底”,利用积蓄买来一套小型纸箱加工制作设备,要办工厂了。
这是因为王洪政看到当地大姜虽然质量上乘,却因出售时的“大堆”和“大小不论”,导致好货难卖好价钱。他要办个纸箱厂,把大姜包装起来。人们见到把大姜洗净晾干,装箱出售,每公斤大姜顿时高出市价1元多钱,纷纷前来订购包装箱,于是,王洪政的产品供不应求。5年下来,王洪政挣了不少钱,仅仅他的厂房、设备、汽车等,就值200多万元。(3月16日第八版)
大笤帚往家“扫”美元
在乐亭县前黑村永平大笤帚加工厂的车间里,蒸汽氤氲,被蒸煮过的高粱苗子散发出略带甜味的秸秆清香。前黑村是传统的大笤帚生产专业村,以前都是一家一户地分散加工,外形质量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在县采购站来收购时,很多大笤帚达不到出口要求,因此整体效益一直不高。后来,村民张永平等三人分别成立了三个大笤帚加工厂,进行集中规模生产,并辐射带动了周边几个村的1200多人从事这项产业。为了防止在生产过程中的无序竞争和恶意压价等行为,2006年,该村成立了大笤帚协会,负责进料、加工、销售的“三统一”。该村的大笤帚生产还取得了自营出口权,在销售环节上取得了主动。协会通过互联网直接与韩国、意大利、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客商联系,按样加工。
目前,该村可生产10多类不同花色品种的大笤帚,每隔五天左右就用集装箱货运车将产品运至天津等港口外销。现在每把大笤帚的价格由过去的40美分升至60美分,每年可创外汇260万美元。在永平大笤帚加工厂,有很多是夫妻搭档联手加工。手快的每天能加工200把大笤帚,每把挣五毛。大笤帚生产的工艺很复杂,从分拣、破苗、熏蒸、捆扎、拦线、上色、晾晒、打包,各个工序都不可缺少,这样不同年龄不同手艺的人都有用武之地,全村劳动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一把笤帚,人人可从中取利。(3月17日第八版)
种高粱扎扫帚
最近,新疆库车县比西巴格乡博斯塘村按照合同,把最后一批扫帚发给乌鲁木齐市一家日杂公司,创造了上千万元的产值。村民艾则孜·克然木一家10口人,过去只种6亩多地,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由于他9岁时就学会了扎扫把,现在不到10分钟就能扎成一把扫帚。艾则孜·克然木已扎了十几年扫把,现在又做经纪人,家里年收入近5万元。他活儿忙时雇村民帮忙,雇来的村民每天可以扎60多把,也增加了这些村民的收入。
博斯塘村人均土地不到1.5亩。村干部在市场调查中发现市场的扫帚需求量大,而且扫帚制作工艺简单,村民都可制作;利用田埂、边上的空地种高粱,可以用高粱籽当粗粮,用高粱穗秆扎扫帚。在村干部的引导下,现在全村700户中有500户村民种高粱、扎扫帚。由于他们扎的扫帚质量好,结实耐用,订单接连不断,年生产扫帚超过200万把,产品销往新疆各地,户均从扎扫把中获得收入4000元以上。(6月22日第八版)
同样是面收入不同
同样是普通的面粉,同样是做面食加工生意,许多人都感叹生意难做,利润难求,而市峡山区太保庄镇丈岭村的王燕却把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每年都轻轻松松收入2万元以上。
王燕5年前开始做面食加工生意,她做成的馒头,有方的,有圆的,有卷的,有长的,有短的;她做的火烧,有硬的,有软的,有方正的,有带角的,有空心的,有实心的,有糖馅的,有菜馅的……每天她的馒头一出锅、火烧一出炉,很快就被抢购一空,许多批发商户上门请求当起了她的代理商。(4月6日第八版)
回收碎布做墩布
省肃宁县东有搞服装加工的传统,该村和附近两个村的服装加工厂有50多家,每年光剪裁下来的碎布下脚料就达几百吨,这些碎布以往都当废品卖掉。
2007年,东村民马振里与邻县几家布条加工厂签订了常年供货合同。马振里以0.8元~1元/公斤的高价回收附近各村服装加工厂里的碎布、化纤料、纯棉料等。他在村里招了几名村民,根据各厂家的需求,对收购回来的下脚料进行分拣。仅拆纱一项,就能把收来的碎布增值为1公斤6元;而把化纤布交到墩布加工作坊,价值从1公斤几分钱提升到3元左右。一年下来,马振里的走货量达到200余吨,为周边的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5月4日第八版)
干菜叶儿俏销市场
河南省新野县湍口、蔡庄、樊楼社区的居民习惯于把采摘的芝麻叶、红薯叶、萝卜缨、花菜叶,用大锅榨成黑菜叶儿,晒干储藏起来,待到缺青菜的季节,黑色的干菜叶儿便成了农家饭桌上最好的菜肴。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干菜叶儿也了市民的餐桌。汉华社区7个居委会的百余名老年人把干菜叶儿推销给城里的餐馆,平均每年挣钱不下万元。汉华社区的30多个生意人,把一家一户的干菜叶儿收购过来,打包装箱,运入甘肃、武汉等大城市销售,平均每年能赚两三万元。近来,这些生意人正在酝酿成立个干菜叶儿销售公司,开展农户加工、公司回收、成批销售,拓宽市场销售渠道,把干菜叶儿这道生意做大做强。(8月20日第六版)
