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命话禅道————论禅对两宋以来丹道的重大影响
以张伯端紫阳真人《悟真篇》为例精简版
两宋之际,在禅是衰落时期,对于丹道和儒学恰是转身、变革和繁荣时期,儒学吸收了禅思想,变革为宋学,而丹道吸收了禅思想,发展成为既继承了魏伯阳、钟吕丹法的精华,又大量吸收了儒学、,尤其是禅学精华的“性命”的丹道的学术思想和体系,划时代的代表著作就是北宋张伯端紫阳真人的《悟真篇》。本文从十个方面详细论证禅思想,特别是“明心见性,究竟圆通”的达摩、六祖一脉禅学对丹道“性命”思想完成的重要意义,以及对当代者、禅道文化治学者的重要。以丹道为入手,以佛禅为归宿,性命,究竟圆通,此乃南丹法之风。
丹道思想是中国哲学精华之高度凝练和高度综合,自张伯端著《悟真篇》以来,丹道成了融合儒释道易经、中医、数术等的集大成者,包含着极其深邃的人生观、观,有着切实可行的认识论、方和实践论。
一、张紫阳其人
张伯端,(公元年—1082年)北宋天台人。生于宋太兴国七年,卒于宋神元丰五年,字平叔,号紫阳,于成都得刘海蟾真脉后,海蟾为之更名“张用成”,取“大道以用而成”之意,此“用”,既包括道术之妙用如丹法之,也包括经世致用之思想。紫阳先生,,道成而后著《悟真篇》,世称“悟真先生”;因其道成,被尊为“紫阳真人”。《悟真篇·自序》:“仆幼亲善道,涉猎三教,以至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靡不留心详究。惟金丹一法,阅尽群经及诸家歌、诗、论、契,皆云:日魂月魄,庚虎甲龙,水银朱砂,白金黑锡,坎男离女,能成金液还丹,终不言真铅真汞,是何物色,不说火候,温养指归。加以后世迷徒,恣其臆说,将先圣典教,妄行笺注,乖讹万状。不唯紊乱仙经,抑亦惑误后学。”紫阳从少年时代,博览群书,三教经典、各种方术及经世之学,于中尤喜欢丹道神仙之术,因未得真传,读不懂那些丹经《古文龙虎经》、《破迷证道歌》、《阴长生还丹诗》、《参同契》、《大还丹金虎白龙论》诸多经典里的微妙道理,不知道如何下手。“仆以至人未遇,难逢,遂至寝食不安,疲悴。虽询求遍于海岳,请益尽于贤愚,皆莫能通晓真,开照心腑。”紫阳前后访道数十年,“后至熙宁二年()己酉岁,因随龙图陆公入成都,以夙志不回,初诚愈恪,遂感真人授金丹药物、火候之诀。其言甚简,其要不繁,可谓指流知源,语一悟百,雾开日莹,尘尽鉴明。校之丹经,若合符契。”这是紫阳真人的过程,据说这位“真人”就是五代仙物刘海蟾。
张伯端曾中进士,在天台做了一个“刀笔吏”,掌管文案,后因“火焚文书案”而谪戍岭南,在岭南得遇当时镇守广西桂林的老乡陆诜,即紫阳所言“龙图陆公”,陆诜为龙图阁学士。陆诜于治平年间因平定广西瑶民叛乱,立下军功,随后做了成都知府,张伯端随之来到成都,修仙志坚,在青城寻仙访道,终得真人垂青,为之传授道要。紫阳道成,虑正道之不传,忧之惑世,遂著《悟真篇》,天下。陆诜一生多有军功,张伯端此间一直是他的幕僚。伯端自称“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靡不留心详究”,他懂得兵法。张伯端本是儒生,生于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大儒群生于一代”的伟大时代,邵雍、司马光、伊川二程、王安石、苏东坡、范仲淹、欧阳修、张载,群星灿烂,皆与张伯端同时同代,而他的恩公、好友陆诜是宋代“新儒学开山祖师”周敦颐的岳父,陆诜的儿子陆师闵是《悟真篇》的传人之一,《悟真篇》的思想是否影响过周敦颐的“主静说”等,不得而知。周敦颐受到陈抟思想的影响,据史料记载,五代及宋初,陈抟、刘海蟾、吕洞宾相聚隐居于华山,张伯端自言“梦谒西华到,真人授我指玄篇”,西华就是华山,陈抟著有《指玄篇》。或许有之中的影响。
“火焚文书案”在张伯端的生平里是巨大转折点,他之遭贬岭南、得遇陆诜、随陆诜辗转成都、得遇真人传法都与这次案子有关。紫阳《青华秘文》中写到:“张子野人,身披百衲。自成都归于故山,筑室于山青水绿之中。罄然,而怡怡然若有所得。客传于市曰:‘遭贬张平叔,归于山矣。’”“遭贬”指张紫阳当年的“火焚文书案”。据《临海县志》记载:张伯端“性嗜鱼,在事,家送膳至,众以其所嗜鱼戏匿之梁间。平叔疑其婢所窃,归扑其婢,婢自经死。一日,虫自梁间下,验之,鱼烂虫出也。平叔乃喟然叹曰:‘积牍盈箱,其中类窃鱼事不知凡几。’因赋诗曰:‘刀笔随身四十年,非是万千千。一家温饱千家怨,半世百世衍。紫绶金章今已矣,芒鞋竹杖任悠然。有人问我蓬莱,云在青山月在天。’赋毕,纵火将所署案卷悉焚之,因按‘火烧文书律’遣戍。”
经过唐朝、五代禅文化的洗礼,而禅进入北宋,已见衰势,而儒学和丹道,方兴未艾,大成气象。这时期诞生了很多名留千古、影响百代的文化巨人、思想大师,张伯端是其中的佼佼者,虽然他以丹道出名,但他在《悟真篇》里“三教合一”之说,影响巨大,他不仅是者,也是实践者。《悟真篇序》里说:“教虽分三,道乃归一。”《悟真篇》是三教文化精华的高度凝结。
元丰五年,张伯端九十九岁,坐化于故乡百步岭,留《尸解颂》云:“四大欲散,浮云已空。一灵妙有,法界圆通。”将其火化,得大如芡实的舍利子千百粒,色皆绀碧,古称“舍利耀金姿”。留下辞世颂,烧出舍利子,典型的禅家风,但他毕竟是真人。道载,紫阳羽化七年后,其刘奉真于王屋山遇见了紫阳真人,事载《山西通志》,文曰:“(紫阳)转徙秦陇,久之,访扶风马处厚默(马默,字子厚)于河东,乃著《悟真篇》,授处厚曰:‘平生所学,尽在是矣。愿公流布此书,当有因书而会意者。’元丰五年夏,尸解而去,住世凡九十九岁。火烧化,得所谓耀金姿者千百粒,大如芡实,色皆绀碧。后七年,刘奉真遇紫阳于王屋山,留诗而去。”这首诗就是有名的《赠白龙洞刘歌》;《临海县志》记载:“后械至百步溪,天炎,沿溪中,遂仙去。至淳熙中,其家人早起,忽有一进门,坐中堂,叩其家事历历,随出门去。人以平叔归云。百步岭旧有紫阳真人祠,匾云:紫阳神化处。今废。”从记述看,紫阳真人在他辞世后的一百年即南宋淳熙(——年)中,来到了他的后代的家里,真身,当地人知道“平叔归”,立祠纪念。这些神化,学者看作虚妄,不以为意。如果从成就的角度看,恰是真人“死而不亡,真神自在。隐现随心,色空无碍。聚则成形,散则成炁。出有入无,洞然无极”的成就,更是仙家之妙用。离开之成就而议论丹道、禅学,文字游戏和理论阐述,不得其妙。
