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瑶医特效
  • font color=cc0000第三届全国模范候选人公示 助人为乐font瑶医治艾滋病
  •   5月30日电(记者华春雨)记者30日从中央文明办了解到,今年3月第三届全国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开展以来,各地群众通过电子邮件、、电话等形式,踊跃向各级组委会办公室推荐自己身边的模范。目前,各地审核推荐候选人阶段工作已经结束,活动转入全国公示和投票评选阶段。

      根据评选表彰工作程序,5月31日至7月20日,主办单位将在、解放军报、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农民日报和中国文明网、中国网络、人民网、新华网、网、中国网、中网、中工网、中国青年网、中国妇女网、搜狐网、新浪网、网易网、腾讯网等网站同步刊登候选人的事迹,进行集中公示,接受社会监督,请投票评选。

      据悉,这是、中央文明办、总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六部门继2007、2009年评选表彰首届和第二届全国模范后举行的第三届全国模范评选表彰。据不完全统计,本次评选有6500多万人参加基层推荐活动,共提名36000多名候选人。在属地管理、逐级推荐的基础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总部经过酝酿讨论和投票筛选,在省级和部队主要公示后,正式确定了推荐人选。全国活动组委会认真审核了各地及军队系统推荐程序和候选人事迹,报经中央文明委领导审定,第三届全国模范正式候选人为317名。

      第三届全国模范评选分为“助人为乐模范”、“见义勇为模范”、“诚实守信模范”、“敬业奉献模范”和“孝老爱亲模范”五类。每类表彰10名左右,共表彰50名左右。其余正式候选人授予全国模范提名。

      在公示投票阶段,群众可采取网络或任一种方式投票,但不能重复投票,并必须填写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号码,选票真实有效。在一般投票的同时,全国活动组委会还组织“万名代表”和评选委员会投票。其中,“万名代表”投票是本届评选活动为进一步提高投票质量、增强公信力而采取的创新投票方式,请前两届全国模范及提名获得者(入选本届评选获得正式候选人者除外)和每省(区、市)300名代表、政协委员、劳动模范、优秀教师、优秀医务人员、杰出青年、三八红旗手、身边、优秀志愿者等先进人物进行投票。

      主办方将邀请国家统计局指导和监督群众选票统计,由全国身份证号码查询服务中心验证选票身份证件,剔除不合格选票及重复选票。国家统计局运用抽样办法,科学统计有效选票;网络投票平台逐一统计网络有效选票,“万名代表”和评委会选票逐一统计。

      每位候选人和网络选票的得票数相加,为该候选人的一般支持率。主办方还将同时计算出每位候选人在“万名代表”和评选委员会投票中的支持率。三项支持率将按一定权重相加,得出每位候选人的总支持率,从而排列出每位候选人在各类全国模范人选中的顺序。

      在公示和投票评选阶段,如对所公示候选人有意见,可于7月20日前向全国活动组委会办公室反映。

      毛陈冰,女,汉族,1987年1月生,中员,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设计部职员。

      QQ群里一则求助信息,让从未出过远门的20岁女孩,只身完成了此生第一次远征。她日夜兼程赶赴贵州山区,用自己240毫升的“熊猫血”(稀有血型),将黎平县山区病危产妇杨昌花从死亡线上救回。

      2007年,毛陈冰从稀有血型QQ群里得知,贵州省黎平县一名29岁的农村孕妇杨昌花,因宫外孕大出血,生命垂危,她的ABRH阴性血型非常稀有,整个贵州省血库都没有。拥有同样血型的她,毫不犹豫决定赴黔救人。瞒着家人和朋友,向同学借钱凑足费,只身匆匆出发。30多个小时后,这个身高不到155cm、体重只有88斤的单薄女孩,一个人出现在黎平县人民医院门口,边进门边抬起右臂。这支手臂上流淌的ABRH阴性血型血源,是产妇杨昌花的希望。在毛陈冰的下,院方勉强同意让她输100毫升,她却要求一次捐400毫升。输到240毫升时,她突然出现了昏厥,醒来后却仍要求继续抽血。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毛陈冰不惜冒着生命,在场者无不为之动容。患者脱离后,毛陈冰了患者家属的挽留和酬谢,匆匆赶回学校。那天是她妈妈的生日。“妈妈,我有个最大礼物送给你。我今天去救人了!”陈冰用微带疲倦的声音兴奋地告诉母亲。在完成献血救人之旅后,妈妈是毛陈冰唯一想告知的人。她说自己身体里“熊猫血”是母亲遗传给她的。陈冰告诉母亲,她正试图“”受助人的查访,她不想让别人知道她做了这件事情。

      事后,黎平县委宣传部干事不忍将这份深烙的埋没于尘沙中,化名“毛丽”把整件事情的经过刊登在贵州的报刊上。很快,毛陈冰千里飞赴贵州山区献血救人的感人事迹传开后,越来越多的人被她的所。有的同学拿起手中的画笔自发创作漫画,在校园和社区展出,学生以此为蓝本编排了情景剧。在贵州,她的经历被传为美谈,受助妇女杨昌花和姐妹们专门创作了侗族大歌《美丽的心灵》,感激毛陈冰千里献血的救命之恩。

      毛陈冰荣获浙江省三八红旗手、浙江省模范等荣誉称号。

      102 王文忠事迹

      王文忠,男,汉族,1962年4月生,中员,省枣强县芍药村党支部。

      王文忠在知名的外贸商业街雅宝上拥有6店、经营着6个皮草品牌、固定资产超亿元,却于2007年毅然回到自己的家乡担任村支书。他把带领家乡父老过上好日子作为自己最大的事业,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自己最大的心愿,生动诠释了一名员爱国爱家、奉献的情怀。

      “我回来不是为了当官,是想回会,为乡亲们做点事。”在第一次全体村民代表大会上,王文忠说的话掷地有声。自任职以来,他个人出资418万元对芍药村进行了街道硬化和绿化,兴建了学校、村民活动中心和医疗中心,彻底改变了村容村貌。“村容村貌的改观还不能从根本上摘掉乡亲们的穷帽子。只有群众富裕了,日子才能有奔头。要实现富民目标就要发展经济。”他熟练运用党在农村的各项富民政策,引导群众提高组织化程度,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先后带领群众创建了芍药村裘皮服装合作社、无公害蔬菜大棚合作社、林态养鸡合作社,并独创了“8+2”的脱贫致富模式:把入股的30户村民分成3个小组,10户人家结成一组,其中8户是既有钱又有劳力的家庭,2户是村里比较贫困的家庭,他们没钱但可以出力,入体力股,年底平均分红。让富户帮穷户,在致富道上实现共同富裕。在王文忠的带领下,芍药村从过去当地有名的穷村、乱村、落后村,成为省的文明村,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不足1500元增加到了5000多元,群众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王文忠致力于公益慈善事业。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时,正在医院输液的王文忠来不及办理出院手续就立即赶回村里,组织了一支由他任队长、15人组成的“芍药村抗震救灾青年突击队”,迅速赶往灾区一线,出资36万元购买灾区急需物资,个人交纳“特殊党费”10万元。2010年西南地区遭受严重旱灾,他四处联系给灾区捐款打井,给云南省云龙县团结彝族乡捐款10万元。玉树地震发生当天,他率领芍药村18名、带着30万元的物资奔赴灾区,奋战了八天八夜。20多年来,他为社会捐助的资金超过千万元。

      王文忠获得全国抗震救灾模范、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榜”。

      103 王文珍事迹

      王文珍,女,汉族,1962年12月生,中员,海军总医院护理部总长。

      对于王文珍来说,2009年10月27日终生难忘:在,她从手中接过“南丁格尔”章——一名所能获得的最高褒。从事医护工作30多年来,王文珍被群众誉为“身边的‘提灯’”,她像南丁格尔那样,用心灯了无数需要帮助的生命。

      一个小伙子得了艾滋病,地跳楼,生命垂危。因为恐惧,很多年轻不愿意承担护理工作。王文珍说:“不能对任何病人另眼相看,让我来!”抢救时,患者的物喷了王文珍一脸,她没一句怨言。术后,她为病人洗头洗脸、剪指甲、刮胡子,病人排便障碍,她就戴上手套为他掏大便……出院时,小伙子泣不成声:“您比我的亲姐姐还要亲!”