把菜切一遍多赚三成钱
市顺义区北务镇肖成云的农业观光采摘园一大早就来了一批摘菜的游客,摘的是名叫“贼不偷”的绿色西红柿。在元旦、春节和“五一”、“十一”的采摘旺季,这里1公斤的瓜菜至少卖10元;采摘园还有飞碟西葫芦、香蕉西葫芦等30多个品种,一年的销售收入有五六百万元。
肖成云2004年投资1000多万元在仓上村建了200亩的育苗室和70个大棚的农业观光采摘园,失败了。肖成云听说学校和大中型企业的后厨用工、用水和清运垃圾很麻烦,希望买来的菜拿过来就炒。2007年底,肖成云投资100多万元订购了一套切菜设备。2008年6月,肖成云开始给市五六家企事业单位供应鲜切菜,同时,把农业观光采摘园游客采摘不完的特菜进行鲜切,一天能生产6000多公斤,纯收入达到1万多元,为此他多赚了三成钱。2008年9月,肖成云在中关村建了一个配送中心,向销售点、居民家配送菜,共有200多种。现在70个大棚的几十种蔬菜已不能满足需要。他的纯收入今年将超过2000万元。(3月2日第八版)
野草里面算计钱
省绥棱县上集镇天放村农民王艳听说中国的草编在韩国、日本很受欢迎,就到附近河边割野草和柳条,试着编草编饰品;同时,她还去外贸部门去咨询。她当年就打出广告,并大量收购野草。听说野草能赚钱,村民也纷纷表示要跟王艳学习编草编饰品。当年冬天,王艳就组织乡亲们和亲戚编起了草编饰品,手把手教大家编织技术,很快就把队伍发展到620多人,大家在炕头上就能赚钱。王艳看到生意好,年年赢利,还给村里的草编饰品注册了商标,他们的草编饰品也由5个品种增加到上百种,顺利地外销到韩国、日本、新加坡。(4月6日第六版)
蕉柑嫁接引来客商如潮
虽然已过了柑橘采摘的高峰期,但福建省诏安县建设乡坪村零星几片成熟稍晚的柑橘园内,仍是一片忙碌,货车穿梭。
种植柑橘,本来并非坪村的传统。1989年,村民们注意到隔壁的广东省饶平县新圩镇蕉柑种植区销、收益都不错,开始引进蕉柑试种。3年后,首批蕉柑收获。市场比想象的要好,潮汕客商几乎都是主动上门收购,村民不出就获得了可观的收入。尽管销较好,坪村却并非抱住蕉柑不放。2003年,坪村从汕头市潮安县金石镇引进了两个柑橘新品种,在蕉柑上嫁接改良。这一改变,着实让村民们欣喜,新品柑橘的价格平均高出蕉柑40%以上。截至目前,全村一半蕉柑已经完成嫁接改良。以平均每公斤2元计算,全村柑橘销售收入超过350万元。人均纯收入近3000元。(4月15日第二版)
土豆也能棚里种
近日,笔者在武川县走访了几个村,一排排大棚很是抢眼,有的农家房前屋后也散落着一个个大棚。武川县位于大青山北麓,这里的农作物以土豆为主,因为大都是旱坡地,产量不高。然而就一年多的时间,大棚种植已使武川农民的种植习惯悄然发生了改变。
这里的大棚比标准大棚要小,当地叫中棚。笔者见到了第一个种中棚的农民曹金宝,他去年4月种了两个棚,1亩地,种的都是土豆,因为比大田土豆早上市约两个月,奥运会开幕前,他种的中棚土豆亩产已在5000斤左右,大部分进入了奥运会的厨房。土豆运走后,他接茬种的白萝卜又泛出了青苗。去年,他两棚地纯收入3600元,种1亩中棚的收入顶大田近20亩。老曹是村支书,在他的带动下,他所在的哈乐镇二号村半数以上农户都种上了中棚。目前,武川土豆种植总面积约70多万亩,近几年内,该县将继续加大推广力度,使中棚种植达到5万亩。(5月16日第一版)
将石头变成财富
在山东市峡山区太保庄街道甘棠村有一个有名的“石子老板”,名叫。5年前,他怀着增收致富的渴望,到海阳县一家石料加工厂打工。真是神了,这些普普通通的石头,经机器粉碎加工成石子,就成了供不应求的抢手货。
一干就是两年,把石料加工这一套的生产、经营、管理,从头到尾弄了个明白透彻。两年后,贷款4万元,买了2台石料粉碎机,在自己老家开了石料加工厂,很快生产出了第一批石子产品。开始,光生产瓜子石,生意不错。马上又开发了核桃石、指头蛋石等4个新品种,生意更火了。三年下来,的石子加工厂拥有加工机械4台,日产石子数十吨,成为当地有名的成功人士。(5月23日第八版)
剪下谷穗网上卖
省阳原县马圈乡农民张清芳通过互联网发展谷穗出口业务,年出口谷穗达到3万多公斤,年增收5万多元。
张清芳在几年前开始搞农产品购销。她想,自己的生意必须在特色上闯出一条。于是她开始努力学习电脑和网络知识,并掌握了网络营销技巧。在网上,张清芳看到东南亚一些国家饲养宠物鸟需要纯绿色谷穗时,想到了自己家乡里普遍种植的谷子。于是,她带上样品到上海、广东等有关外贸出口公司,宣传谷穗的特点、优点。几经周折,她终于签下了两张订单。去年,经过她出口到东南亚的谷穗达到3万多公斤。(6月29日第八版)
一条泥鳅胜过一头牛