二、《悟真篇》在中国丹道史、思想史上的地位
陈撄宁在《张紫阳仙师略传》之按语中说:“紫阳师乃一刀笔吏耳,彻悟后,居然能用非常手段,斩绝尘缘,不可谓非大智大勇矣!《悟真篇》序所言‘涉猎三教,以至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之术,靡不详究。’虽古圣哲,何以加兹,岂公门中人所能望其项背哉?除金丹玄旨直接魏祖心传而外,尚有《悟真篇外集》,深契达摩最上一乘之妙道,久已收入佛教禅语录内,性命之学,至师始集大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呜呼!其初不过一刀笔吏耳!”(见《仙学解秘:养生秘库》洪建林编,大连出版社年版
陈先生把张伯端比为“圣哲”,明言丹道性命的思想和修法至张伯端才是集大成者。张祖的影响,放眼一千年史,无人能比,故言其“后无来者”。至于“前无古人”,绝非虚言,在《悟真篇》问世前出现的最有名的丹道经典,不外乎《参同契》、《黄庭经》、《抱朴子内篇》、《钟吕集》、《灵宝毕法》、《西山群仙会真记》,《悟真篇》的思想、格局、境界都超越了以上著作,最大的特点是不断地吸收了佛儒文化的精华而完善了丹道修持的,了丹道修持的境界。《参同契》、《黄庭经》、《钟吕集》和《灵宝毕法》基本上是纯正的修持,到了张伯端,援禅入道,把达摩、六祖以来禅心法纳入丹道体系,形成了完整的、理论化的性命体系,被视为丹道正。把佛教禅修和明心见性的纳入丹道体系,在张伯端之前的前辈还没有完成像《悟真篇》这样彻底的、系统的著作,故言“前无古人”。自张伯端创立性命的丹法之后,丹道各派祖师都奉《悟真篇》为圭臬。陈撄宁先生所言“《悟真篇·外集》,深契达摩最上一乘之妙道,久已收入佛教禅语录内”,指清世雍正编辑《御选语录》时把紫阳禅诗偈收录到《御选语录》里,给予极高的评价。
著名学者方克立教授主编的《中国哲学大辞典·张伯端》条如是评价张伯端:“其思想认为道、释、儒‘教虽分三,道乃归一’。为道主内丹,斥外丹,认为‘人人本有长生药’、‘何须寻草学烧茅’。主张‘性命’、‘察心观性’,以归‘究竟空寂之源’,而无须离家。其主张与传统不同,对后教思想影响甚大,被奉为南五祖之首,世称紫阳真人。”(《中国哲学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版)在《中华国粹大辞典·悟真篇》条概述《悟真篇》精要时说:“本书注重于修命的功夫,命功既就,进而修性,归于空寂之本源,融入佛教禅理,最为修性的归属。”(《中华国粹大辞典》,门岿、张燕瑾主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年版)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的《中国文化辞典·悟真篇》条讲到《悟真篇》内篇讲丹道的,外篇(即外集)讲“修命后进一步修性的内容,反映了他‘三教一理’的思想。”权威辞书都把张伯端看作哲学家、把《悟真篇》视为思想名著。张伯端作为一个哲学家的贡献,就在于明确提出“教虽分三,道乃归一”的三教合一的思想,并著书立说,身体力行。援禅入道而完成了“性命”的丹道体系,影响了中国一千余年的史,丰富和发展了文化,使丹道文化在中华文化中成为更为光彩灿烂的明珠。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而张伯端的《悟真篇》影响一千年,这使得《悟真篇》成为一部影响千古的文化名著。
三、禅的衰落和丹道的兴起
在北宋禅已经衰落,口头禅、文字禅、义理禅大兴,文人百姓都热衷禅时,也就预兆禅要衰落了,禅经过初唐到五代,大师辈出,群星灿烂,同时预兆当一大批大师随时代消逝之后,必然会留下一段人才匮乏、星光黯淡的时期。北宋禅的衰退固然与五代的冲击有关,但最重要的还不是上的不安定,而是的不安定,真正踏行的人越来越少了。宋代的禅已经没有大唐和五代时那么多伟大的禅师大行,的手段没有唐代那么丰富多彩。当禅一开始标榜“顿悟成佛”、“不历僧劫获”、“一念觉,即佛,一念迷,佛即”、“砍柴挑水皆禅道”等、活泼、当机的、融于整个人生的禅时,也埋下了禅衰落的种子,人们领略禅的风采的同时忽视了对禅定的。宋代雪窦重显和圆悟克勤喜欢“颂古”,对前辈禅师的“公案”以诗偈做义理的发挥。宋代出现了很多禅语录如《景德传灯录》、《联灯会要》、《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嘉泰普灯录》,随后禅师编辑《五灯会元》,这些书里所记载的唐代大禅师中,不论是证量,还是化迹,大师辈出,事迹昭然。颂古出、公案兴而禅衰。有宋一代,禅大师,少有三身成就者,能化迹者更少。在禅看来,是余事,但体现定慧成就与妙用。任何超前、优秀的文化,都会有鼎盛和衰落时期,而他的衰落时期,往往是学习、吸收其思想精华而开始变革的其它学派、思想、教的兴盛时期。越是后来兴起的事物(教、政党、学派、科学技术等等),越能吸收以往历史的经验和前人智慧的,站在大师们高山般的肩膀上看世界,眼界自异。