      一名维族男青年重伤昏迷被送到医院。患者身无分文,无法联系到亲友。“病人躺在这里,我们必须管!”王文珍立即组织抢救,保住了患者的生命,并悉心照料、端水喂饭。两个月后,她动员大家为病人捐款补齐医药费,并亲手买好车票送他登上回家的火车,还把一张写着“注意事项”的字条从车窗递给男青年。

      一位农民工接受急救时身上没有带钱,王文珍垫付了医药费。病人出院时,她不但婉言患者还钱,还塞给对方400元,嘱咐他买点营养品。在王文珍看来,这样的事儿不算啥。多年来,她为患者垫付医疗费、为受灾群众等爱心捐助共6万余元。

      2003年年初。“不管有多么大的传染性,只要病人来了,我第一个值班!”王文珍奋战病房122天,护理发热病人3000多,3次放弃轮休。她说:“除非我感染,否则决不离开。”

      2008年,汶川发生大地震。王文珍再次冲上第一线。天气寒冷,王文珍嘱咐在给病人输液前,先用体温把液体焐热……她和战友们一起用床板、坐椅抬伤员,多次累得瘫坐在地。大救援期间,王文珍没洗一次脸,没刷一次牙,共参与救治伤员109名。“病人把生命交给我,我就要像对待亲人一样负责到底!”王文珍说这是她的职业操守和人生信条,终生不变。

      104 王振治事迹

      王振治,男,汉族,1962年7月生,中员,陕西省西安市交通支队。

      2008年9月,王振治和妻子不顾家庭困难,领养了4名被遗弃的儿童。他们最小的3岁,最大的9岁,都有先天严重残障。几年来,王振治夫妇当起了他们的父母,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教他们学会自理,供他们上学读书,给他们幼小的心灵以莫大慰藉,让他们感受到真情与温暖。

      孩子们到家的那天晚上,最小的孩子就发烧38.7度,王振治和妻子心急如焚,给他量体温、敷毛巾、擦酒精,照顾吃药,直到凌晨4点孩子体温正常才睡下。自此,他和妻子抚养这4个孩子的艰辛历程也开始了。

      2009年9月,妻子因长期的劳累,患上了甲状腺肿瘤住院手术。他请了假一边照顾妻子,一边照看孩子,买菜、做饭、房子、洗衣服,给他们洗澡,一天4趟接送,晚上还要孩子作业,做按摩等。20多天下来,整整掉了8斤。上大学的女儿得知妈妈的病情后哭着问王振治:“爸,妈身体不好,咱家也不富裕,还要照顾几位弟弟妹妹,你承受得住吗?”王振治的身体也不是铁打的,也有劳累的时候,但他决心不再“抛弃”他们,让四个孩子第二次成为孤儿!教他们学会本领,让他们得到与同样的快乐和幸福,成为王振治夫妇不离不弃的支撑。

      近4年,夫妇俩手把手了孩子们穿衣吃饭、行走和生活自理。孩子们的点滴进步,让夫妻俩在泪水和汗水中享受了亲情的温暖和成功的喜悦。王振治收养残障孤儿的带动更多人加入到奉献爱心、自觉助人的行列中来。冬天有人给孩子们送来棉衣,夏天有人送来凉鞋,还有人送来玩具和学习生活用品,咨询福利院如何收养残障儿童和孤儿的人越来越多……王振治在向好心人表示感谢的同时,常说这样一句话:需要关爱的孩子们还很多,只要大家都献出一点爱心,小爱就聚集成大爱,我们这个大家庭就会更加温暖。

      王振治被同事和身边群众亲切地称为“爸爸”和“哥”。2011年,他被评为西安市十大模范、第二届古城十大,荣获西安市系统“为民”特别贡献。

      105 王景光事迹

      王景光,男,汉族,1987年12月生,江苏南京晓庄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人。

      2008年,王景光考入南京晓庄学院,作为一名西部贫困山区的孩子,他希望为家乡做一些实事。2009年、2010年暑假,他两次带领东部发达地区的老师和学生来到自己故乡固原市等地区开展支教和社会调研活动,促成南京晓庄学院加入盐池教育发展基金会(第一个服务教育、服务师生的基金会),与盐池县建立了南京晓庄学院盐池教学实践。

      为了帮助别人,他组织了义卖活动。在重阳节,他和自己的两名室友组织了孔义卖活动,将赚来的钱捐献给了江苏海事学院一名患白血病的学生。圣诞节期间,他在学校进行了3天义卖,所得款项3100元全部捐给了固原市贺套村小学的贫困孩子们。

      为资助8名失学儿童,他曾在学校同时兼职3份临时工作:在校园书店卖书、做老师的助手、在图书馆整理书籍。他卖过菜,发过,做过广告公司的业务员、建筑工地安装工,在小饭店当过伙计。2010年,他在南京一家酒店作发货员,每天完成课业后,就匆匆吃几口晚饭赶到酒店上班,常常忙到次日凌晨一两点才回宿舍。他每个月都要捐出工资的大部分资助孩子上学,最多的时候要捐出1400元。王景光说:“学生不仅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掌握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能肩负起服务他人与社会的大责任。”

      王景光被评为2010年度人物、南京2010年度人物、江苏省优秀青年志愿者和优秀大学生。

      106 王琼琳事迹

      王琼琳,女,汉族,1932年10月生,中员,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蚕桑局退休干部。

      王琼琳一生以张思德和雷锋为榜样,以奉献社会、服务群众为追求,甘守清贫,助人,以丰富了助人为乐的时代内涵。

      1981年4月,王琼琳在上碰到一位因家庭矛盾导致失常的年轻妇女,好心的她将这位妇女领回自己住处,悉心为她洗澡、换衣、梳头,第二天将她送到病院治疗。一月后,年轻妇女康复回家时,王琼琳又送上5套衣服和100元现金。后来,这位妇女写信感谢道:“谢谢您啊,我的大,没有您就没有我全家的今天……”收信当夜,王琼琳彻夜难眠,思绪万千。正是这件事让她深深懂得,捐一点钱物或能解决他人救命之需,做一点好事或可改变人的一生。由此,她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爱心生涯。

      王琼琳十七年如一日,资助高坪一小的贫困孩子们,成为学校有名的“爱心婆婆”。每年儿童节和教师节,她都要给学生和老师们买钢笔、本子和毛巾等学习、工作用品,从未落下过。让老师们和孩子们印象最深的一次是1995年儿童节前夕,当时王琼林因患严重骨质增生在成都住院,经济十分困难,但是仍然托人到邮政局给孩子们寄来用于购买礼物的150元钱。

      王琼琳对于身边的人总是尽量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三轮车夫刘大爷3个孙儿上学困难,她共资助1500多元;西华师大一位贫困学生无钱完成学业,她带动社会捐款2万余元;贫困马庭华患脑溢血,她省下200元钱送到马家;白塔居委会何德发老人的儿子患神经病,老伴去世后孤苦伶仃,她先后捐助500余元;区委送她200元慰问金,她再添100元捐给脑瘫儿童家庭……

      1986年退休后,她的退休金每月只有200多元,直到现在,每月也只有809元。对急需帮助的人,她是那样大方,少则几百,多则上千,而对自己和家人却很“吝啬”。家里除女儿2008年春节为她新买的21英寸彩电外,没有一件现代家具。立柜、平柜、架子床是1958年结婚时添置的,一口用了20多年的锑锅磕碰变形,一条毛巾剪成两块使用,牙齿掉了12颗也不舍得补上一颗。6年前,老伴为她买的皮鞋至今锁在衣柜,还穿着补了7个补丁的旧皮鞋。多年以来,王琼琳帮助别人的资金数额超过8万元,对于一个身患多种疾病且3次开刀的老人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难能可贵、撼灵的数字!

      2005年11月30日,王琼琳光荣加入中国。后的她变得更加忙碌,在继续关心帮助他人的同时,不顾左腿残疾,拄着拐仗为群众作报告。虽然身体不是很好,但只要有邀请,再累她都赶到,而且不要报酬。

      王琼琳被评为南充市关心下一代工作特殊贡献、帮扶之星、扶残助残先进个人、南充十大人物、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榜”。

      107 厉莉事迹

      厉莉,女,汉族,1978年8月生,中员,市区民二庭庭长助理。

      2009年4月,厉莉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复发的受捐者捐献了骨髓,这是她继2007年为其捐献后第二次倾力相助、再赋新生,也是她坚守利他、奉献他人的生动写照。她用自己坚定不移的谱写了感人至深的生命赞歌,受到人们的广为。

      2002年2月,厉莉在大学毕业后登记成为一名骨髓志愿捐献者,她始终着这份承诺和责任。5年后,中华骨髓库打来电话告知厉莉:患有白血病的小女孩小颖需要她的帮助!厉莉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当时,她即将步入婚姻,怕父母担心,就瞒着二老,边筹备婚礼边暗中做起了骨髓捐献前的准备。婚礼结束后不久,厉莉捐献出骨髓,小颖手术治疗成功,恢复健康。捐髓后,厉莉始终挂念着小颖,经常通过电话、短信等鼓励孩子。2009年3月,小颖再次发病。如果此时捐献骨髓,已过而立之年的厉莉的“生子计划”至少要搁浅两年,到时将面临高龄产妇的。但是,在丈夫的支持下,厉莉很快作出决定,自费飞赴上海,第二次捐献骨髓。捐献时分离淋巴细胞所带来的强烈不适、浑身疼痛无力,捐献后长久的疲累倦怠和抵抗力下降,延期生育成为高龄产妇的,在厉莉看来都不算什么。“只要孩子能够平安康复,其它事情可以慢慢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给社会一个向前的加速度”,厉莉从奉献中得到了喜悦和满足。

      厉莉的爱心和执著一直体现在工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每年元旦春节期间,农民工追索工资的案件增多。厉莉对这些急需法律帮助的农民工视同手足,耐心沟通了解,妥善处理案件。“真没想到首都法院的态度这么好,把案子交给这样的法院审理,我们放心”,农民工兄弟们动情地说。赴青海考察之行中,她率先拿出身上所有的钱和食物捐助贫困的牧民家庭。厉莉的优秀品德深入,被称为爱心。一位市民在劳模表彰颁典礼上主动为她拍摄了多张照片,亲手将自己装裱好的大幅照片送给了她。他说:“厉的事迹太感人了,我一定要亲手把这张照片送给她,向她送上我的钦佩与祝福。”