“今年,在县科技局的支持下,突破了泥鳅人工繁殖关键技术,1条母泥鳅年纯收入达到800元左右,胜过养1头母牛。”日前,四川省宜宾县王场乡渔业养殖协会会长肖昌友告诉笔者,1条优质母泥鳅一年能繁殖4次,1次产卵和孵化泥鳅苗1万尾,市场价每万尾200元,卖泥鳅苗收入800元,减去1条母泥鳅养殖费用10元,每条泥鳅纯收入790元。据畜牧相关专业人员介绍,而规模化养殖母牛繁育小牛,平均养殖1头牛,除去人工、饲料等养殖费用,每年纯收入也不超过700元。(8月6日第八版)
大骨头“煮”出幸福生活
每天清晨4点,随着手机定时闹钟的音乐,聊城市东昌府区道口铺办事处道口铺村农民郭兆强开始起床、洗漱;10分钟后,他发动摩托三轮车,到各屠宰点收购猪骨头。6点左右,郭兆强将收购来的骨头卸车、冲洗、剁块;7点半,他将分解好的骨头入锅下料烹煮;9点半,热腾腾的骨头出锅,然后剔肉、撇油、晾骨;12点左右,和熟肉销售店、骨粉加工厂、饲料加工厂完成交易。一块骨头经过不到8个小时的加工,剔骨肉、猪油、骨头变出了三份钱,月收入3000多元,靠自己的双手走出了条致富。
去年10月份,郭兆强从深圳打工返乡后,发现骨头是个生财的门道。他从网络上参考美味骨头的炖制方法,逐步摸索出一套独到的炖制方法。去年11月18日,郭兆强的煮骨头生意正式开张了。郭兆强对肉骨头的烹制十分讲究,全部操作过程亲自上灶,一点也不马虎。郭兆强把煮熟的骨头肉拆下来,以每斤8元出售,供不应求。剩下的骨头呢?一家骨胶厂与他签订了长期购销合同,大量收购。(5月23日第八版)
捡回的竹壳出口创汇
日前,梁平县竹山镇安丰村林农徐启维把从竹林间捡来的15公斤竹壳,卖给收购商,收入现金20多元。他高兴地告诉笔者:“今年他捡了25天竹壳,已经卖了400多元。”据了解,梁平竹壳经加工后,出口到了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以前一文不值的竹壳成为了梁平林农的“致富壳”。
近年来,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流行用环保、生态的竹壳做食品包装和餐具加工,并且需求量较大。梁平竹山、七星等乡镇农民到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务工,当地精明的商人捕捉到梁平有大量竹壳“长在深山人未识”的信息后,便相约来梁平采购这一“宝贝”,并很快在市场上走俏。梁平县竹山镇镇长黄运勇告诉笔者,竹山镇每年产竹壳130余吨,实现销售收入150万元左右,当地林农人均增收160元。(7月2日第五版)
生物技术消化大棚垃圾
蔬菜大棚在促民增收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蔬菜垃圾,如何处理这些垃圾成为不少地方面临的难题。如今随着一项生物技术的应用,这个问题将会在山东市临淄区皇城镇得到解决。
皇城镇现有蔬菜大棚5万多个,一个大棚按每年产生5吨蔬菜垃圾计算,5万多个蔬菜大棚将产生至少25万吨的蔬菜垃圾。“堆放在一起就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大山。但是缺乏处理技术,只能抱在边,等着它们自己腐烂,卫生、交通等都受到影响。”皇城镇副镇长徐永刚这样告诉笔者。如何处理呢?皇城镇从秸秆禁烧中得到了。他们投资24万元,在全镇范围内设立了57处蔬菜垃圾处理池,菜农将蔬菜垃圾放入其中,由工作人员洒上腐熟剂,几天后这些蔬菜垃圾就腐烂掉,成为有机肥料,这样就彻底解决了堆积如山的蔬菜垃圾,种出来的菜口感好,实现每个大棚增收近千元。(7月31日第七版)
龙柳枯枝有人爱
江苏省沭阳人周红亮到上海搞装潢,一次,他发现客厅里有一些装饰用的树枝,以为是野生灌木龙柳,走近一看,原来是塑料的,一枝要卖3美元。
野生的龙柳叶子造型也很有艺术感。周红亮把自己老家房前屋后种植的龙柳晒干后拿到上海卖。一些专门搞花卉批发的客商看中了周红亮的树枝,以每枝1.5元的价格批发进货;一些插花店还与他签订了长期进货合同。如今,周红亮的沭阳县天然干花工艺厂已发展成年销售额2000多万元的企业。(9月7日第八版)
农村需要秸秆经纪人
目前,麦收在即,要想遏止焚烧秸秆这一不良现象,把巨大的废弃资源(秸秆)变成有用的生产资料人民,急需秸秆经纪人。秸秆经纪人利用他们的经济实力、良好信誉和秸秆收购销售网络,对田间丢弃的麦秸、农民愿意出售的秸秆进行打捆贮存,销往造纸厂、制板厂和养殖大户,实现秸秆的增值。这样既可解决秸秆禁烧难题,又能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帮助农民增加收入。(5月29日第三版)
头发收购取代皮毛加工
安徽省临泉县庙岔镇里的集市上经常有人来剪头发,但在这里剪头发一般不用花钱,而且还能挣钱。人口不到6万的庙岔镇交通便利,做头发生意的人竟有1万多,每年的交易额达3.5亿元。这里曾是有名的皮都,但2000年受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加工厂纷纷倒闭,头发渐渐取代了皮毛。韩学礼每天在集市上收购头发,一年能收购100多吨头发,利润达50多万元。现在,该镇头发收购商已有200多个,成了全国最大的头发集散地之一,一年交易额达3.5亿元。(12月7日第八版)