宋学之兴起、丹道五派之流行,沾了禅思想文化的光,禅的活泼的学风、究竟的境界、直指的修法、自性顿悟成佛的思想影响了整个中国的思想文化的面貌和气象格局,使得禅异军突起,光华灿烂,如日之出,如潮之涌,经过三百年的发展,到了两宋,理学和丹道的大兴也是禅衰落后的文化嬗变。《悟真篇》所提倡的之道,已经是融化了儒释道精华的新型道术,已经与原始丹法面目迥异,格局不同。自宋以来,整个丹道的兴起、发展,是以《悟真篇》的出版为标志的。而面貌、修持的大变,正在张伯端系统地完成了性命的理论和修法体系,而其中最关键的是“援禅入道”,不再是口传心授,而是写成著作,“所期同志览之,则见末而悟本,舍妄以从真。”(《悟真篇》前序)“此《悟真篇》中所歌咏大丹、药物、火候细微之旨,无不备悉。倘好事者夙有仙骨,观之则智虑自明,可以寻文解义,岂须伯端区区之口授耶。如此,乃天之所赐,非伯端之辄传也。”(《悟真篇后序》)“平生所学,尽在是矣。愿公(张伯端友人、马默,字处厚,《悟真篇》的者)流布,当有因书而会意者。”(宋·陆彦孚《悟真篇记》)。张伯端博学广参,著述布道,“三教合一,性命”的丹道思想,幡然成熟,成大格局,《悟真篇》一流通,就引起当时的关注。
宋代各种灯录中,最早流通的是《景德传灯录》(年),此年张伯端岁。《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嘉泰普灯录》、《联灯会要》出版时紫阳真人早已羽化。故《悟真篇序》提到的“于本源之性有所未究,遂玩佛书及《传灯录》,至于祖师有击竹而悟者,乃形于、诗曲、杂言三十二首,今附之卷末,庶几达本明性之道,尽于此矣。”此《传灯录》只能是《景德传灯录》。
张伯端参学了很多佛禅经典,在《悟真篇》内外集提到的经典有《楞严经》、《法华经》、《金刚经》、《心经》,在诗句和文句里隐约提到一些,如“释氏教人修极乐”,涉及《阿弥陀经》,《悟真篇后序》云:“奈何凡夫,缘业有厚薄,性根有利钝,纵闻一音,纷成异见,故释迦、文殊所演法宝,无非一乘,而听学者随量会解,自然成三乘之差。”涉及《华严经》的道理:“诸佛圆音等,随类各得解。”《维摩经·品》也讲述此理:“各见世尊在其前,斯则神力不共法。佛以一音法,随类各得解。”张紫阳对佛教经典,何等谙熟。
如果将《悟真篇》外集的禅学思想乃至文句和《永嘉证道歌》作一对比,会发现张伯端其实深受永嘉玄觉大师的影响。永嘉玄觉()是唐代浙江永嘉人,唐代六祖慧能的衣钵。如果将《悟真篇》外集的禅诗偈和《永嘉证道歌》做一比较,会发现:如出一辙。这个话题,古今多忽之,但非常重要,因非本文之中心,故不多论,略作印证。如:《永嘉证道歌》云:“绝学无为闲,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张伯端《悟真篇外集》禅偈子《采珠歌》里云:“见即了,万事毕,绝学无为度终日。泊兮如未兆婴儿,动止随缘无固必。不断妄,不修真,真妄总属尘。”上两首偈子都用来源自《经》的“绝学无为”,以及禅的断真妄之论。写了得道开悟者超越名相的。讲到住相布施的不究竟,《永嘉证道歌》云:“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地。”《悟真篇外集》之《西江月》云:“住相布施,果报不离天人。恰如仰箭射浮云,坠落只缘力尽。争似无为实相,还元返朴归淳。境忘情尽任天真,以证无生法忍。”两位大师都用了同一个比喻“仰箭射”以说明住相布施的不究竟。对比下去,会发现《永嘉证道歌》与《悟真篇外集》完全契合。
张伯端广交禅师,曾向禅大师雪窦重显学禅,与高僧澄一交厚。《陕西通志》以及《历代仙真体道通鉴》都记载过张伯端和禅僧澄一出神观琼花的典故。《陕西通志》记载:“尝有一僧修成戒、定、慧,能出神,数百里间顷刻即至,与紫阳雅志契合。一日,紫阳曰:‘禅师今日能与远游乎?’僧曰:‘可。愿同往扬州观琼花,’于是,同处静室,相对瞑目,趺坐出神。紫阳至时,僧意先至,绕花三匝。紫阳曰:‘可折花为记。’少顷欠伸而觉。紫阳曰:‘禅师琼花何在?’僧袖皆空。紫阳拈出琼花,与僧把玩。问曰:‘同一神游,何以有有无之异?’紫阳曰:“我金丹大道,性命兼修,是故聚则成形,散则成气,所至之地,真神见形,谓之阳神。彼之所修,欲速见功,不复修命,直修性。故所至之地,人见无复形影,谓之阴神。阴神不能动物也。”
所写乃紫阳性命之成就。性命,无碍,隐现自在。从丹道的成就而言,出神摄花,不过游戏,也是金丹证量。肯定其事,才能真正探讨丹道与禅修的精华,否则,我们的结论多成戏论。试想,学者否定了游戏、丹道证量的真实存在,《悟真篇》之于还有多少意义?毕竟,这是一部指导人正道、明心见性、圆通的证道之书,离开、证道的价值,《悟真篇》的意义所剩无几。
四、张伯端对丹道误区的
张伯端对当时的丹道界的误区多有,时人或修持旁门之道,或“易遇难成”的小,不能得道,虚度光阴。一些道流陷入神神道道的,紫阳也有觉察与。张伯端在对旁门左道、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反思:丹道不究竟,不能终极成就。张伯端接受了禅经典《楞严经》里对“十种仙”未明心见性不能究竟成就的。《楞严经》里讲到的“十种仙道”虽是印度的仙道,但其修法、追求与中华仙道大同小异,《楞严经》“十种仙道”是:“阿难,复有从人,不依,修三摩地,别修,存想固形,游于山林,人不及处,有十种仙。阿难,彼诸,坚固服饵,而不休息,食道圆成,名地行仙;坚固草木,而不休息,药道圆成,名飞行仙;坚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圆成,名仙;坚固动止,而不休息,气精圆成,名空行仙;坚固津液,而不休息,润德圆成,名天行仙;坚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圆成,名通行仙;坚固咒禁,而不休息,术法圆成,名道行仙;坚固思念,而不休息,思忆圆成,名照行仙;坚固交媾,而不休息,圆成,名精行仙;坚固变化,而不休息,圆成,名绝行仙。