      厉莉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市先进工作者、首都模范等荣誉称号。

      108 买世蕊事迹

      买世蕊,女,回族,1963年3月生,中员,河南省新乡市糖业烟酒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30多年来,买世蕊倾注大量心血,帮扶老红军、老荣军、伤残军人、职工、贫困学生和孤寡老人,先后资助数十名特困家庭辍学子女,帮助40名失学女童重返课堂,照顾8位孤寡老人,与20多名老人结成帮扶对子,义务为100名老荣军提供帮助。她用实际行动树立起员的良好形象,用奉献了中原大地。

      她是荣军休养院的常客,“他们都是人民的功臣,应该享受到更多的亲情”。她每周为老荣军、伤残军人送货上门,为伤残军人洗衣服、拆被子、打扫卫生、送医送药。老荣军们只要听到她的脚步声,就兴奋地相互转告“咱闺女来了!”每年“八一”节前夕,买世蕊都要带着慰问金、慰问品到部队看望子弟兵,帮助战士做饭、缝补衣服、做思想工作,先后资助20多位家庭困难的战士,帮助19名军嫂安排工作,被战士们亲切地称为“爱心妈妈”、“知心姐姐”。

      买世蕊特别关注孤寡病弱的老人。她先后精心照顾8位孤寡老人,与23位老人结成帮扶对子。特困户魏河英,丈夫去世早,本人腿有残疾,还患有严重皮肤病,无钱医治。买世蕊得知后,不仅上门帮助料理家务,提供资助,还四处奔波、多方协调,为魏大娘恢复工作、生活待遇。72岁的王继荣身患癌症,还要照顾两个痴呆儿子,买世蕊带头捐款捐物,帮助老人度过困境。职工王凤岭身患咽癌晚期,妻子离家出走,买世蕊多次前去看望他,送去医疗费。王凤岭去世后,她将王凤岭的女儿视如己出,承担孩子的生活学习所需,直到她考入军校。买世蕊关心山区失学儿童,个人出资举办全省首个“春蕾女童班”。她还先后帮助47名职工和大学生顺利就业。汶川地震,买世蕊个人捐款10万元,组织单位和社会捐款近50万元。玉树地震,她又带头组织社会捐款近30万元。

      买世蕊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拥军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榜”,当选第十一届全国代表。

      109 事迹

      ,女,藏族,1966年7月生,中员,自治区血液中心献血科科长。

      作为一名驻藏部队军人的后代,在父辈们的耳濡目染下,自幼养成了关心他人、乐于奉献的良好品德。虽然家庭并不富裕,但她从2003年起,就每月从不多的收入中拿出相当一部分资助贫困大学生,并发动身边同事、朋友共同参与。至今她已资助大学、农牧学院等院校贫困大学生244人,累计资助金额20多万元。在经济上给予孩子们帮助的同时,她还孩子们要像兄弟姐妹一样相互关爱、相互照顾,把爱心不断传递下去。还从拉萨市孤儿院领养了一名叫曲吉的孤儿,不仅承担了她的学习、生活费用,还经常把她带回家,给她做可口的饭菜,买漂亮衣服和玩具,给予她家庭般的温暖。在自治区急救中心工作期间,她还先后为20多名贫困农牧民患者垫付医疗费5000余元。由于英语口语好,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经常主动担当来交流的外国专家的翻译。在自治区人民医院急诊科工作期间,她也时常为前来就诊的国外游客充当翻译,有时甚至三更半夜被叫起来,但她从来都是欣然前往,没有丝毫抱怨。

      2006年,受组织安排,陪同几位美国友人赴纳木措观光。在途中,他们中的一位小姑娘见到牦牛很稀奇,很想与牦牛亲近一下,用手摸了一下牦牛,但没想到这头牦牛脾气大,低头就用牛角顶小姑娘,眼看就要伤到小姑娘,奋不顾身冲上去,一把抱起小女孩,孩子脱险了,可是的右腿却被尖利的牛角划伤,鲜血直流。外国友人拿出500美元感谢她,被她婉言谢绝。美国友人不仅为这一场面,更为藏族人民的善良朴实深深折服。伤痛使她几天都走不了,但她内心感到非常欣慰。

      2005年,自治区血液中心成立。由于群众对无偿献血的常识有限,刚开始采血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各医院的临床用血需求。积极奔走新闻,组织了10多次大型公益活动,帮助大家了解无偿献血的意义和常识。通过她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目前拉萨市无偿献血量已基本可满足医院临床需要。

      被评为自治区十大杰出、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被自治区团委、民族教委、青联评为第三届全区各族青年团结进步先进个人。

      110 事迹

      ,女,汉族,1980年10月生,福建省厦门市名悦休闲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十多年来,足底按摩师先后资助了家乡20名贫困大学生,还在厦门市开展一对一的资助,加上平时一次性的资助,“80后”用满手老茧实现了上百个贫困孩子的上学梦想,被誉为“中国最美洗脚妹”。

      家在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的偏僻农村,为减轻父母的负担,身为长女的她不得不提前结束初中学业,外出务工供弟妹上学。1995年起,她先后到湖北、江苏等地打工,做过服务员,当过保姆,以微薄的收入供弟妹上学。2000年,在厦门找到一份“洗脚工”,月薪达到3000元左右,家庭经济状况在她的支持下逐渐好转,弟妹也先后完成了学业。

      减轻了家庭负担,想到自己曾因家贫辍学,萌生了帮助贫困学生上学的念头。2000年,她开始资助贫困学生。第一年资助了7个,第二年20个……至今接受她资助的孩子已达上百个,其中53个孩子为固定资助。把每个月的工资分成3份,一份日常开销,一份寄给父母,一份资助贫困学生。好多人都说,你这么点工资,能管得过来那么多人吗?她回答说,事情的改变总是一点一点的,努力了不一定能改变,但是不努力,永远不会改变。这些年,捐资助学已近百万元。为了省钱资助学生,她一直与姐妹们栖居在出租屋里。

      始终觉得,个人的力量有限,要让更多的人加入,才能帮助更多的学生。她建立了3个爱心QQ群,已有400多位网友加入。在众多善良网友的支持下,的资助对象已逾百人,既有福建贫困地区的儿童,也有家乡阜阳的贫困学子。利用工作机会,劝说经济条件好的客户捐资助学,一对常来洗浴店的夫妻被的诚意心,一次资助了30名贫困失学儿童。随着助学行动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表示要通过来实现捐资助学的心愿。为了使爱心人士的捐款得到妥善的管理,去年底,在厦门市儿童少年基金会里设立了“原乡人助学基金”。现在,正利用自身的技艺,与朋友共同经营一家足浴店,她的愿望是把足浴店经营好,有更强的能力帮助困难儿童,也希望更多的人一起来帮助更多的贫困儿童。

      当选2010年度中国十大人物,被授予第二届安徽省模范、福建省三八红旗手、福建省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榜”。

      111 刘磊事迹

      刘磊,男,汉族,1973年5月生,中员,安徽省岳西县毛尖山乡板舍村村民。

      他曾是川藏线上一名交通运输兵,穿梭在“生命禁区”整整4年。因伤退役后,他婉拒的工作安排,自愿来到农村当一名编外教师,自筹资金成立留守儿童助教中心,接管管理困难的村敬老院,13年如一日,他甘做五保老人的“保姆”,乐当留守儿童的“爸爸”,敬老扶幼,爱洒乡邻。

      刘磊所在的岳西县毛尖山乡地处大别山深处,成年多外出务工,大量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在与山里孩子朝夕相处的四年里,刘磊注意到,不少留守儿童存在生活自理困难、心理孤僻、行为缺乏约束等诸多问题。2006年,他筹资6万元,在家中创办了毛尖山乡留守儿童中心,配备电脑、电话及近万册图书。留守儿童在助教中心可以免费借阅图书,免费拨打亲情电话,免费接受学习和心理咨询。针对部分留守儿童长期亲情缺失存在的心理障碍,他为助教中心每一位儿童建立了详细的成长档案,定期从省、市邀请心育专家为孩子进行免费的心理抚慰。目前,通过助教中心一对一心理的留守儿童达500多人次,集中进行心理的有3000多人次,不少有心理障碍的孩子重新了健康成长之。2009年3月,他建立岳西县留守儿童网,呼吁全社会来关爱扶助留守儿童,至今共募集款物达20余万元,南京大学、安徽大学等全国20多所高校的志愿者先后在该中心服务达300多人次。

      2007年,板舍村敬老院正式创办。敬老院里有13位高龄老人,最大的有87岁,23名老人是智障或残疾人,一时无人愿意接手负责。刘磊毛遂自荐当上了月薪只有300元的院长。上任伊始,他对敬老院运作模式大胆,劳动能力的“五保户”集中供养,生活能够自理的“五保户”按需上门服务,同时广泛开展各项经营创收活动,所得赢余全部用作改善五保老人日常生活。每个传统节日,刘磊都要带着妻儿陪敬老院老人们一起过节。每位老人的生日,他都会亲自下厨做一碗长寿面表达自己的孝心。