稻田养鸭稻草打苫
济宁市市中区唐口镇口村种粮大户李德民告诉乡亲们,他家的5亩水稻未收获前,稻田里就先有了不菲的养鸭收入———他今年在稻田里养了1000多只鸭子,能获得2万多元的收入,稻谷也被镇里的大米加工厂以每公斤1.7元预购了,收入了1万多元。他计划到冬天把稻草打成草苫子,卖给大棚蔬菜种植户,又能收入3000多元。一季下来,这片地能给他带来3万多元的收入。这个区现有草苫加工户360余户、从业人员4000多人,每天能加工草苫9000余床。稻糠也被用来喂养畜禽。目前,全区3000只(头)以上的养殖户达到470多家,养殖专业村有29个。用稻糠作饲料,每年能出栏蛋鸡、肉食鸡15万余只,产鲜蛋8万余公斤,农民的收入超过100余万元。(12月21日第八版)
“鸵鸟王”的物尽其用
近年来,临漳县积极引导农民改变种养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循环立体种养。在该县前屯村西南的一个场院里,200余只鸵鸟悠然。村民秦树海在鸵鸟养殖场的东北角有个30立方米的沼气池,够场里10几个人烧水做饭,一年节省近万元!该养殖场现有200多只鸵鸟,日均产鸟粪1立方米,既是小麦、玉米、果树等农作物的有机肥料,还是很好的沼气发酵原料。杨树能在盛夏为鸵鸟遮阳消暑,而鸵鸟的粪便还能改良土壤,促树快长。场院内栽种3年多的1000多棵杨树胸径大都有20多厘米,5至6年就成材了,而普通沙荒地上要10至12年。在场区甬道边上生长着鲁梅克斯优质牧草,种植一次可连续利用10至15年,是鸵鸟的美味。场院西南角一个100立方米的秸秆青贮池。除牧草外,玉米、红薯、花生、油菜等农作物秸秆都是草粉原料,农忙时到田间基本上是白捡。(6月5日第六版)
绿茵场有俺缝的足球
往年开春之后,桓台县果里镇东沙河村村民在忙完地里的活计后,就靠打扑克、聊家常打发闲暇时光。今年则不同了,村里的妇女、老人在家缝足球。
原来,今年春节过后,村里与天津某足球加工公司签订了加工合同,村里将长期为其缝制足球。凡是缝制足球的村民,村里都会为他们每人发放一张图纸、一个足球片夹板,还有32块足球片。每个人要按照图纸将32块足球片全部缝制完毕,最终完成一个足球外壳。快的一天能缝四五个,缝一个平均能赚11块钱。2月13日,当第一批足球材料运到村委大院时,10余名村民率先报名把货拉到家中。村委会主任周说,他准备联系更多的“营生”,让村民“坐家就业”。(3月31日第八版)
刘汉侠风筝销欧美
“我正在做的这批风筝是要出口日本的,一共6万个。在我们村,现在有30多家这样的制作点。”3月30日,在省市安次区第什里村,刘汉侠大妈高兴地说。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当地全民创业热潮带动下,刘汉侠夫妇开始做风筝。由于加工质量好,产品样式多,很快就打开了销。为扩大生产规模,他们带动起周边村民从事风筝加工,逐渐形成了集制架、裱糊、组装、绘制等工艺流程于一体的生产线。如今,第什里成为远近闻名的风筝生产、加工、销售特色产业专业村。据统计,该村现有加工点30余家,从业人员700余人,年收入280万余元。风筝制作还覆盖到周边两个乡镇,十多个村街,带动农户500余家,年产量达350万个以上,销售额达1500万余元。这里生产的风筝种类有硬翅类、软翅类、串类、扳子类等10多个类别200多个品种,具有做工精细、色彩艳丽、起飞性好等优点,占有市场三分之一的份额,同时还远销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5月2日第六版)
年产牡丹画8万幅
河南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的农民画家郭泰森正忙着创作高水平的牡丹画,力争卖个好价钱。该村像郭泰森这样的农民画家有100多人,他们年创作各种牡丹画作品8万多幅,销售收入可达500多万元。
该村的“农民牡丹画”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起初以郭泰安为代表的几位农民牡丹画爱好者把画拿到市场上出售,结果收入不错。于是,有绘画基础的20多名农民脱颖而出。牡丹画大部分销往各地旅游精品商店,有的还被外国游客收藏。近年,孟津县扶植建立起100多个农民牡丹画创作室,初步打造成了集牡丹画院、牡丹画创作室、牡丹画代销点、销售作画材料专业门店等为一体的农民画产业一条街,形成了农民牡丹画创作、装裱、包装、销售等一条龙的文化产业,涌现出绘画爱好者300多人,其中专业绘画人员100多人,被国家、省、市、县画家协会吸收为会员的20多名。(5月2日第五版)
布塑闯出大市场
博兴县湖滨镇鲁刘村农民刘做布艺产品成了她致富的看家本领。