阿难,是等皆于人中炼心,不修,别得生理,寿千,休止深山,或大海岛,绝于人境。斯亦,妄想流转,不修三昧,报尽还来,散入诸趣。”与丹道对比而言:地行仙:即是的服食而达到坚固形骸者;飞行仙:外丹如草木之丹、金石之丹而达到坚固形骸者;仙:五金八石的地元神丹而能坚固形骸、悠游者;空行仙:吐纳、导引、行气而坚固形骸者;天行仙:咽纳、咽津、噀水而坚固形骸者;通行仙:采日月之精华等观想吐纳之而坚固形骸者;道行仙:各种如咒而坚固形骸者;照行仙:存神、精思等内观而坚固形骸者;精行仙:房中术、丹法而坚固形骸者;绝行仙:各种变化法术如奇门遁甲、南宫法术而达地以坚固形骸者。不外练气、存神、吐纳、服食、外丹、房中、符箓、奇门等等。在《悟真篇》前序看来,这些都是易遇而难成的,紫阳真人云:“今人以尚于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理出两端,有易遇而难成者,有难遇而易成者。如炼五芽之气,服七耀之光,注想按摩,纳清吐浊,持咒,噀水叱符,叩齿集神,休妻绝粒,存神闭息运眉间之思,补脑还精习房中之术,以致服炼金石草木之类,皆易遇难成者。已上诸法,于修身之道,率皆灭裂,故施功虽多,而求效莫验。若勤心苦志,日夕修持,止可避病,免其非横。一旦不行,则前功渐弃。此乃迁延岁月,必难成功。一得永得,还婴返老,变化飞升,不亦难乎?”将以上《楞严》十种仙道的修法跟这里提到的的修法做一比较,有差别吗?张伯端对丹道误区的,多了对“仙道终极”的思考。这是张伯端“援禅入道”的根由,不得不辩。心量有多大,就有多大。丹道的修持非常完善,但需要把心量扩充到而获得生命的究竟超越与自在,让和遍满,这本来就是生命的实相,只需要认知其,发挥其功能,达成其妙用。法界,三界的存在都是所造,三界也是心量的体现,心量能超越三界,认识能超越三界,则修持和道果就能超越三界。张伯端把禅的“究竟”引入丹道,正在此也。不再局限于成为一个天仙、地仙、水仙以及得到相应的仙官,更不在于成就一个长寿的荒居海岛的。而有了更广大的境界,证得,与佛自在。用紫阳在《悟真篇外集·禅定指迷歌》里的话说,就是:“出没诸佛土中,不离本坐。三十二应,我亦当从中证。化现不可思议,尽出逍遥之性。”何其伟哉!试问,过去的仙道有如此的思想和慈悲的境界、的妙用吗?读读《列仙传》《神仙传》就会知道,那些“神仙”、“列仙”只成就了自己的长寿和,除此之外,并没有多么高深的观、人生观,而佛教的观和人生观何其广大。紫阳这首偈语讲的正是佛教的观,十方诸佛世界;人生观,要像一样,而不是成就个人的长寿与。这些地方不得不辨,因为,这是紫阳真人革新丹道、援禅入道,成就千古伟业的根本缘起。
()力批旁门小术。紫阳真人在《悟真篇序》里了十余种“易遇而难成”的之不究竟(见上段)。在《悟真篇》诗歌里紫阳提到了导引术、咽津法靠不住,不是真正的丹道。紫阳诀云:“阳里阴精质不刚,一物转羸尪。劳形按引皆非道,服气餐霞总是狂。举世谩求铅汞伏,何时得见龙虎降?劝君穷取生身处,返本还元是药王。”“不识真铅正祖,万般作用枉施功。休妻谩遣隔,绝粒徒教肠胃空。草木金银皆滓质,云霞日月属朦胧。更饶吐纳并存想,总与金丹事不同。”劳形按影包括导引术和禹步等修法。服气餐霞是吐纳术。存想以物象为主,包括内景之神如五脏之神等为观想对象,脏腑之神有形象、服饰、颜色、性相等。存神,指观想五脏之神、内景之神等。紫阳真人指出,当时很多的人只是一些旁门小法,虽然有益,不能究竟成就。这里提到的旁门小法大约有十六种,包括炼五气、采星光、按摩、导引、吐纳、、持咒、符箓、叩齿、清修(休妻)、(绝粒)、存想、存神、闭息、房中、外丹(草木之丹与金石矿物之丹),包括了、常见的之术,《悟真篇》指出这些修法的误区是迁延岁月,不能真正得道。
紫阳在《悟真篇》丹词还了伪师不懂装懂、自误误人的误区。词云:“不辨四象,那分朱汞铅银。修丹火候未曾闻,早便称呼居隐。不肯自思己错,更将错教人。误他永劫在迷津,似恁欺心安忍?”那个时代的乱相和欺诈,今天也如此演绎,张伯端对丹道界的,永远对者有。这些都是基于人性的劣根性和社会的本题来谈论的。
()大倡明心见性。紫阳真人对丹道不能究竟圆通、明心见性的非常彻底。这是紫阳丹法的最大特点,是他革故鼎新之创举,开千古道风。这是紫阳援禅入道、完成“性命”体系的核心思想,是认识论、方、实践论的高度统一。《悟真篇序》里说:“仆既遇真诠,安敢隐默?罄所得,成律诗九九八十一首,号曰《悟真篇》。内七言四韵一十六首,以表二八之数;绝句六十四首,按《周易》诸卦;五言一首,以象太一(太乙)之奇;续添《西江月》一十二首,以周岁律。其如鼎器尊卑、药物斤两、火候进退、主客后先、存亡有无、吉凶悔吝,悉备其中矣。及乎篇集既成之后,又觉其中惟谈养命固形之术,而于本源之性,有所未究,遂玩佛书及《传灯录》,至于祖师有击竹而悟者,乃形于、诗曲、杂言三十二首,今附之卷末,庶几达本明性之道,尽于此矣。所期同志览之,则见末而悟本,舍妄以从真。时皇宋熙宁乙卯岁旦平叔序。”
紫阳真人在此段的前一部分说明得道之后写《悟真篇》传丹道的用心,接着指出,光修丹道还不够,于是结合他对禅《景德传灯录》的研究,对香严智闲禅师“击竹开悟”的公案特别看重,由此写了体现禅明心见性的诗歌偈颂,希望的人能够“见末悟本,舍妄从真”。本是本性、,末是仙道方术。而“达本明性”才能真正性命。丹道精华在“养命固形”,是“术”,而明心见性是“本”,是“道”。丹道有一套夺造化、换天地、改命运、转色身、钻杳冥、透的法诀,步步有验,极其严格。而丹还需要进一步“证,得自在。运法界,度。”这是明心见性的修为。既要究竟圆通,还要运心广大周遍,避免:“不通性理、运心不普、物我难齐”等弊端,在《悟真篇》后序里紫阳真人再次强调明心见性于丹道的重要性,他写到:
“此《悟真篇》中所歌咏大丹、药物、火候细微之旨,无不备悉。倘好事者夙有仙骨,观之则智虑自明,可以寻文解义,岂须伯端区区之口授耶?如此,乃天之所赐,非伯端之辄传也。其如篇末歌、颂,谈见性之事,即上之所谓‘无上妙觉之道’也。然无为之道,济物为心,虽显秘要,终无过咎。奈何凡夫,缘业有厚薄,性根有利钝,纵闻一音,纷成异见,故释迦、文殊,所演法宝,无非一乘,而听学者随量会解,自然成三乘之差。此后若有根性猛利之士,此篇,则知伯端得闻达摩、六祖最上一乘之妙旨,可因一言而悟万法也。如其尚余,则归中下之见,亦非伯端之咎矣。时元丰改元戊午岁仲夏戊寅日张伯瑞平叔再序。”
明心见性之于丹道,是“无上妙觉之道”、“无为之道”,与前序视丹法为“养命固形之术”。道与术并,性命。道为体,术为用。全用即体,全体即用,方为紫阳丹道。如果只有道术之修,没有道本之证,就不能真正成就仙道。前序写于熙宁乙卯岁即公元年,后序写于元丰改元戊午岁即公元年,宋神主政。两序的写作相差两年半,紫阳“援禅入道”的思想得以强化。
在《悟真篇外集·性诗偈杂言(序)》进一步说明禅修、明心见性、学佛、开悟的重要性在于:
“夫学道之人,不通性理,金丹,如此既性命之道未备,则运心不普,物我难齐,又焉能究竟圆通,迥超三界?故《楞严经》云:‘有十种仙,皆于人中炼心,坚固精粹,寿千。若不修三昧,则报尽还来,散入诸趣。’是以《金刚经颂》云:‘饶君百万劫,终久落空亡。’故此《悟真篇》者,先以神仙命术诱其,次以诸佛妙用广其,终以真如觉性遣其幻妄,而归于究竟空寂之本源矣。”
先、次、终、归,次第何其严密。张紫阳直接把丹道的归宿纳入到佛法的究竟之境。这正是张伯端的伟大之处。神仙丹道不过是“诱其”的,而不是“究竟寂灭”之道。即便成仙,也在三界之内。自紫阳如此标榜仙道的终极之后,丹就一直说,修仙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中。”
佛教讲“法界”、“三界”。真正明心见性,究竟圆通,超越欲界、色界、无色界而获得究竟的自在,,遍满,随愿力建立佛世界。诸佛世界,所成。而神仙还在欲界的高层天界,不是究竟的世界,处在与业力的之中。佛世界能转业力为佛力,变染缘为净缘,、智慧、、常乐我净。如果抛开教形态而言,思想的广阔无涯、透彻,佛教超越丹道。张伯端援禅入道,岂是偶然!是他修学佛禅有大成就之后的自然作为。紫阳在《悟真篇》内篇丹词表达了他“性命、归究竟”的思想:
丹是色身至宝,变化无穷。更于性上究真,决了无生妙用。
不待他身后世,现前获佛。自从龙女著斯功,尔后谁能继踵?
丹成之后还欠明心见性、究竟圆通的修为。
五、张伯端对当时禅弊端的
张伯端对当时禅弊端看得一清二楚。自两宋到明清,禅再也没有出现过如六祖慧能、青原行思、永嘉玄觉、马祖道一、百丈怀海、德山宣鉴、临济义玄、云门文偃、赵州从谂、黄檗希运、沩山灵祐、仰山慧寂……灿若群星的伟大禅师,禅特行之面目不复存矣。这都与禅的衰运有关。张伯端对此看得非常清楚,他在《悟真篇》内外集里对当时禅的弊端做了。
()、忽视色身修持,果不究竟。紫阳在《悟真篇》内篇丹诀里有几首谈到了只修,不修色身的弊端。紫阳丹诀云:
饶君了悟真如性,未免抛身却入身。何以更兼修大药,顿超无漏作真人。
夺舍及移居,旧居名为四果徒。若会降龙并伏虎,真金起屋几时枯?
鉴形闭息思神法,初学后坦途。倏忽虽能游万国,奈何屋破却移居。
释氏教人修极乐,只缘极乐是金方。大都色相惟药实,余二非真谩度量。
第一首明显指出禅的某些潮流,只修,不关注色身的修持,多不能究竟,还得再来。假如结合丹道的修持,则会有更高的成就。人在病痛中,能否做得了主,还是个问题。唐朝修成的禅师很多,慧能大师、石头希迁都留下了不朽。而普化禅师,气化了,类似的“白日飞升”。《五灯会元》里写过,这都是色身修持的大成就,属于“报身”的成就。第二、第三两首诗,闭息、思神、鉴形、、夺舍之法,修之者多,佛教密也如此。禅对此类修持法倒是少见。一些禅僧也修持闭息、出神之法。前面《陕西通志》里所写那位与紫阳雅志相契的禅僧就能定中出神,在紫阳看来,禅僧、如果仅能出神,尚不究竟,色身是的房舍,色身坏了,便无寄托。《悟真篇序》里紫阳真人就闭息与二禅做了比较,说:“殊不知成道者,皆因炼金丹而得。恐泄,遂托名数事而名。其中惟闭息一法,如能忘机息虑,即与二乘坐禅相同。若勤而行之,可以出神。奈何属阴,宅舍难固,不免常用迁徙之法。既未得金汞返还之道,又岂能回骨换阳,白日而哉?”宅舍喻,上诗中的“屋”也喻。“常用迁徙之法”指“未免抛身却入身”的,未出三界,道不究竟。气脉而出神,是佛道共法,佛家的“安般守意法”也是气脉修持,《楞严经》所言“如鸟脱笼,心离其形”、《楞伽经》所言“如幻三昧力自在,妙相庄严圣种类身”的“意生身”也是“出神”境界。同是出神,有的还在海中,有的是八地果位,永不退转。《楞严经》“想阴尽”后的出神尚非道果,仍在。《楞伽经》所言出神则是不动地的境界。在《楞严经》看来,不能证得圆觉,即便能出神,也非究竟,还在五阴区宇之内。张伯端谙熟《楞严经》,受《楞严经》对“十种仙道”,紫阳援禅入道,追求的不是传统丹道之成为天仙、水仙、地仙而被授予“仙官”,而是“迥超三界,究竟圆通。”欲界、色界、无色界都不能拘束。传统的仙道尚处在欲界之“三十三天”,或者到色界、无色界,还不是紫阳所求“迥超三界”之境。
()、口头禅与野狐禅。口头禅是没有的理论,不能受用,更不能见到法界奥妙。野狐禅则是见地有问题,是邪见或断见等。紫阳在《悟真篇》外集《禅定指迷歌》云:
兼有修禅上人,只学斗口合唇。夸我问答敏给,却原不识主人。
盖是寻枝摘叶,不解穷究本根。得根枝叶自茂,无根枝叶难存。
更逞己握灵珠,转于人我难除。与我灵源妙觉,远隔千里之殊。
此辈可伤可笑,空说积年学道。心高不肯问人,枉使一生虚老。
乃是钝根,邪见业重为因。若向此生,后世争免沉沦?