      刘磊荣获第二届安徽省模范荣誉称号。

      112 孙茂芳事迹

      孙茂芳,男,汉族,1942年10月生,中员,军区总医院原副。

      孙茂芳被称为“京城活雷锋”,48年如一日,学雷锋,做好事,无微不至地照顾5位孤寡老人和8位生活困难的老人,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一名退休军人乐于助人的情怀,诠释了一名员的与操守。

      “我就是您的儿子!”这是孙茂芳照顾王炎老人17年间常说的一句话。王炎老人无儿无女,多病缠身,且脾气古怪,对谁都存有戒心。孙茂芳就用一颗去温暖他。老人脚趾溃烂流脓,孙茂芳搀着他去医院看病取药,还帮他搞卫生、做家务。老人87岁那年得了白内障,孙茂芳背着他到医院住院,守在病床前整整15天。王炎老人曾骨折卧床4年,孙茂芳每天去老人家中喂饭喂药、端屎端尿。就这样,孙茂芳凭着真情实意,彻底了老人。老人91岁那年,要立遗嘱,执意把一笔存款和一座四合院的私房全部赠给孙茂芳。但孙茂芳婉拒了。他动情地对老人说:“我愿意伺候您一辈子,但决不要您一根草。”

      在农民卫福安眼中,孙茂芳是他家的救命。卫福安的女儿卫丽娜从小得了“依赖型糖尿病”,全家为她四处求医,几年时间,光医疗费就花了8万多元,家里值钱的东西都卖光了。卫福安的媳妇哭得几乎双目失明,卫福安自己也得了心脏病。在卫丽娜一次病发住院时,他们一家碰到了同样在住院的孙茂芳。了解情况后,孙茂芳掏钱给孩子看病,为他们送去营养品,自己带病去中国大学、联勤部队作报告,讲述卫丽娜不幸的故事,不到一周,为其募集到3万多元捐助款,为这一家人解决了燃眉之急。后来,卫福安地向中央领导写了一封信,题目是:孙茂芳把我女儿从鬼门关送到新娘。

      孙茂芳还感染和带动身边的人做好事。他组建了“树新风、孝敬老人联络网”网站,每月与青少年网友一起为卧床老人理发,到敬老院慰问老人。他每年定时领着小学生“学雷锋义务打(自行车)气队”服务人,用雷锋滋润着一颗颗幼小的。他给自己定出了“百千万”学雷锋目标:在5年内讲一百堂课、培养千名青少年雷锋、发动万名网友学雷锋做好事,把雷锋传递下去。

      孙茂芳48年学雷锋做好事、助人为乐的感人事迹被编写成《京城雷锋孙茂芳》、《心碑》、《京城雷锋在前进》、《楷模孙茂芳》等书籍,做成光盘和开来,产生了强烈反响。他先后获得全军学雷锋先进典型、中华慈善、全国优秀社区服务志愿者等荣誉称号,荣立一等功。

      113 朱孝敏事迹

      朱孝敏,男,汉族,1968年3月生,中员,云南省麻栗坡县个体工商户。

      朱孝敏是开馆的个体户。2003年,他在网上了解到许多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兵的故事,知道了这些老兵仍十分牵挂麻栗坡的各族群众。出于对英雄的,朱孝敏把馆交给了妻子料理,自己背着数码相机翻山越岭到边远村寨,拍摄了大量反应麻栗坡县各村寨、群活状况等内容的照片。他创办了“老山之眸”网站,把照片发布到网上。麻栗坡的变化让老兵和网友们欢欣鼓舞,部分困难群众现实状况又让他们焦虑不安。于是,老兵和网友们通过“老山之眸”网站传递爱心,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爱心接力。

      2004年4月,朱孝敏在网上发布了一组反映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赵占英烈士母亲扫墓的照片并配发了文字说明,在网友中间引起强烈反响。照片上:一位老母亲在麻栗坡烈士陵园,抚摸着儿子的墓碑,伤心地哭着,着装是那么的朴素,沧桑的脸庞是那样慈祥。图片说明:老妈妈的儿子20多年前在前线了,就葬在距离老家300多公里的地方。20多年来,她一直想到儿子墓前看看,由于家庭十分困难,到了77岁,才借了一些费,由孙女陪同来到烈士陵园看望的儿子。这组照片一次次被点击,《妈妈,我等了你20年!》被网友制作成配乐动画,了亿万网友。一场捐助赵妈妈的爱心活动展开。许多网友自发捐款,一位云南籍年轻教师捐款800元,并把赵妈妈的故事刻录成光盘,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许多学生观看后潸然泪下。在网友不懈努力和帮助下,赵妈妈的生活状况改善了,她的晚年有了温暖和关爱。

      朱孝敏依靠“老山之眸”网站帮助了很多烈士家属和贫困学生,大家都知道他是位,是个网络“爱心使者”。他通过网络汇聚网友力量,为陈昭录烈士的遗孤解决了学费和部分生活费用,又通过多方联系,免去烈士长子陈瑞大学4年全部学费。联络深圳市蛇口小学两位老师和《深圳特区报》的4位记者,为麻栗坡县下金厂乡的田坝等3所小学81名贫困学生捐资6500元。随后,《深圳特区报》“深圳情、老山魂”系列报道又引来几位爱心人士出资38万元,在麻栗坡县援建了“泰强希望小学”。

      多年来,朱孝敏通过在网上发起募捐活动,共募集40多万元,援建希望小学1所,资助贫困学生106人,帮助烈士家属20户、支前困难老民兵2人。朱孝敏的义举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谈及今后打算,朱孝敏满怀信心地说:“今后,我将进一步发挥自己的影响,动员广大网友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114 许月华事迹

      许月华,女,汉族,1956年10月生,中员,湖南省湘潭市福利院供养人员。

      她12岁时高位截瘫,两个小板凳是她行走的支撑;17岁时,她被送进了社会福利院,开始了新的生活;现在,她是130多名孤残儿童的“妈妈”,撒播着伟大的母爱。37年来,她始终自强自立,乐观向上,热心助人。她的事迹在网上热传,无数网民为之动容,亲切地称她“板凳妈妈”。

      1973年,许月华被送进了湘潭市社会福利院。“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过了半个月,她就感到浑身不自在,向院长提出要帮着照看小孩。院长拗不过她,就让本来是被供养对象的许月华,成了一名没有任何报酬的编外保育员,成了福利院孩子们的“板凳妈妈”。

      胜利是“板凳妈妈”的第一个“孩子”。福利院从拖拉机轮子底下捡回胜利时,她才几个月大。胜利患重感冒并引发肺炎,必须专人重点照顾。领导正发愁到哪里抽人手时,许月华一句“交给我吧!”抱起了胜利就开始哄起来。胜利是先天唇腭裂患者,喂进去的食物,往往会立刻从鼻腔里溜出来。许月华就把她抱在手上,用调羹慢慢地滴药,用注射器挤进奶水,这样一点一点地喂她长大。胜利唇腭裂手术愈合后,长成了漂亮姑娘,如今已结婚生子。她逢人就说:“我能有今天,全靠‘妈妈’。”

      一年夏天,有个叫湘秋的孤儿住进了医院。小孩不断地拉肚子、腹痛且哭闹不止,福利院派去的几个保育员都累倒了。许月华主动要求一个人到医院去陪护她。白天,她把湘秋抱在手里打吊针。晚上,她搂着湘秋在怀里过夜。孩子频繁拉肚子,屎尿常常拉到她身上,她总是先帮孩子洗净身子,换上洁净的衣服,再哄着湘秋睡下后,才爬起来清理掉自己身上的脏物。107天以后,在她的悉心照顾和医院的努力治疗下,湘秋的身体才慢慢康复。

      在福利院,许月华从没有休过节假日。有回她肾结石急性发作住院,刚出院她就直接进了福利院幼儿宿舍,一工作就是30多个小时。“我要把欠孩子们的时间补回来。”护理班长心疼她:“月华,你这样下去会累死的。”许月华轻轻一笑:“真这样累死,我乐意。我还留了几十块钱,就拜托你替每个孩子买件衣服,算是我给他们的一个纪念。”

      随着福利院收养的孤残婴幼儿不断增多,许月华抚育的“儿女”也越来越多,最多时同时带着15个。为了方便,她让孩子们都睡在自己的床上。床铺太窄,就不断加宽,最后加宽到了5米,她那张大床成了一座小型幼儿园。白天,许月华给他们喂奶,换尿布,陪他们玩,逗他们笑,常常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晚上,这个刚睡下那个又醒了,这个刚停止哭那个又扯开嗓子喊,许月华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37年里,许月华带大了138个孤儿。一批孩子走了,又一批孩子来了。这些不少都已成家立业,他们在填履历表时,在“母亲”一栏里,写的都是一个共同的名字:许月华。