刘的父亲是个心灵手巧的民间艺人,过去村里演古装戏的行头都是他做,而最让刘喜爱的是父亲做的那些剪纸、布艺,后来她还拜了韩美林先生为师。此后,她带领乡亲们建立起了“东寅布塑工艺大作坊”,还注册了“东寅牌”商标,产品有动物、人物、景象、传说故事等十大类60多个品种,远销省市外,还出口日本、韩国、美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这个村现在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布塑工艺村”,年产值达300多万元,人均增收2000元。刘的作品曾获农民书画美术研究会布塑作品一等、首届中国民间艺术高层论坛金。(12月21日第八版)
用废布头做手袋
今年春节前,省柏乡县农民李运娟把自己家里废弃的布头做成手提袋和书包,每个卖价5元左右,没想到成了抢手货;现在她经常收购服装厂的布头,除了做手提袋和小孩书包外,还做小孩的玩具;五颜六色的布头做成的小玩具,很受顾客喜爱。就这样,忙里偷闲,她一个月也有六七百元的收入。(6月29日第八版)
手套加工进村庄
山东嘉祥县棉花种植面积广,并形成了防寒、滑雪、打猎、射击等四大系列上百种手套产品的加工与生产能力,年产手套400多万打。滑雪手套生产规模占全国的20%以上,成为中国江北最大的滑雪手套生产。该县提出实施“手套进村工程”后,仲山乡成立工作班子,帮助业主协调贷款、、联络订单。全乡已发展手套加工点11处,拥有机械设备268台,帮助340余人解决了就业。(8月25日第八版)
制作手工挂面成特色
陕西省吴堡县张家山乡高家塄村手工挂面产销大户张建安每年加工挂面2.5万公斤,年纯收入6万余元。手工挂面特点在于纯手工制作,面细如丝且中空,色白味美,下锅不糊。过去这里是以家庭手工作坊为主,2008年,高家塄村成立合作社,使挂面有了质量,售价每公斤卖到10元左右。如今,该村145户村民中有近50户从事手工挂面生产,今年预计加工挂面20多万公斤,收入150多万元,占全村总收入的一半。(11月2日第八版)
竹溪茶食品当零食吃
湖北省竹溪县推出绿茶月饼,加入有机绿茶超微粉,经过机械包馅、成型、排盘、烘烤等流水线生产,不到20分钟就新鲜出炉,月饼散发出绿茶清香,别有风味,日产茶月饼可达500公斤。
据了解,竹溪有机茶超微粉生产线、有机茶月饼、麻饼生产线和有机茶糖果生产线,年可生产有机茶食品800吨,创产值5000万元以上,可直接8万亩茶园的鲜叶,带动5万茶农产业链上增收。(8月25日第八版)
玉米皮特色编织成产业
在山东高青县高城镇堰头村草编户郭文通的草编展厅,摆满了玉米皮草编包、、手提包、草篮等上百个草编品种。郭文通指着一个非常时尚的草编手提袋说:“这么个草编袋,在国际市场要卖到30多美元!”每到秋季,家家户户到外地收购蒲草、玉米皮等作物秸秆,经过严格筛选后再加工编织,一名家庭妇女编上6个月,最少也要挣个5000多块钱。目前,该县有1.6万人从事蒲草、玉米皮编织,产品远销日本、韩国、欧盟等国际市场,年产值1800余万元。(11月6日第五版)
大小分开卖各赚各的钱
已种植几百年沙田柚的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是著名的柚子之乡,过去80%的沙田柚在省内旺销。然而江永县粗石江镇的种植户李富春2004年却发现,随着福建、广西的柚子大规模进入湖南,本地的江永香柚卖了不到1/3就卖不动了。
江永县的经纪人欧学新发现,重庆喜欢的是半公斤到1公斤之间的柚子,个头太小太大都不好卖。欧学新回到江永后鼓励大伙摘掉一些正在生长的小果,可谁也不想把长得好好的柚子摘掉。就在这时,很多种植户争着卖柚子给同样是做柚子生意的何浩成,他什么规格的柚子都要。原来,何浩成到安徽发现一种治疗风寒咳嗽的药材卖得特别好,这药材就是晒干的柚子皮做的。何浩成回来后把柚子皮进行粗加工,卖到了安徽的制药厂。用做药材加工的柚子越小越好。
欧学新与何浩成合作收购柚子,大的由欧学新卖到重庆,小的由何浩成加工。但是超过1公斤的柚子在重庆销不动。欧学新到上海考察,发现上海喜欢1公斤以上的大果。就这样,江永县一年就销售十万吨的柚子,年产值达到了1.2亿元。(5月2日第六版)
创办“捉鸭子专业队”
省武强县农民李大龙创办了一个捉鸭子专业队,专门负责肉鸭出栏时给农民捉鸭装车,既方便了养鸭户和收鸭商,专业队也获得了可观的收入。
近年来,武强县实施“畜牧富民”战略,年肉鸭出栏量达600万只以上。2008年7月,武强县又与正大集团联合投资7亿元,合作发展年产5000万只肉鸭和加工的项目,全县建起了27个肉鸭养殖。李大龙看到肉鸭出栏时,养鸭户和收鸭商常常是临时找人帮忙捉鸭子,于是建起了有12人组成的“抓鸭子专业队”,与各个肉鸭养殖和肉鸭合作社取得业务联系,队员经过培训上岗。四个月来,平均每天捉鸭子一万多只,捉鸭队人员的月收入达到2000元左右。捉鸭子业务量拓展后,他们把每只鸭子的劳务费由两毛降到了一毛钱。(3月16日第八版)
小凉粉走出小村庄
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北岳恒山脚下官王铺村的李瑞近五年来潜心经营,成为当地的凉粉大老板。