口头禅只得枝叶,不见根本;文字游戏,不解实相;此等人高傲、、邪见深、业障重。如果不能当下,回心内照,只怕还要在中沉沦。
紫阳真人在《读雪窦禅师祖英集》里写到:
近来学者不穷源,妄指蹄洼为大海。雪窦老师达真趣,大震雷音椎法鼓。
狮王哮吼出窟来,百兽千邪皆恐惧。或歌诗,或语句,叮咛迷人。
言辞磊落意尚深,击玉敲金响千古。争奈迷人逐境留,却作言相寻名数。
紫阳了当时禅很多人没有开悟,见不到法界,穷不到本源,目蹄洼为大海,追逐境界,滞留边见、邪见,把语言、文字、名相当成本质。
紫阳在《西江月》词里写到:
我见时人说性,只夸口给酬机。及逢境界转,又与愚人何异?
说得便须行得,方名言行无亏。能将慧剑斩魔魑,此号正智。
在《采珠歌》里紫阳写道:
心若不生法自灭,即知罪福本无形。无佛修,无法说,丈夫知见自然别。
出言便作狮子鸣,不似野干论生灭。
真见者见真空实相,不生不灭。邪见则论形灭神不灭,或论神生形亦生。这都是未彻生命本质的边见。边见是不、不究竟、偏于一边、有所局限的见解,或许在某个层面有一定的相对的道理,但不是真理。不生不灭是万法实相。五祖弘忍读了神秀大师“身如树,心似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的偈子后便说:“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了不可得。无上,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之自性也。”弘忍大师说本性不生不灭。六祖慧能的开悟偈子是“本无树,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体了空性。悟证空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彻悟,空中生出妙有,便是六祖后所言:“何期自性,本自;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一个学禅的人,见地错了,不可能开悟,不可能悟证;不能悟证,就不能究竟。禅最贵见地,见地并不是读书穷理,而是,果地境界,法尔如是,绝非口头禅、文字禅所能望其项背也。
六、张紫阳性命体系的建立
张紫阳性命体系的建立,在《悟真篇》的完成。紫阳先成《悟真篇》内篇关于丹道的部分,丹道以修命为主线,为“养形固命之术”,也涉及的悟证、的。囿于传统神仙思想的局限,即便修成天仙,不过如紫阳所言:“只候功成朝北阙,九霞光里驾翔鸾。”(《悟真篇上卷》)能够朝见更高的天帝、玉帝之类天界主;“已知永寿齐天地,烦恼无由更上心。”(《悟真篇上卷》)寿比天地,没有烦恼,逍遥自在。在佛教的世界观,天地日月有之时,成住坏空,无器不有(器世界,包括),并不究竟。“群阴剥尽丹成熟,跳出樊笼寿万年。”(《悟真篇上卷》)不过是享有万年之寿数,在佛教的世界观里,万年不过时空之一瞬。禅所言“一念万年,万年一念”,在的时空观里完全成立,地球上的一万年,在无色界禅定仅是一念而已。“若人了得诗中意,立见三清太上翁。”(《悟真篇上卷》)修成金丹,能见到最高的神明三清圣祖,但你本人并非三清圣祖那样的。在佛教,只要明心见性,顿悟成佛,则十方诸佛,性相平等。“信道金丹一粒,蛇吞立变成龙,鸡餐亦乃化鸾鹏,飞入真阳清境。”(《悟真篇下卷》)这仅仅是服用丹药后的、妙用,比起诸佛的,算不了大成就。“虎兕刀兵不害,无常火宅难牵。宝符降后去朝天,稳驾鸾车凤辇。”(《悟真篇下卷》)仅是妙用、人天小果,“宝符降后去朝天”,成就不离,远未“迥超三界”。“丹是色身至宝,变化无穷。”(《悟真篇下卷》)仅是色身的成就和变化,未必得道。以上是《悟真篇》里所写丹道之神仙、天仙境界。修命的成就包含修性的成就,性命本不可分。紫阳真人并不满足,需要寻找对仙道之“局限”的超越,即便得享天福,逍遥自在,寿长万劫,如果不能究竟成就,还会。不生不灭,本来成就。紫阳在“丹是色身至宝,变化无穷”之后,有了更高的追求,就是禅标榜的“明心见性,究竟圆通”。紫阳写到:
更于性上究真,决了无生妙用。不待他身后世,现前获佛。
自从龙女著斯功,尔后谁能继踵?(《悟真篇下卷》)
龙女成佛的典故见《法华经》,八岁龙女,即刻开悟,当下转身,即身成佛,所谓“顿悟成佛”。
从张伯端写《悟真篇》之初就已经形成了“性命、佛道同参”的系统思想。张伯端在《(《悟真篇外集·读雪窦禅师/SPAN祖英集》中说:
吾师近来言语畅,留在为榜样。昨宵被我唤将来,把鼻孔穿于杖上。
问他第一义何如,却道有言皆是谤。
紫阳称雪窦为“吾师”。古人师道,如果不是,一般不会称他人为“吾师”。雪窦重显(——)与张伯端同时代,四川人,后于浙江奉化雪窦寺,名声大振,被誉为“云门中兴之祖”。张伯端或许亲近过雪窦禅师。雪窦禅师在奉化三十余年,大致在——左右,时在宋真天禧年间。陆诜年~年于庆历七年年赴任,其后历任陕西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知桂州今桂林市。后被派遣到邕州今广西南宁),招抚左、右江少数民族武装四十五峒所部,得丁五万人,整饬地方吏治,增强武备,军势大振,使常边境的南交今属越南)人遣使入贡,边境得安。这期间张伯端恰恰因为前面提到的“火焚文书案”被贬桂林,得到陆诜赏识而做幕僚,之后陆诜去延安任职,治平末知青涧城任职。在年之后到年的二十年里,有一段时间张伯端在浙江,一段时间张伯端在桂林。由陆诜的孙子陆彦孚所著《悟真篇记》可知:“张平叔先生者,天台人,少业进士,坐累谪岭南兵籍。治平中,先大父(祖父)龙图诜帅桂林,取置帐下,典机事,公移他镇,皆以自随。最后公薨于成都,平叔转徙秦陇。”可知陆诜是在治平年间(——)镇守桂林,而这期间雪窦禅师已辞世,以雪窦圆寂的年为中,年到年的六年时间里,雪窦禅师在浙江,而陆诜刚出道做官,这期间张伯端大概还在浙江,完全有亲近雪窦禅师的可能,前面张伯端诗中说他“刀笔随身四十年”,他在四十年。往前推,雪窦禅师来浙江的年,张伯端已经岁。以年为界,张伯端犯案流放,则此时雪窦禅师已经辞世年,而张伯端大体岁。据说张伯端晚年。《青华秘文》里说:“先生(指紫阳)固无恙乎?且夫奔涉山川,逾越者,于兹十年。面貌不少衰、形不少疲者,其有术乎?’”可知,张伯端由犯案流放到访道归乡花去十年时间,则他回到家乡时在岁左右,访道成都、转徙秦陇在岁左右,在家乡数年,至岁坐化。