      许月华2010年被人民网评为“十大责任”,2011年被授予全国“三农”人物奉献。

      115 闫立平事迹

      闫立平,男,汉族,1970年9月生,中员,青海省西宁市出租行业泰欣工会。

      自2000年从事出租车行业以来,闫立平总是在乘客需要之时,尽心尽力提供帮助。他给自己立下70岁以上老年乘客一律不收车费的规矩,平时遇见长期患病或是残疾乘客,他主动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随时提供上门接送服务。他曾连续3年免费接送一名接受透析治疗的老人,连续5年接送一名福利院的儿童上下学。据不完全统计,10多年来,闫立平免费接送高龄乘客700多人、残疾乘客600多人、高考学生800多人、患病乘客200多人。现在,他和他的同事们成立的“爱心车队”已经成为西宁一道靓丽的风景。

      2000年8月,为帮助一个同事筹集孩子上大学的学费,闫立平组织师傅们捐了款。自此之后,他每个月给这个孩子寄去200元生活费。2010年12月,闫立平带领18辆出租车与26名师生走进互助西山乡张家沟小学,进行“手拉手、献爱心”活动,送去1000现金和电脑等价值8000多元的物品。其实闫立平自己并不富裕,为了多挣点钱,他每天早晨6点出车,晚上11点收车回家,起早贪黑,日复一日,不辞辛劳,乐此不疲。闫立平的车上放着一个铁盒子,里面放着他每天的第一笔收入,作为贫困生“教育基金”。闫立平用这些“教育基金”,并发动身边人作贡献,共资助了20多名贫困山区孩子上大学。

      玉树特大地震发生后,闫立平组织了8名“爱心车队”队员赶赴灾区,发放救灾物资30余吨,搭建救灾帐篷8顶,搬卸救灾物资50余吨。事后,又与青海大学民族学院的学生会联系,与灾区所有在青学生建立了联系卡,随时满足他们的用车需求。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后,闫立平和他的爱心车队通过和网络承诺:凡来青海求学和务工的人员,他们一律免费接送。

      闫立平获得全国十大见义勇为好司机、全国抗震救灾英模和青海省十大杰出青年、见义勇为勇士、抗震救灾模范、优秀青年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116 严意娜事迹

      严意娜,女,汉族,1984年2月生,中员,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职员。

      她在甘肃黄土高坡支教,为孩子们募集爱心物资,帮助结对贫困学子,实现了为孩子建心桥的承诺。她用传扬心中的,一次次走进贫困山区,谱写了一曲奉献西部的长歌。

      2009年,严意娜主动申请,通过层层选拔,成为第4批赴陇西县宏伟乡贾家屲小学的支教老师。宏伟乡是甘肃最干旱的地区之一,严意娜在这里教三年级以上4个班的英语和音乐课。当谈起支教经历时,她说:“这次经历很珍贵,让我更珍惜以后的生活,我所拥有的一切,并去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

      为了改善孩子们的学习条件,严意娜在宁波东方论坛的爱心专版发帖,公布自己的支教日记,平实的记录打动了众多网友。宁波民间公益组织“爱心同盟”、分享爱心俱乐部等组织发起了“帮扶甘肃孩子”的捐赠活动,几天时间就募捐了上万件衣物和学习用品。这些爱心物资运抵陇西后,分发给了辖区内15所学校的1000多名孩子。支教结束后,严意娜带回了一批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名单,在她牵线下,100多名孩子被结对帮扶。

      贾家屲小学附近有一条大沟,为了上学,孩子们每天要从对面山顶沿着山壁走到沟底,趟过沟底的河流,再沿着另一边的山壁爬到山上来。支教期间,严意娜萌生了修桥的想法,发起爱心捐助行动,在克服困难和波折之后,募集了造桥初步预算的57万元。但设计施工图和最终预算出来之后,却比原先预算多了50多万元。严意娜没有气馁,她执著造桥的故事引起宁波和陇西市民的高度关注,两地的人纷纷以各种形式对她进行了支持,更多的人加入到捐款的行列中,当地村民为支持造桥,拔掉了华尖河边的庄稼。一年后,终于建成一座跨越大沟的便民桥坝。严意娜用她的爱心圆了当地群众数代人的造桥梦想。

      严意娜的事迹被广泛报道。她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榜”,当选2010年浙江骄傲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宁波志愿者形象大使。

      117 宋卫东事迹

      宋卫东,女,汉族,1955年8月生,民盟盟员,云南省红河州个旧市金湖区绿园关爱中心工作人员。

      金湖区“绿园关爱中心”是对药物人员提供行为干预与关怀帮助的服务机构。出身医学世家的宋卫东退休后,放弃安享晚年的生活,毅然接受邀请来到关爱中心工作,以母亲般的慈爱,帮助药物者重拾信心、找回,感受社会温暖关怀。

      工作期间,她精心护理、热心关爱服务对象,悉心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家庭,像母亲一样和他们交流、谈心,帮助许多药物者、脑疾患者树立起面对生活信心,回归家庭、回归社会。2005年6月,一位艾滋病毒感染者不堪压力,蒙生念头。他舍不得平时过他、帮助过他的宋卫东,来到关爱中心准备与她“告别”。宋卫东了解情况后,耐心他,并他的家人多给予他关怀和理解。最后,在宋卫东和他家人共同努力下,这位艾滋病感染者打消了轻生念头,重新融入了家庭生活。2006年7月,个旧市传染病院一个艾滋病人在弥留之际,提出想见宋卫东一面。得到消息后,宋卫东匆忙赶到医院,那位病人紧紧握住她的手,断断续续说:“能见到你,我死而无憾。”病人对于宋卫东的深厚情谊,让在场的人都为之动容。

      多年来,宋卫东用自己的真诚奉献赢得了关爱中心同事和服务对象的尊敬,大家对她的称呼也由“宋医生”变成了“宋妈”。有人问到,本可享受生活的她为什么选择这项工作?她总是微笑着说:“帮助他们是我作为医生的责任,当他们向我倾诉的时候,当他们喊我‘宋妈’的时候,我感受到一种幸福,这就是我的理由。”

      在做好工作之余,宋卫东积极帮助服务对象申请低保金、困难补助金、医疗救助款,充分利用“绿园”这个平台,多次到各社区做“减少歧视,预防艾滋病”的专题知识。在她的积极呼吁下,个旧市农村感染者的低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郊区也开始使用美砂酮药物维持治疗。

      宋卫东被评为云南省禁毒先进个人、红河州禁毒先进个人、个旧市社区志愿者工作先进个人,被云南省民盟评为优秀盟员。

      118 张子玉事迹

      张子玉,男,汉族,1959年4月生,山西省吕梁市泰化石油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作为在浪潮中拼搏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家,张子玉致富思源,不忘责任。十几年来,他扶贫助困、捐资助学、赞助社会事业,帮助过的人难以计数,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企业家倾心公益事业、真情回会的情怀与崇高境界。

      他乐善好施、济危解困。创办企业之初,得知田家会的17岁少年吴伟伟患上了白血病,家里非常贫困,他主动赶到医院为吴伟伟垫付了住院费用。村民贺国芳患上了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后转为尿毒症,无奈的母亲四处求助,张子玉知道消息后,毫不犹豫地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他先后救助过20余名这样的重症患者,给几十个家庭带来了生活的希望。

      张子玉一直把教育看作改变个人命运的最大力量,尽己所能支持教育事业。他先后为10多所中小学捐赠了校服、课桌、教材、学习用品和现金,出资新建可容纳500余名学生的七里滩村小学。因吕梁撤区建市,离石城区规模迅猛扩张,基础教育资源紧缺,尤其是农民工子女入学难问题更为突出,2004年,张子玉投资创办了一所集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可容纳2000余名学生的学校,提出了“企业办学,回会,育人教书,永不取利”的办学旨,在把学校无偿交给接管后,继续出资补贴办学经费不足与资助特困学生、励优秀师生。为了不让品学兼优的孩子因家庭贫困而失学,2006年起,每年资助一批特困大学生,迄今已资助了100多名学生。

      张子玉还把的爱心送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2003年,他捐助15万元。2008年5月汶川地震,他很快将30万元捐助给灾区。2010年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发生后,他在第一时间捐款50万元。多年来,他连续出资组织了各种文化活动,为乡村公建设、城乡绿化、荒山治理和残疾人事业捐资。

      张子玉被授予第三届山西省模范、山西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119 张玉贵事迹

      张玉贵,男,汉族,1965年4月生,中员,菏泽市牡丹区东城办事处双月社区居民。

      2005年后,张玉贵以擦鞋为生。6年来,他每个月用10天时间免费为群众擦鞋,每逢重大节日免费为军人、老人、残疾人服务。他把义务擦鞋作为雷锋的一种方式,他说:“人了,但雷锋永远也不能!”