李瑞儿子的大学同学品尝过浑源凉粉,很喜欢,儿子经常从家中带凉粉去学校,可是凉粉在长途旅行中会发黏变味。李瑞意识到,让浑源凉粉走出是很好的商机。2004年,李瑞买来设备开始研究,历经18个月的试验后,他给自己的产品注册了商标,并申请了专利。2006年,李瑞投资10万元建起了“大瑞食品加工有限责任公司”,他做出了能保存3个月又方便携带的凉粉,还配上了一次性小碗和刀具。2007年5月,李瑞在县城开办了凉粉店,一天能卖近千碗;很多顾客还打包。李瑞又把凉粉销售到特产店,一个星期后,12元钱一碗的凉粉一个星期内竟卖了300碗。接下来,他用同样的方法在大同市6家土特产店经营他的凉粉,价格也都定在12元。不到两年时间,李瑞就卖出了35万碗凉粉,不仅在省内发展了50多家凉粉销售网点,产品还从山西卖到了。(7月27日第八版)
莲藕论亩卖买家随便采
四川省金堂县又新镇新鹤村70亩浅水藕的莲藕已经成熟,今年他们的莲藕不再论斤两出售,而是以亩出售,只要收购商出价1亩1200元,莲藕由收购商随便采。去年初,村里成立了集体企业,租用农户70亩稻田发展浅水藕,卖到了1.7元/公斤的价钱,但是采挖莲藕的人工成本高达1公斤0.8元至1元,纯收入并不多。于是,在采挖季节来临之前,公司把所有的莲藕按亩批发出去,目前已有多位老板前来接洽。每亩除去500元土地资金等成本,能赚400元,70亩就有2.8万元的赚头。(9月7日第八版)
盆栽有机菜能吃又好看
在沂源县土门镇华盛食品公司蔬菜育苗的温室里,种植的观赏兼食用的韭菜、黄瓜、西红柿等盆景,观赏期长达3个多月。今年5月,公司经理丁念华投资50万元引进盆栽韭菜、西红柿等10余个品种,租用闲置大棚,在棚体上罩上密封网,松土后培育菜种。经过1个多月的精心管理,再把菜苗移栽至1400个盆内,不出一个月,一盆盆蔬菜就长得亭亭玉立。投放市场后,、上海等大城市的菜商争相前来购买,每盆菜卖到200余元。目前,全镇已发展盆栽蔬菜棚8个,培育盆栽蔬菜2.5万盆。(9月10日第七版)
给山鸡戴眼镜卖出高价
2007年对于广西天峨县的山鸡养殖户来说格外紧张。养殖户猛增到2000户,山鸡数量翻了一倍,达到100万只以上,销售紧张。唯独吴国英的山鸡不仅畅销,而且最高还能卖到120元一只,多赚一倍的钱。大家发现他的山鸡的眼睛前面被安了红色眼镜片。因为爱打架的山鸡经常啄光对方的羽毛,结果使卖价更低———每只公鸡30元,母鸡20元。吴国英给山鸡戴上眼镜后,山鸡立刻老实起来。可是山鸡比土鸡个体小,出壳20天后就要带眼镜,必须把眼镜中间的栓子改细些才行。吴国英改了好几次才成功。于是吴国英以4块钱一副卖眼镜。这眼镜其实只有2角钱。
吴国英的理由是,他要赚的不是这4元钱,而是想借机团结大家赚更多的钱。如果加入合作社,就一角五分卖眼镜。大家纷纷入了合作社。现在,这里的养殖户有2500多户,一年山鸡的养殖量达到152.8万羽。(10月16日第一版)
母猪“”实现“双赢”
省青龙满族自治县双山子镇松坡养猪场向外出租“”母猪,即由猪场为养殖农户提供受孕母猪,然后按照每头“”母猪收取300元租金的办法出租给养殖农户饲养。出租人为每头母猪上了保险,除人为因素造成母猪死亡外,承租户不承担任何责任。
自2008年3月养猪场开展出租“”母猪业务至今,已有300多头能繁母猪出租给农户。该业务已经扩展到周边4个乡镇。不仅猪场每年可获纯利10多万元,也使每位承租户减少了养殖风险。(10月21日第一版)
貂粪不再“臭不可闻”了
5月7日一大早,文登市宋村镇宋村村养貂户宫大伟就开始忙活起来了,一个电话打过去,收购貂粪的车如约而至,这次老宫又清理出5方貂粪,赚了250元钱。“原来,我到处求人送貂粪,白送都没人要。”
由于貂粪含盐量高,对农作物生长有害,全村20多个养貂户大部分把貂粪堆到边,村民。来他家收购貂粪的是文登市果业协会有机肥项目的市场收购员,以供应整个有机肥项目的用料。文登市果业协会依托全国供销总社科技推广中心威海新技术应用示范,利用充足的貂粪、鸡粪和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为原料,与一家公司合作,引入菌种苗,开始生产无污染的有机肥料。据文登市果业协会会长宫照月介绍,整个项目投资800万元,在侯家村建设了占地两万平方米、年产两万吨的有机肥厂。(5月26日第二版)
秸秆烧出“超低炭”
麦秸秆在熊熊的炉火里燃烧,产生的热能供蒸馏釜生产结晶氯化铝,产生的生物质灰再在超低炭化炉里燃烧生成超低炭灰,供大型钢铁厂用作冶炼辅料。5月22日,笔者在江苏省兴化市永丰镇的丰润炼钢辅助材料厂见识了这一“燃烧”的全过程。
“这就是超低炭灰。”该厂分厂、诚凯草木灰厂厂长唐长干向笔者展示,“这种超低炭灰是由含碳量在40%以上的生物质灰,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经过24小时‘焖烧’而成。超低炭灰专供炼钢厂作辅料使用,需求量很大,目前市场价每吨3500元。这种技术是用催化剂,使含碳量在40%以上的生物质灰在摄氏1400度自燃。”唐长干说,自燃是在封闭的炉里“焖烧”,无烟、无火。据介绍,近年来,已成为沙钢主流供应商的诚凯厂平均每年生产超低炭灰3000吨,需大约9000吨的各类秸秆、稻壳等生物质灰作原料。按照3斤秸秆“焖烧”1斤标准的草木灰标准计算,诚凯厂一年需要2.7万吨秸秆,需要一年稻麦两熟5万多亩的秸秆与之配套。(5月29日第一版)