这张伯端大体在岁到岁之间师从雪窦重显学禅。在宋代,奉化归宁波治辖,而宁波、天台、临海、仙居归台州府治辖,张伯端时在台州府任职,奉化在其管辖范围。伯端虽非,作为台州府的“刀笔吏”,从小好道,有愿望亲近高僧。
性命思想的形成在张伯端由来久矣。他得禅法脉早于得丹道仙脉。见性起修,非常迅速。《悟真篇》以仙道法脉为本,给修仙者指出了一条仙道成就还需“明心见性、返本还源”的子。
七、张紫阳援禅入道的
紫阳的禅学思想来源于雪窦重显、永嘉玄觉和《景德传灯录》。下面从紫阳另一部丹道名著《青华秘文》里引些素材。
《青华秘文·心为君论》篇云:“:但于—念妄生之际,思平日心不得静者,此为梗耳。急舍之,久久纯熟,则自静矣。夫莫大于喜怒,怒里回思,则不怒;喜中知抑,则不喜。种种皆然,久而自静,岂独坐时?然平日提百万强兵,但事至则理,退则休,亦可为静之本。以此静心,应接事物,谁云误事?实自灵耳。故曰:以事炼心,情无他用。镜能察形,不差毫发,形去而镜自镜。盖事至而应之,事去而心自心也。中:心不留事。一静可期。此便是觅静底。又诗曰:得欲归休问远,看看信步莫烦心。云收将放金乌见,一点灵光眼内明。”
这种修定、去妄、内省、觉察念头、以事炼心、心不留事的修持法,实是禅,被紫阳真人化用到丹道法里了。修定是佛道共法,但修定的方法、,佛道尚多有差别。多从气脉入手修定,禅多从觉妄方面。“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不假方便,亦无渐次。”“但得无心于,何妨常围绕。”“随事去,心随空。”禅门法要已融会在紫阳。《悟真篇后序》里说:“人能察心观性,则之体自现,无为之用自成。不假施功,顿超彼岸。此非心镜朗然,神珠廓明,则何以使诸相顿离,纤尘不染,心源自在,决定无生者哉!然其明心体道之士,身不能累其性,境不能乱其真,则刀兵乌能伤,虎兕乌能害,巨焚大浸,乌足为虞。达若明境,鉴而不纳,随机应物,和而不唱,故能胜物而无伤也。此所谓‘无上至真之妙道’也。”此非“禅道合一”之修持乎?禅修的意趣更多一点。“达若,鉴而不纳”,非禅家“事去心空”之乎?
《青华秘文·采取图论》云:“金丹之士,先修明德,以尽人事。然后持前心论,则大药产而图形见矣。采取之法生于心。心者,万化纲维、枢纽,必须忘之,而始觅之。忘者,妄心也,觅者,也。但于忘中生一觅意,即也。恍恍之中,始见。既见,就此生一真意,加以反光内照,庶百窍备陈,元精吐华矣。要在乎,有中生无。到这境界,并俱忘而弃之也。我以无而待已,则真息绵绵。真息绵绵之时,后天之气以定。后天隐则先天之气见,故阳生焉。”
“性者,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既无著相,则虚妄除而真理显矣。真理方明而一念生,岂非复为虚妄之相乎?故伺阳长而始采,则勃然而升。先天气盛,而后天伏不暇矣。采之升也,实有异焉。醺然而上,至于脐而稍上,徐止脐之上,则息方凝。名曰:铅。铅,金也。金生水,故汞产于心。‘云从龙,风从虎’之理兆矣。风平而雨降,自然铅汞相投,相吞相啖。金生水,水生木,水又生木。木爱金而金恋水,乃交会之道也。夫金克木,反有爱恋之意焉,盖金木之本性耳。吾以本然之性,亦不过譬喻耳。乃先天也。在何处?但不如是,则不能达其理。采取之道既明,交会之理复露。再有:采取不可太缓,太缓则老而不可用,而后天之气杂矣。学人以交会图参看,则思过半矣。诗曰:醺醺和气酿春风,一点阳生中。无自有生无胜有,色从空里色还空。升于脐上铅情见,产自心源汞性通。定里见真真里定,坎离交会两蒙蒙。木为龙兮金为虎,坎户生男引离女。要知造化有根源,不离真火生于子。”
这里的、修法,是一半禅法,一半道法。前段的之论,参合禅家、妄心之说以理论,且以修定为炼丹的关键。后段论丹道火候,也结合了禅“色空不二”之理。《楞严经》云:“言妄显诸真,真妄同二妄。……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选择圆通,入流成。”、妄心,只是方便立名。觉了真妄的虚妄,打破无明,就能,当下就是,就是,就是,就是大成就。紫阳在《悟真篇外集》的《西江月》词偈里多处谈及真妄的虚幻,理契《楞严》,如“妄相不复强灭,真如何必希求。本源自性佛齐修,迷悟岂拘前后。悟即刹那成佛,迷兮万劫沦流。若能一念契,灭尽恒沙罪垢。”“色空明暗本来齐,真妄休分两体。悟即便明,更无天竺曹溪。”在《读雪窦禅师/SPAN祖英集》里也说:“为除妄想将真对,妄若不生真亦晦。能知真妄两俱非,方得无挂碍。无挂碍兮能自在,一悟顿消历劫罪。不施证,从此永离海。”在《采珠歌》里说:“不断妄,不修真,真妄总属尘。从来万法皆无相,无相之中有。即是天,亦兮亦非物。”可以说,这都是禅法《楞严经》“真妄不二”的究竟之理,是禅心法。当人问慧忠禅师“何为无念”时,禅师说:“无。”无念即是心。
第二段直接引用禅根本经典《金刚经》“凡属有相,皆是虚妄”语,以丹道中由精气神、意识所引生的,事关火候微妙。丹道因为依身起修,气脉,道术,各种观想存神的方术,最容易出现,最需要以禅的无相之理破去人对法相、幻象之执。紫阳,处处契合禅,化于中矣。这先天之气(炁)在紫阳看来与的悟证有关。
《青华秘文·采取图论》云:“所谓妄心者,喜、怒、哀、乐各等耳。忠、恕、慈、顺、恤、恭、敬、谨,则心。修丹之士则以亦为妄心。混然返其初,而原其始。却就无妄心中,生一。奋天地有为,而终则至于无为也。若释氏之所谓,则又异焉。放下六情,了无一念,性地廓然,真元自见。一见之倾,来往自在。盖静之极,至于极之极,故见太极,则须用一言半句之间,如死一场,再生相似。然后可以造化至机,而为不生不死之根本,岂易窥其门户耶?”