      在张玉贵的擦鞋摊点后面,摆放着一幅雷锋画像。他组建了“雷锋义务擦鞋班”,凡是加入“雷锋义务擦鞋班”自谋职业的人,他都赠送一个工具箱。这些箱子都是张玉贵夫妇俩在家里自己加工的,加上擦鞋用品,每个箱子成本100多元。他的计划是在菏泽的8县1区赠送100个工具箱,为100名残疾或没有生活来源的人找到出。目前,张玉贵已向76名残疾人赠送了这样的箱子。他每月从擦鞋的收入中拿出20元资助患病职工李法民,向汶川、玉树地震灾区捐款8000元。

      2008年3月,张玉贵带着印有“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宣传品,开始万里义务擦鞋迎奥运的旅程,途经23座城市,历时193天。看到义务擦鞋,有些市民不好意思,张玉贵就说:“我义务擦鞋是为了学习雷锋,支持奥运,你来擦鞋就是对我的支持!也是对奥运的支持!”途中,他向曲阜师范大学的学生作了《雷锋,迎接奥运》为主题的先进事迹报告,了众多学子。大学生小邢当即学艺,并表示毕业后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会以张玉贵为榜样,时刻不忘帮助他人,回会。

      2010年,张玉贵和妻子前往上海,开始“学雷锋世博行”活动,博园附近为市民和游客免费擦鞋146天,被誉为上海世博会的“编外志愿者”。

      张玉贵这一简单持久的行动了许多城乡居民,也受到的热切关注。他获得优秀员、第二届模范提名等荣誉称号。

      120 张宝艳事迹

      张宝艳,女,汉族,1962年8月生,省通化市“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理事长。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张宝艳体会过儿子走失的心急如焚,因此特别关注被拐儿童。2007年,她与丈夫自费创办“宝贝回家寻子网”,专门帮助被拐卖、被遗弃、走失的、流浪乞讨儿童回家。她以微薄之力,织就大爱之网,使数百个家庭重获团圆。

      网站开通不久,张宝艳毅然辞去工作,成了一名全职志愿者,心投入寻子网管理。她每天早上六七点上线,网站内容,搜集发布求助信息。每天接打几个小时的电话,每个月电话费少则四五百元,最多达2000多元。四年来,仅网站就投入了8万余元。她与丈夫先后60余次南下北上,奔赴解救孩子第一现场,亲抚安慰孩子,为残疾孩子募集救助。2008年1月,张宝艳夫妇在通化注册了民间公益组织“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现有志愿者3万多名,遍布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地区,以及美国、、荷兰、日本等国家。

      张宝艳与丈夫在广大志愿者的协助配合下,积极核实搜集信息,对家长进行防骗指导,及时向门反馈情况,提供线索千余条,成功解救被拐及走失儿童207例。其中,找到并解救被拐儿童109名,解救被儿童3名,找到走失儿童40名,找到离家出走的儿童25名,找到被送养儿童22名,帮助4名被遗弃的儿童找到亲人,找到失散多年的亲人4名。207例中,省一位当事人走失长达31年。3名儿童被外国人领养,“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为他们在国内找到了亲生父母。多起积压多年的拐卖案件告破,不少儿童结束流浪乞讨生活,回到亲人身边。志愿者协会成立以来,为18名孩子提供了医疗救助,累计帮助筹集医疗费80余万元。

      在“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的推动下,社会对儿童的关注度极大提高。2009年3月,“宝贝回家”针对被拐及流浪乞讨儿童现状的调查报告及相关,以社情形式递交到。张宝艳提出的“关于建立打击拐卖儿童DNA数据库的”得到采纳,DNA数据库为侦破案件、帮被拐儿童准确找到亲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张宝艳被评为全国优秀志愿者,入选2009年度中国十大人物。

      121 张俊兰事迹

      张俊兰,女,汉族,1962年5月生,天津日编辑、记者。

      张俊兰被凉山的孩子们亲切地称为“妈妈”,14年里,19次深入凉山山区寻访资助孤儿。受社会委托兴建了3所希望小学,建立了39个孤儿班,努力帮助1500多名学龄孤儿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她用点点滴滴的忘我付出成就了一份超越血缘、地域、民族的大爱。

      1997年,张俊兰参加“中国百名记者志愿扶贫团”,采访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在目睹令碎的贫困后,她把全部感情集中在采写上,系列报道“凉山纪行”见报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读者们纷纷将钱款寄往,希望能够帮助山区贫困儿童。张俊兰与商议,决定在凉山建一座希望小学。1998年8月,一座崭新的校舍矗立在凉山2800米的山地上,300多个穷苦的彝族孩子告别昔日四面透风、随时可能倒塌的教室,坐在了温暖明亮的教室里。

      此后,张俊兰一次又一次走进凉山。帮一个,是一个,张俊兰想趁着自己还没有老,多走一些、多做一些事。“我在这里承担了父母的责任,没有父母会放弃自己的孩子,我也不会放弃他们。”凉山高山险壑,一年四季自然灾害不断。张俊兰在奔赴凉山工作途中时常洪水、泥石流、山体滑坡、基塌方。有一次,冒雨进山途中汽车失控,险些跌下悬崖。2005年秋天,母亲患膀胱癌晚期,女儿高考进入冲刺阶段,当时她正全力以赴在凉山创建孤儿班,此时面对慈母、面对女儿、面对凉山亟待救助的孤儿,她选择了大爱,昼夜忙碌在凉山,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在母亲患癌症的两年多时间里,她6次往返于凉山和母亲的病榻间,与海外慈善家一起创立了19个孤儿班。慈母去世之后下葬的第二天,她又匆匆踏上了凉山。

      无数受到关怀的凉山孩子已经长大成材。他们有的成为人民教师,在凉山最艰苦的地方教书育人;有的成为,正奋战在凉山禁毒防艾的前线;有的加入国际慈善组织,正在家乡救助艾滋孤儿;有的已经毕业于大学、南开大学等高等学府,正怀着心和回报心面对他人、面对社会。

      张俊兰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榜”。

      122 张莲云事迹

      张莲云,女,汉族,1964年5月生,自治区“爱心妈妈协会”会长。

      她是女工,靠400元低保金维持每月生活。她也是许多留守儿童和失足少年的妈妈。她用爱除去问题少年心灵上的尘垢,让一颗颗受伤的心温暖起来,以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当代女性的责任之歌、奉献之歌、爱心之歌。

      2006年7月,张莲云在电视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呼市25中与未成年犯管理所举办了一个互动联谊活动,同学们和失足少年就少年犯如何面对以后的生活展开了讨论。失足少年小平说“我们身上都有污点,出来以后家人和用人单位不愿意接纳我们”,让她感触颇深。为此,她联系身边富有爱心、乐于奉献的姐妹组成“爱心妈妈”团队。“爱心妈妈”团队同未成年人所签署了协议,与未管所的人员结成对子,秉着“不抛弃、不放弃”的,实行里面教育、外面帮扶,让孩子们树立生活的信心,出来以后好好。每逢春节、中秋、国庆等重大节日,“爱心妈妈”团队都要给服刑期间的未成年人送去饺子、月饼、衣物等生活用品。每个周末,都要派出团队人员对协议的孩子进行一对一的心理疏导,减轻他们对社会的陌生感,降低他们在狱中的压力,增添他们重新回到社会的信心。张莲云还积极做好出狱孩子的跟进工作,经常一次次地上门沟通、多方协调,帮他们解决生活、就业等各种问题,使他们积极乐观地面对新的生活。

      在张莲云不懈的和努力下,这项爱心事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所鼓励。随着爱心妈妈队伍的不断扩大,她于2010年8月10日正式挂牌成立了“爱心妈妈协会”。同时将救助城乡留守儿童、单亲问题孩子列入体系之中,前后陆续了10多个孩子。在她们的下,有的孩子考取了市重点高中,有的孩子从成绩倒数、不合群、不自信变得自信开朗、成绩名列前茅,一位智障孤残儿童还在她近半年的悉心照料下,慢慢转变成了想学习、懂礼貌、能自理的孩子。她的事迹多次经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了越来越多的爱心之士向留守儿童和失足少年伸出关爱和援助之手。

      张莲云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第二届自治区模范等荣誉称号。

      123 事迹

      ,女,汉族,1955年9月生,省双鸭山市三利市场公共厕所管理员。

      是一名公厕管理员,当初她的儿子靠着社会资助上了大学。当儿子大学毕业后,她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反哺社会。6年来,她几乎倾其所有,先后资助3名贫困学生步入大学校门。接受、回报、延伸,她在帮助他人中演绎人性的崇高,在贫苦的生活中收获的富足,用朴实无华的行动诠释了与回报。

      2004年,当得知市场内一位低保业主的女儿考上大学却交不起学费时,送去了1000元。2006年,听说贫困家庭的孩子小孙因交不起学费没去大学报到,她上门劝说小孙复读,每月资助他100元,并在小孙考上大学后四处求援,争取爱心人士的资助,圆了小孙的大学梦。2008年,从电视节目中得知幼年丧父、母亲出走的高二学生小吕即将辍学,于是每月寄去300元钱资助他继续学业。2010年,小吕考上大学后,她寄去了2000元。当小吕到双鸭山市拜访,看到李阿姨是一名月收入仅600元的看厕工时,不由失声痛哭:“您就是我的亲妈!”