废弃秸秆变成宝
省东辽县平时被废弃的秸秆如今成了增收的宝贝,这一巨变主要源于这里有一个用秸秆发电的企业———国能辽源电厂。该厂年消耗秸秆达20万吨,而东辽县每年产玉米秸秆近60万吨,除了作饲料和农民用做家庭燃料,剩余的20万吨就可供电厂发电。目前,电厂玉米秸秆收购价为180元/吨,每公顷玉米平均产生秸秆20吨,仅秸秆收购一项,每年可为周边农民增加收入5000多万元。
买台小型秸秆颗粒机能日产颗粒3吨,3个月就可收回投资。按生产6个月计算,年可创纯利4万元以上,市二道区劝农山镇东风村农民邹国仁今年春天购买了两台小型秸秆颗粒机,他采用秸秆作原料成的颗粒可以作为燃料,同时可以通过气化炉成燃气做饭。由于今年每吨煤价达到700元以上,而秸秆颗粒的售价每吨仅为200元,所以他的产品供不应求。
把玉米秸秆经过机械揉搓拉丝后,加入微生物发酵剂,再经过机械压缩成块,装入密封包装袋中发酵20天,便可成为家畜喜欢吃的富含营养的饲料。榆树市炬然公司生产的秸秆发酵饲料产奶效果显著,今年该公司生产微贮饲料1500吨,可为当地农民增加收入10万多元。桦甸市金沙乡新华村养牛大户玉建造了300吨的贮窖,将玉米秸秆按生物饲料生产配方标准生产;还购进小牛80多头,每日饲料投入成本因此降低了30%,一头育肥牛的获利比以前多300元左右。(6月1日第七版)
9年推出新型燃柴炉
市平谷区胡店村农民杨仕永历时9年研制成功了两款新型燃柴炉———炕式和立式燃柴炉,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炕式燃柴炉就是把火炕烧柴的灶膛换成一个节能采暖炉,与暖气连接起来,输送到火炕和房间里的各暖气片,让房间迅速升温,暖和起来。炕式燃柴炉燃料以农作物秸秆、晒干的牛羊粪、生活垃圾、树枝等为主,比一般燃煤炉节省开支,使用也方便。(10月23日第八版)
取暖用上“秸秆煤”
入冬以来,桓台县果里镇面窝村村民刘洪海成了知名人士,每天都有农民到他的“秸秆制炭场”询问这种家庭新式燃料的情况。用秸秆作原料制成的这种“煤炭”学名叫“秸秆压块燃料”,是一种既方便又安全的新燃料,适合农村冬季取暖用。刘洪海介绍说:“秸秆压块燃料的密度很大,质地坚硬,燃烧时火力足,1.5吨‘秸秆煤’可以抵上1吨煤炭。今年,山西无烟煤批发价980元/吨,零售价格1250元/吨,而‘秸秆煤’的价格是500元/吨,所以,许多村民今年过冬都选择了这种燃料。”今年9月份,在县大力推动秸秆利用的同时,刘洪海开始从附近各村收购秸秆100余吨。刘洪海预计,今冬他将销售“秸秆煤”七八十吨。(12月8日第五版)
“只买炉子不买气”
2007年3月,省迁安市夏官营镇黄官营村李宝良投资100余万元,建起了烘山燃烧设备科技公司,专门研究生产生物质气化炉系列产品。目前,他研制的气化炉远销四川成都等地,使广大农民“只买炉子不买气,一年四季用燃气”。
这种生物质气化炉以各种可燃性生物质为燃料,如农作物秸秆、玉米芯、柴草等,用于日常做饭、取暖、烧水,比普通柴灶节省燃料80%,比液化气快1/3,是一种发展前景广阔的绿色环保产品。(12月12日第一版)
繁殖蝇蛆养野山鸡
浙江省松阳县的郑富飞利用无菌苍蝇繁殖的无菌蝇蛆生产动物蛋白饲料。凭借这个独特的技术,他养殖野山鸡生产的鸡蛋每只卖到2元。截至今年10月,他的收入已达30万元。
今年,郑富飞从上海农科院引进蝇蛆养殖项目,用蝇蛆来喂鸡,猪粪、鸡粪用来育蛆虫,形成了“苍蝇-蝇蛆-畜禽饲料-畜禽粪便再繁殖苍蝇-有机肥”的生产模式。郑富飞占地30多亩的绿洲珍禽养殖场里果树成行,数千只野山鸡放养在瓜果林地间。蝇笼里养着数万只苍蝇,房间里还装上了空调,以控制湿度和温度。鸡吃了蛆后,鸡冠特别红,鸡肉、鸡蛋的营养价值明显提高;郑富飞不必再买其他高级饲料给鸡吃,加些青草和杂粮喂就可以了。郑富飞通过苍蝇繁殖蝇蛆每年可为养殖场节约饲料、化肥等生产成本10多万元。(11月2日第八版)
小剪刀剪出高价茶
福建省南靖县盛产高山乌龙茶,农民采下来的茶经过粗加工,每公斤卖价少则几十元,多则几百元,现在全县茶叶的年产值突破12亿元;然而同样的种植条件,这里的茶叶曾经最多只卖10元钱1公斤。
南靖县过去主要种植一种叫毛蟹的乌龙茶,用于出口做饮料,过去200公斤才卖800多元,每亩地的收入也就500元左右。2001年,当地引进了一种叫丹桂的乌龙茶让老百姓种植。书杨镇的农民简荣辉试种了半亩,加工出来的价格翻了1倍。丹桂属于高香型乌龙茶,只有采摘最的三片叶子制作干茶,泡出来的茶水才能散发出香气。只采三片叶,大剪刀的精度肯定不行。为此,县里的技术人员要求农民改剪刀,只采形成住芽以后的中开面三个叶。2008年,南靖的土楼申办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南靖的丹桂乌龙茶的知名度得到了提高,价格涨到200多元1公斤。茶农李钦富的40多亩地,一年的收入是18万元到22万元之间。(3月2日第八版)