紫阳讲了佛道对的不同理解和界定。此处丹道所谓,还是形而下的,、意识层面;而佛家所谓,是形而上的,本体层面。紫阳在这里将形而下与形而上并举,佛法与道法同参。“放下六情,了无一念,性地廓然,真元自见。一见之倾,来往自在。盖静之极,至于极之极,故见太极,则须用一言半句之间,如死一场,再生相似。然后可以造化至机,而为不生不死之根本”,说的正是禅僧们“言下顿悟”的境界,唐代很多禅师都是在前辈禅师的“言下见性”,本身包含见性者、顿悟者前世的修持在里面。紫阳上言,讲的正是静定修持颇有境界之后的顿超直入,用之于丹道,容易打破丹道中对人体、功夫、气脉等的,由有限无限,由太极通向无极,由有为契入无为,由色身顿入。禅耶?道耶?浑化为一,万法我用矣。大道,用之则成,没有门派之拘束,打破教之藩篱。这才是师手段、禅师做略。张伯端有此心量、胸怀、见地与手段,成此千古不朽之事业。
八、援禅入道、性命、明心见性对丹道的重要意义
()、打破局限,究竟圆通。张伯端的伟大贡献在于:把丹道和禅的长处都融合了,规避禅与丹道的流弊。禅的好处是:“若顿悟圆通,则直超彼岸”;禅的流弊是:“如其习漏未尽,则尚徇于有生。”丹道的好处是:“以炼养,若得其枢要,则立跻圣位”。流弊是:“如其未明本性,则犹滞于幻形。”(见《悟真篇序》)人的境界会被人的认识所局限。三界、十法界都是心量、认知的体现。你的认识境界局限在天界,那么果位只能在天界;你的认识打破了局限,豁然顿悟,究竟圆通,认识了的的妙用,世界的的存在,自性的的智慧,自然就会超越。打个比喻:假如你学习,认为距此娑婆世界有十万亿国土的距离,你的往生还需要接引,那么,这样的观念会造成这样的境界。假如你修禅开悟,知道了“”的道理,知道十方法界,不离本心本性,那么,不离自性,弥陀不离本座。这正是张紫阳《悟真篇外集》的偈子里所说的:“不移一步到西天,端坐诸方在眼前。”(《绝句》)“妙体遍河沙,万象森罗无碍遮。会的圆通眼,始知三界是吾家。”(《绝句》)“内外到处通,一在一沙中。一粒沙含大千界,一个身心万个同。”(《即心是佛颂》)“万法一时无著,说甚天堂。然后我命在我,空中无升无堕。出没诸佛土中,不离本坐。三十二应,我亦当从中证。化现不可思议,尽出逍遥之性。”(《禅定指迷歌》)“妄想不复强灭,真如何必希求。本源自性佛齐修,迷悟岂拘前后。悟即刹那成佛,迷兮万劫沦流。若能一念契,灭尽恒沙罪垢。”(《西江月》词)“对境不须强灭,假名权立。色空明暗本来齐,真妄休分两体。悟即便明,更无天竺曹溪。谁言极乐在天西,了即弥陀出世。”(《西江月》词)“人我寿者,宁分彼此高低。法自通照没吾伊,念念不须寻觅。见是何尝是是,闻非未必非非。从来诸用不相知,谁能碍你。”(《西江月》词)紫阳真人这些禅绝句、颂、词都表明悟证了空性后对时空局限、身心局限的超越。这样生命才能最究竟的实相。
()以禅的见地、心法,破去丹道中的各种幻妄。古今很多的人,会把一个、一个幻象、一个进行扩大化的联想而变成神神道道的,在而言,恰恰是心理、思维上出了问题。而禅能破妄,觉妄,不再迷头认影,乃能究竟圆通,迥超三界。
第九、南丹法归佛法的结论
站在广大的意义上来:一切道法即是佛法,一切佛法即是道法。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终极层面,名相。紫阳在《悟真篇》外集《禅诗偈杂言》里说得极其明白:“故此《悟真篇》中,先以神仙命术诱其,次以诸佛妙用广其,终以真如觉性遣其幻妄,而归于究竟空寂之本源矣。”紫阳把丹道的终极归宿纳入佛法。“南丹法即是佛法”。这个结论是紫阳真人的结论。
十、明心见性对当代者的重大
讲到明心见性之于丹道的意义,紫阳说:“老氏以炼养,若得其枢要,则立跻圣位;如其未明本性,则犹滞于幻形。”把“幻形”两字做一语意扩展,一是指之幻形,于对的而忽视对生命本源的。这是误区。陷入对色身的,不知道也是生灭法,以是否健康、长寿来论道行,就是“身见”。第二,将“幻形”理解为幻象,“形、象”并举,则幻形就是幻象。这在丹道中最常见,容易导致的产生,导致、气脉的出偏。
紫阳真人在《石桥歌》里说:
后来一辈学修真,只说存养并行气。在眼前,甚容易,得服之人妙难比。
先且去病更延年,用火烹煎变阳体。学,去思己,休问旁门小法制。
只知目下哄得人,不觉自身暗憔悴。劝后学,须猛鸷,莫徒抛家住他地。
妙道不离自家身,岂在千山并万水。
在《赠白龙洞刘歌》里紫阳真人写道:
近上人多诈,尽着布衣称道者。问他金木是何般,噤口不言如害哑。
却云伏气与休粮,别有门庭道长。君不见,破迷歌里说,太一含最良。莫怪言辞多狂劣,只教时人难鉴别,惟君心与我心同,方敢倾怀向君说。
在紫阳真人时代,丹道的“江湖”出现了很多伪师,。人要能辨别旁门,能明白法要,知道的误区何在、真诀何在。
回头看紫阳真人之援禅入道,何其英明,何其辉煌。他革新了丹道,也传承了丹道;他发展了丹道,也了丹道;他成就了丹道,也坚固了丹道。从此,丹道面目一新,境界顿异,格局自广,风神自高。紫阳以得道真人之境界,以大手笔完成了千古事业,何其伟哉。正如陈撄宁先生所赞云:“性命之学,至师始集大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呜呼!其初不过一刀笔吏耳!”
撄宁子语,与我心戚戚焉。
信息链接:(《益生文化》信息见置顶文,请积极供稿、积极订阅,支持民间国学的发扬工作。《益生文化》费用,全年元(含邮资),季刊,每期版。地址:市——信箱,陈全林收,邮编:。写清你的地址、邮编、附言。银行汇款:市建设银行宣武支行,户名:曹敬岩。账号:。但凡银行转账者,请写明姓名,也请来电子信件或短信,告诉你的详细姓名、地址、邮编,以便准确、及时地邮寄。信箱:
手机:。本刊始终围绕国学与修身、、养生来儒、释、道、中医、古典文学、术数知识,探索人体生命科学。至年月,已刊出期。有名家专稿,望喜爱国学者阅读。支持博主在民间国学,是,也是。因为,国学是大家的事业。)益生文化淘宝店:
益生文化淘宝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