      不仅资助困难学生,在遇到其他有困难的人时,也总是出手“阔绰”。2006年底,在口看到一个捡破烂的老太太,她掏出50元交到老人手上,老人买点肉过年。2008年底,遇到两位来的中年妇女,得知她们的生活窘境,毫不犹豫地给了她们50元。却对自己格外苛刻,每天早餐是5毛钱的馒头,中午随便吃点别人送来的饭菜充饥,晚上六七点钟才能回到姐姐家寄居。生活的重担、常年营养不良导致她疾病缠身,但她舍不得看病吃药,所用的衣物也都是亲友和好心人赠送的。

      新闻专题报道了的事迹。她回会的事迹,不仅了亲朋好友,也更多的人加入到捐资助学的中来。

      被评为2010年省龙江人物。

      124 李国武事迹

      李国武,男,汉族,1969年12月生,民进会员,湖南省十三村食品公司经理。

      “帮助他人,快乐自己”,是李国武的人生追求和行事准则。1993年以来,他先后帮助过近500位老人、200多名贫困学生、400多名少年儿童、300多名身陷困境的人士,资金超过350万元。许多人说,对于一名企业家来说,向社会捐一点钱不难,难的是长期身心投入,用情入微。李国武就是这样的人,除了用钱资助需要的人,他更多地是在用心帮扶他人。

      李国武有个笔记本,密密麻麻记载着当地光荣院里老人们的生日、生活喜好等。10多年来,老人们过生日,只要不出远门,他都会买生日蛋糕和鲜花为老人祝寿;老人病了,他会亲自到医院去看望;老人节到了,他包租一辆大巴,请老人们外去旅游;春节来了,他总是先陪老人们吃过年夜饭,递上“红包”,再赶回家陪父母过年。李国武还建立了数十个“助老点”,捐资百万余元。

      1995年,他偶尔听说当地一个拾废品的孤寡老人收养了一名弃婴娟娟,生活非常,立即前往看望,并承担起“爸爸”的责任。娟娟从小性格自卑孤僻,经常逃学,成绩不太好。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爸爸”李国武先后将她送往岳阳、长沙的学校学习,每个月都要前往探望。一段时间,娟娟沾染上了吸烟、打架等,李国武没有放弃,而是更加关爱、。面对“爸爸”无微不至的关爱,娟娟了,认真读书,以优秀成绩圆了大学梦。

      2006年3月,李国武听说桃林中学初二学生李亮身患白血病无钱医治,便立即赶到李亮家里送去现金1.2万元,并将李家因病致贫的状况拍下来,在县城开办了义募摄影展,仅三天时间就募集3万多元。2009年,在黄盖湖边看到一对老渔民夫妇坐在被焚为灰烬的窝棚边嚎啕大哭。他第二天便将2万元现金送到老渔民手中,并用相机将茅草棚渔村的生活场景拍摄下来,举办了“渔村生活场景摄影展”。这一举动不仅为渔民筹集资金近10万元,而且引起了岳阳市的高度重视,将“渔民解困工程”纳入10件实事。10多年来,李国武用手中的相机,开展了30多次类似爱心救助活动。

      2008年冰灾,他带着“十三村爱心小分队”把棉被、开水、食品送珠高速公,连续3天3夜为滞留的1000多名旅客送去温暖,自己却因过度劳累引起腰椎病突发而住进了医院。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李国武在第一时间带领员工为灾区捐款捐物20万元,并亲自到灾区慰问,帮助13名灾区儿童完成学业,直到他们大学毕业。

      对待需要帮助的人,李国武毫不吝啬;对待自己,却俭朴得令人难以置信。他没有小车,没穿过名牌,更没有别墅,至今仍住在普通宿舍楼里。有人说他不懂得生活,他却说:“每个人的追求不同,我在乎的是让自己每天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帮助他人就是我人生最大的快乐!”

      李国武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章,荣获全国孝亲敬老之星、湖南省模范等荣誉称号。

      125 李森事迹

      李森,男,汉族,1976年6月生,中员,中国电信广州有限公司客户经理。

      李森担任广州市志愿者协会启智服务总队队长,以助残扶弱为荣,积极参加社会志愿服务,10年来累计志愿服务超1.5万小时,引导3万多名市民参加志愿服务。他所带领的启智服务总队提供志愿服务时数超过50万小时,个人投入经费超过5万元,以自己的付出为城市添彩。

      李森志愿服务的对象大多数为独居老人。孤寡老人刘姨因中风瘫痪,终日坐在轮椅上,由一名保姆照顾着,病痛、孤独着她。李森经常上门探望刘姨,陪她聊天、看电视、读。刘姨的电灯坏了他帮着换上新灯泡;刘姨的助听器坏了,他花了整整一个下午跑修理店修理;刘姨坐着轮椅下不了楼,他背她下楼去医院;他还经常推着轮椅上的刘姨去茶楼饮茶、去游览市区风光……这使长久蜗居的刘姨格外开心。

      李森还照顾过许多患有脑瘫患者或智障孩子。这些工作,绝不是几月能够奏效的,必须是长期的、耐心的、不厌其烦地重复。有一位脑瘫儿童原本不会开口说话,经过他半年多的康复辅助治疗,慢慢地他会开口了,会对他说“谢谢”了。李森的心灵仿佛受了一击,幸福的一击,这种快乐比吃了蜜还甜。

      小文炬是一位不幸患有地中海贫血症的孩子。2006年4月,小文炬的妈妈带着孩子在广州沿街乞讨求助的消息在上刊登。李森向小文炬妈妈了解情况后,得知手术需要25万元之巨,而小文炬家里一贫如洗。看到妈妈求助的眼神和一定要保住小文炬生命的,李森与一名民间歌手发起了街头义演募捐活动。五一假期、周末,李森与志愿者们在街头义唱,呼吁人捐款,这样连续半年开展了100场义演,终于筹够了小文炬的25万元手术费用。

      2010年2月,李森承担起50万亚运城市志愿者的组建、培训和管理工作。为全面展示广州的志愿服务工作,李森加班加点,组织编写《亚运城市志愿者手册》、《亚运城市志愿者人员手册》等志愿服务规范,认真准备培训方案、亲自制作培训课件,不辞劳苦深入12个区县开展志愿培训,为亚运会志愿者服务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

      李森获得中国志愿服务金章、中国青年五四章、全国优秀志愿者和广州市十大杰出青年等多项荣誉,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榜”。

      126 李满堂事迹

      李满堂,男,汉族,1958年12月生,广东省东莞市樟木头镇党委、。

      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李满堂,复员退伍后始终不忘拥军拥属,把军人当亲人,把战友当兄弟,全力为战友解困,在多个任职地营造军地和谐共建的良好局面。

      最是难忘战友情。13年前,为了帮助困难战友,李满堂牵头组建了战友联谊会,把扶危解困、战友病访、军烈属优恤作为联谊会的主要工作。这些年来,战友联谊会共筹集资金180多万元,先后帮助40多名战友走出了生活困境,协调解决20多位战友及其子女的务工就业问题。2006年,东莞实施治摩政策,20多位开“摩的”的战友失去了工作。他获悉后,和战友一起四处奔走做工作,为多位战友们重新找到了谋生岗位。2008年,老战友钟桐增得了晚期肝硬化,严重的病情和巨额的治疗费用使他万念俱灰。李满堂知道后,迅速伸出援手,与战友梁锦棠、卢普润等人共同商量救治方案,广泛发动战友捐款和访医寻药,并鼓励老战友治疗,乐观应对,终于帮助钟桐增恢复了生活信心,病情也奇迹般地好转了。

      作为经历过战火的老兵,李满堂对烈士有一份别样的感情。2008年9月,当听说54年前曾有5位战士为群众财产在樟木头,家人一直未能联系上。刚到樟木头镇工作李满堂,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并决心为烈士寻亲。很快,镇成立了“寻亲小组”,深入研究了寻亲方案,一场有组织的“寻亲战役”打响了。一次次地寄寻函,一次次地打长途电话,一次次地上民政部门咨询。直到2009年清明,寻亲小组终于与一位烈士的亲属接上了头。一边是、一边是激励。寻亲小组以此为突破口,加班加点地赶、不厌其烦地跑,终将5名烈士的亲属全部找到。

      李满堂在任职地有“国防”的称呼,每到一地都把拥军拥属作为自己重要工作。曾出资3万多元修葺广西那坡县烈士陵园,建起镇级将军馆;多次与战友一起走进部队、学校和机关开展国防教育。得知烈士番日明的妈妈一人孤苦伶仃,李满堂动员几位战友驱车上百公里,几番打听找到了烈士妈妈,并与战友们商定,定期给番妈妈提供生活费,节假日轮流上门看望,一定为战友尽好孝心。

      李满堂荣获广东省文明先进工作者、拥军优属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127 杨昌林事迹

      杨昌林,男,汉族,1936年12月生,中员,武汉大学退休教师。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杨昌林33年如一日,关爱藏族学生,帮助学生近万人次,将自己收入的近1/3用于这项事业,被藏族学生们亲切地称为“阿爸”。他经常说,需要大批专业人才,尤其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本地人才。只要能让孩子们成才,自己做什么都愿意!杨昌林用他的行动,树立了爱心助学的榜样,书写了民族大爱的感人事迹。

      1978年,杨昌林夫妇从阿里调到武汉大学工作,当得知初到武汉的10多名新生不适应武汉湿热气候,长满疙瘩,又疼又痒后,他和妻子千方百计帮孩子们寻医问药,最终解除了病痛,孩子们从此都叫他们“阿爸、阿妈”,并在学校藏族学生中流传。1991年夏天,藏族学生尼玛次仁肺部大出血,医院下了几次病危通知书,就在他信心的时候,“阿爸阿妈”来到医院,像对待亲儿子一样,给他喂药、送饭、擦洗身子,给了他极大鼓励,最后奇迹般地痊愈了。尼玛次仁毕业回后,写信表示“一定要干出成绩来,给阿妈、阿爸看”。