种植箬叶卖过茶叶价
湖北省鹤峰县五里乡云遮雾绕的大山上,既没有值钱的矿藏,也没有名贵药材,可每天有几千人上山寻找箬叶;它可以包粽子,不仅筋细,软度好,能够保鲜,还具有一种特有的清香。由于箬叶都是野生的,人人都可以上山采摘,不需要一分钱的投入,当地老百姓就能从这些山上捡回来一亿多元。
2003年年初,五里乡紫荆村的村民王先福砍掉了经营多年的9亩茶园,从山上挖来野生的箬竹移栽到地里,只搞活了9根。促使他作出这个“”决定的,其实是2001年的一个订单———衡阳外贸的一个总经理出价1.4万元/吨收箬叶,说有多少要多少。山上的野生箬叶由8角钱/公斤逐年上涨到六七元/公斤,九厘米宽的箬叶一般是16元/公斤,但是山上这样的箬叶已经很少见了。所以,王先福决定砍掉茶园栽箬竹。3年后,王先福试验成功了。以前王先福1亩地茶园最多只能收入1000多元,现在他的箬叶收入远远高于茶叶的收入,一亩好箬竹,收入在5000元钱以上。(7月6日第八版)
棚养豆青虫成天价美食
近日,笔者来到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南岗乡南岗村“豆丹”养殖大户荀唯月家时,一批宾馆、饭店的老板正在他家的养殖争着购买新逮着的“豆丹”。好不容易抢购到5公斤“豆丹”的县城老字号餐馆“点点香”大酒店女老板介绍说:“每天我们抢购来的新鲜‘豆丹’早早就被慕名而来的客人订完了,价格较往年有所提高,现在一盘1200元,初夏刚上市时更贵———1500元左右。就这样,收购鲜活‘豆丹’常常是一‘虫’难求。”这种“豆丹”实际上就是豆青虫,学名豆天蛾。它高蛋白、低脂肪,富含多种人体无法合成的氨基酸。灌云民间很早就有烹饪豆青虫的习惯,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成了本地招待贵宾的独特美食,该县也因此成了全国最大的“豆丹”交易集散地,近几年,“豆丹”相关产业效益年年都达到数亿元。
受季节,“豆丹”一直无法常年生长,人工繁殖难度大,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近几年,随着高效设施农业的发展,部分农户试验起用大棚温控技术养殖并获得成功,现在价格稳定在每公斤300多元仍然供不应求。(7月17日第五版)
龙虾公母分时上市巧赚钱
一般养殖户1亩小龙虾只能卖四五千元,但在安徽省怀宁县洪铺镇,东圩小龙虾苗种繁育养殖负责人徐金桥却能卖到两万多元。
他在春节前后将公虾和母虾分批卖,9月份到初冬,只卖公虾不卖母虾。他可以随机取10只虾,剥开头盖看一下,如果卵已经非常成熟,说明公虾跟母虾已经交配过,公虾的作用不大了,可以卖掉。卖完公虾,第二年初春小龙虾的价格依然很高,这时候母虾已经产过卵,再把母虾卖掉。这样,对育苗不会产生任何影响。这种分时上市的营销策略,使他赚了个钵满盆盈。(8月6日第八版)
加工蕨根收入丰
浙江省嵊州市石璜镇的一对葛姓夫妇将采掘回家的蕨根(当地称乌糯根)清洗干净,并用机器粉碎过滤加工淀粉。夫妇俩不到一个月已加工“山粉”75公斤,收入达3000元。加工山粉的村民在该镇超过100多户。该镇沿山一带利用冬闲挖掘乌糯根加工淀粉的习惯由来已久,有的村前几年几乎家家户户上山采掘,成了加工山粉专业村。当地村民加工山粉的收入少则1000多元,多则上万元。(12月7日第八版)
“安全粮仓”减损失
济宁市汶上县苑庄镇官庄村几户农民,利用彩钢板示范仓存储粮食,全部达到无鼠害、无霉变、无虫害、无事故等“四无”标准。村支书刘绍林说,把粮食装进这种“家庭粮仓”的农户,不但粮食没失,而且了食品安全。他说,今年麦收刚过,村里就为全村500户家庭配上了这种“家庭粮仓”,达到户均存粮2000斤以上。
去年,这个村第一批120户农民先期用上了“家庭粮仓”,房间里省出了2/3空间,既干净又安全。从2008年开始,济宁市共筹集资金300万元,研发推广这种新型的“家庭粮仓”。近日一项检测结果显示,“家庭粮仓”粮食“四无”率达到98.8%,减少粮食损失近亿斤。(7月2日第一版)
“油菜花节”家家游客满
说到县里举办的油菜花节,江苏省高淳县桠溪镇瑶宕村的王建伢开心极了,“油菜花节开张那天,我们村里来了七八百辆车子,农家乐的院子里、道上和村子周围全是车!”
高淳县油菜种植面积达23万亩,从3月28日油菜花节开办以来的半个月时间里,已有约30万外地游客来高淳踏青。高峰时,光村里办的农家乐每天就要接待50桌游客。全村35户具备接待能力的农户,家家游客爆满。村民的草鸡蛋全部卖光,去年养在葡萄园里的8000多只跑山鸡每只卖到60元还不够卖。“我们村出产有机茶叶,每斤售价1000多元,几天就卖完了。竹笋每天卖出50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