      2005年妻子去世后,已届古稀之年、需要自己照顾自己的杨昌林依然用各种方式延续着对藏族学生的关爱。武汉近十所高校的10多名藏族同学,讲述杨老师的故事几乎一样:进大学,就被杨老师接去吃迎新饭;逢年过节,邀请同学们与他团聚联欢;杨老师生活节俭,对同学们却很大方;大事小事,同学们总爱找他帮忙。2008年初,南方地区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72岁的杨昌林被困在了湘西老家。他内心十分焦急,“肯定有很多孩子回不了,我必须回去看看!”于是,他辗转多次、两天两夜没合眼赶回了武汉,从藏历年三十到初七,将滞留在武汉的藏族学生分批接到家里过年。

      杨昌林珍藏着两样东西:一本相册,里面全是他珍藏多年的与藏族、藏族孩子的合影;一本纸页已经发黄的笔记本,密密麻麻地抄记着藏族孩子的学校、姓名和联系方式。33年来,杨昌林到底接待了多少个藏族孩子,他自己也记不清楚了。尽管他的年龄和藏族孩子们的阿爷差不多,然而,初来武汉的藏族年轻人仍亲热地沿袭着师兄师姐对老人的称呼,喊他“阿爸”。

      33年来,杨昌林矢志不渝、持之以恒,始终帮助培养藏族学生,多家新闻报道了他的感人事迹。2010年,杨昌林被湖北省委、省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

      128 邱亚寰事迹

      邱亚寰,男,汉族,1964年11月生,中员,海南省澄迈县记者。

      1984年,邱亚寰在部队服役时,在一次军事训练中意外受伤导致六级伤残,参加工作后又因企业破产而。1997年,酷爱摄影的他进入县当摄影记者。工作期间,他一边钻研摄影艺术,一边为社会奉献爱心,履行着一名员的神圣职责与。

      金江镇五保户李德坤因病住院,邱亚寰了解到这位曾参加金门海战老兵的身世后,主动到医院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老兵病愈出院,邱亚寰带着礼品亲自开车将老人送回家。特级残疾人兰卧床在家,因行动不便,一直没有办理身份证、残疾证,邱亚寰了解到兰的实际情况后,找到县,请求特事特办,上门为兰办理身份证,并把县残联的工作人员带到兰的家,为她办理第二代残疾证。2011年春节前夕,盲人王永强全家没有租到车回家过年,邱亚寰叫司机开他的车送王永强全家人回家过年。多年来,他用稿酬和金,先后资助23位特困残疾人,资助海南省保亭县一位黎族贫困学生从初中直至读完大学。2011年春节,他听说一位化工大学澄迈籍学生没钱买车票返校,主动送上一千元给他当费。在摄影途中,他曾从大海中救起4位落水儿童。

      近年来,为了让群众能看上老电影,邱亚寰自费买来电影放映机,到社区和驻地部队为群众和官兵义务放映《雷锋》、《地道战》、《地雷战》等爱国主义影片,至今累计200多场次,为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做出积极贡献。他发挥专业特长,在家乡办起一间影楼,解决了8个人的就业,让22人学到了摄影、化妆的技术,并为荣誉军人、老战士、功臣、劳动模范、88岁以上的老人提供免费服务。

      身为伤残军人,邱亚寰凭借坚强的和毅力,靠自学成长为一位优秀摄影家,在为社会奉献艺术的同时,又以爱心帮助他人、回会。他被评为海南省德艺双馨优秀艺术家,当选第九届海南省优秀青年。

      129 邱宏锐事迹

      邱宏锐,男,汉族,1964年10月生,中员,海南竣瑞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

      邱宏锐在1986年大学期间就开始无偿献血,他无偿献血25年,2006年、2008年和2010年三次获得国家无偿献血金,累计献全血1600毫升、成分血72个单位,相当于毫升全血。他积极发动群众参与献血活动,自1998年以来,组织无偿献血活动200多次,参与举办献血与捐献造血干细胞知识80多次,现场受众达6万多人,动员献血8000多人次,采集造血干细胞血样8000多份,实现造血干细胞捐献32例。从2006年开始,他利用街头献血车(屋)的形式开展捐献造血干细胞宣传动员工作,先后在海口、三亚、琼海、儋州市建立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俱乐部,组织志愿者积极开展运送造血干细胞给外省白血病患者,为造血干细胞采集过程中的捐献者提供服务,对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抽样回访等工作,目前已有志愿者300多人。

      为更好的投身社会公益事业,2006年,邱宏锐加入了“志愿海南爱心社”,担任副社长,与社长一同带领志愿者,走进海南各市县福利院、光荣院、敬老院、老人公寓,积极开展关爱空巢老人、帮扶孤儿、残障儿童等志愿服务活动。同年,他向全社会发出为孩子们捐赠图书的,组织“爱心社”的志愿者每周都到社区和企业做公益宣传、收集捐赠图书。经过4年的努力,募集38万册书籍,成立160家爱心图书室。

      2008年初,他组织了为中国西南五省市雪灾地区募捐,带领志愿者慰问了一百多位孤寡老人、孤儿等困难家庭,送去了现金、食品、衣被、日用品等。2009年起,每年春节期间持续开展“暖冬行动”,带领志愿者慰问了200多位孤寡老人、孤儿等,让他们感受了社会的关怀和冬天的温暖。

      邱宏锐在身体力行的同时,还影响带动着身边人开展帮孤助残、扶老爱幼、个案救助、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普及急救知识等活动。如,2007年,救助万宁4岁“大肚”女孩小、湖南患先天性肝脏占位病变女孩林美希;2008年,救助澄迈烫伤儿吴先波,等等。他说:“个人的力量有限,群体的力量强大,我愿意尽己之力牵线搭桥帮助受助者。”

      20多年来,邱宏锐投身公益事业,以帮助他人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快乐源泉,践行他自己“在付出中感受幸福”的人生信条。他被授予2006年度海南省优秀志愿者、中国红十字会抗震救灾优秀志愿者、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志愿者之星”等荣誉称号。

      130 阿尼帕·阿力马洪事迹

      阿尼帕·阿力马洪,女,维吾尔族,1939年5月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河县青河镇居民。

      现年72岁的阿尼帕·阿力马洪和丈夫阿比包(已去世)收养了汉、回、维、哈4个民族的10个孤儿,加上自己生育的孩子,以的慈母,创造了至真至纯的温暖之家。同时,她还把播洒到社会,帮助了许多困难中的人们,为建设新疆民族和谐大家庭作出了贡献。

      1963年,阿尼帕的哈萨克族邻居亚和甫夫妇相继去世,留下3个未成年孩子,生性善良的阿尼帕深知孩子失去父母的辛酸和孤单,收养了他们。1977年,11岁时,父亲不幸去世,母亲改嫁。后来母亲也撒手人寰,兄妹四人无人照顾,流浪街头。在一个寒冷的冬日,阿尼帕将蓬头垢面的小淑珍领回家,她的哥哥和两个妹妹也来了。1989年,继父去世,阿尼帕又把她义父的3个汉族孤儿接到家里。

      收养这些不同民族的孩子,阿尼帕和丈夫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为了不让孩子们饿肚子,阿比包每天下了班就去帮人家打土块,阿尼帕每天都到菜市场拣别人不要的蔬菜。家里虽然养了两头奶牛,但谁也不舍得喝奶,全部到市场换成零钱支付孩子们的学费和购买生活必需品。为给一家20多口人做饭,她专门买了一口直径1.2米的铁锅,被称作“团圆锅”。阿尼帕对收养孩子比亲生孩子还亲,她最小的亲生女儿上初中时还没穿过一件新衣裳。

      除了抚养孩子,阿尼帕夫妇还做了很多好事。2003年,阿尼帕帮助寻亲无望差点的哈萨克族姑娘古丽找到工作,还让她到家里住。2003年,阿尼帕为大龄孕妇江阿古丽筹集1000元钱,召集儿女为她献血,手术后接到家里照顾。5月,资助贫困的孕妇乌拉斯汗顺利做了引产手术。青河阿尕什敖包乡的贫困户切克斯手有严重残疾,1984年以来,一直把阿尼帕家当成自己的家,面粉常年由阿尼帕一家供应。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阿尼帕捐款1000元,还找到民政部门要求再收养十个孤儿,她说:“只要我有口吃的,就有他们的。”

      阿尼帕的热心深深地影响着她身边的孩子们,子女们已经养成了习惯,谁家有困难,只要他们知道了,再难也会搭一把手。侄女热孜丽资助了3个贫困学生,她说:“我学会了爱,学会了帮助更困难的人,并从中得到快乐。”

      2009年,阿尼帕·阿力马洪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被评为新疆十大杰出母亲;2010年,荣获中国十大人物,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榜”,入选《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在国外展播。

      131 阿里木江·哈力克事迹

      阿里木江·哈力克,男,维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