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一体化历史上,瑶族人民在预防医学方面总结出了丰富的经验。《开建县志》谓瑶族“惧患痘,有出而染者,不得复入”。在《阮通志》中记载“有病殁,则并焚其尸徙居焉”。瑶族对天花等烈性传染病,“采取严禁天花患者回归原来村寨居住的方法,并将病人与居民隔离开,以减少这种疾病的流行”。这种隔离方法在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八排瑶族地区及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的罗运地区都曾采用过。瑶族许多地区都有火葬的习惯,这种文明的葬礼,也正是当今社会所提倡和推广的。火葬既达到消灭传染源的目的,又可免受污染。许多地区的瑶族在红、白喜事中,村寨内不管同姓异姓,所有的男女老幼都要请到,就是有病的老人也不例外。有病的老人懂得去别人家里饮酒作客或在群众聚餐的场合,都自觉带去食具。如果他们忘了带食具,就会自觉地取芭蕉叶代碗,临时修木枝代筷。餐中让别人替他们夹菜放在芭蕉叶中。在这种场合,有病的老人不会受到歧视,反而很受人的尊重,同桌人都会热情地给老人夹菜添饭,有的地方的瑶族还有家庭分餐的习惯。这说明瑶族人民对防止病从口入早已有所认识,采取的预防手段和措施也是科学合理的,芭蕉叶作为一种生活习俗已经一代代沿袭下来。 而在金秀等一些瑶寨中,凡是家中添丁加口,即在大门边上插上一枝青叶,告示外人不准入内。添的是男孩就在门连插上一枝竹叶,是女孩则在门连插上一枝树叶。瑶族人民认为,婴儿阳气未足,接触外人容易“招风引锁”,故不准生人入屋,直到小孩满月为止。在婴幼儿期间,瑶家最忌讳“风”、“锁”(包括现代医学所指的新生儿肺炎、新生儿破伤风及婴幼儿腹泻)、“痘”(指水痘或天花)。门帘边插青叶不让外人入内的作法,实为一种有效的预防疾病措施,对减少许多新生儿疾病的发生,婴幼儿的健康成长起了积极作用。如果家里有人患重病,就用新鲜茅草打一个结,挂在大门边上,暗示别人不要随便进屋。他们认为:病人应忌风避瘴,而生人来时会给病人招风染瘴;另外,认为病人秽气重,在自家大门边插上青叶,别人看见青叶就会自动避开,以免把秽气传给别人,更不允许带小孩去窜门。这不仅是瑶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的美德,更是他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与疾病作斗争而形成的对疾病及预防的科学认识。瑶族人民还非常盛行“药浴”,居住在广西金秀、龙胜、忻城、上林、马山、都安等县各支系的瑶族人民及湖南的花瑶都有药浴的习惯。虽然生活条件差,科技水平不发达,但他们爱清洁,注意卫生。一天的辛勤劳作之后,都要进行热水澡。他们洗澡不同于其他民族只有清水一盆,而是采用草药水洗,俗称“药浴”。药浴的药材多采用当地盛产的草药,用药品种少则几十,多则上百种。这些药都是平时劳动之余采回的,也有的是房前屋后野生或是种在菜园里的,所以使用起来非常方便。药物的功能也多种多样,可清热解毒、祛风散寒、舒筋活络、滋补气血,等等。药浴时,常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季节或不同疾病选择不同药物。新生儿及产后妇女多应用温补和消炎作用的药物,比如大血藤、五指毛桃、九节风、鸭仔风、穿破石、杜仲藤等,这样既可预防产妇及新生儿的各种感染,又可滋补气血,促进产妇子宫复原。产后药浴,又称为“月里药浴”,许多瑶族妇女,产后经过药浴等方式调养保健,十天左右就能上山参加体力劳动。同时新生儿往往有随母药浴的习惯。劳动后淋雨受寒,也要进行药浴,可温中散寒、舒筋活络,起到恢复体力、预防风湿的作用。常选药物为老姜、米酒、大发散、小发散、桃树叶、青蒿等。老年人也很注重药浴,一般多用活血温补之药,如大钻、小钻、大血藤、扶芳藤等。这无疑对促进机体新陈代谢,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是很有帮助的。对患有风湿骨痛或外伤后遗症者,则多选用祛风散寒、活血化瘀、强筋健骨之药,如山苍子、大满天星、九节风、大驳骨、小驳骨、松筋藤、毛杜仲等,这些药物可起到舒筋活络、恢复肢体功能作用。若患有鹤膝风、肩周炎、坐骨神经痛及骨质增生等风湿痹痛,常选用祛风散寒、除湿、活血镇痛之品,如大钻、小钻、十八症、四方藤、两面针及各种有刺的木本及藤本植物。许多地区的瑶族还有逢节进行药浴的习惯,每逢时令佳节或年终岁尾,男女老幼都进行药浴。例如农历五月初五,广西的忻城、上林、马山、都安、金秀等县的瑶族,在这一天的上午家家户户都派人上山采集“百草药”。所谓“百草药”,即除了有毒的和会引起皮肤过敏的药物以外,凡是绿色草木植物,每种都要采摘一些,采得越多越好,最好是能采够一百种,故称为“百草药”。采“百草药”时,要带刀子和锄头,大部分草药是采集枝叶,有少部分是采集皮或根茎。如苦楝树要皮,青龙草,金银花采花,冬茹要块茎,野山犁则要果实。“百草药”采回以后,洗净泥沙,置通风处吹干,等到下午五时左右,由家里一位最为年长、身体健康的老人将草药砍成三寸左右,放进一个大锅,加入数担清水进行煎煮,约煮沸十五分钟左右,将药渣捞起,加入少许
食疗发达瑶族人民以高山为居,村寨零星分散,三户一村五户一寨。在远古年代,交通极不方便,不仅生产技术落后,卫生条件差,而且缺医少药,许多地方流行肠道寄生虫病(如钩虫、蛔虫等)。为了人们特别是后代的健康,广西金秀的茶山瑶每年三、四、五月份习惯将一种植物的叶捣碎取汁后与糯米粉、糖混合做成粑粑吃。吃药粑后第二、三天,常能驱出大量的蛔虫。由于方法简便易行,糯米粑味香可口,而且驱蛔效果好,无任何副作用,男女老少均乐于接受,故而形成一种习俗沿袭下来。如果哪一家因缺糯米而做不了粑粑,那么,隔壁邻居便会热心的送些给他们,小孩子们相互之间也常会三五成群拿来粑粑做“家家”,从而人们特别是儿童每年能定期驱虫,驱虫覆盖率达100%。这一习俗,在封闭落后、缺乏医疗条件的山区,对人群特别是儿童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就是在今天,用糯米药粑驱虫,对于分散居住的瑶寨,比防疫保健工作者挨家逐户地分发驱虫西药的效果要好得多,而且更适合当地的实情。由于常年在山中劳作生活,瑶民们还用鸡矢叶与事先泡过的糯米一同打成浆糊后,用布袋装好吊起来,待水滴干后(约需5至10小时),便将布袋内的浆渣做成数块直径约5厘米大小的饼面,用油煎熟即可食用,吃饱为度,可代饭食。此饼能祛风活血、利湿消积、止痛、解毒,常食此饼,可治风湿筋骨酸痛,跌打瘀痛等症,效果颇佳。他们还做田螺菜,每日下田过程中捡回田螺,放入清水中搅拌数小时,促其吐尽泥沙,然后剪去其壳之尾尖部位,洗净,再放进菜锅内煮沸约一小时,期间经常翻动,临熟时放上油盐,再加上一些鲜薄荷叶,其味甘甜香美,令人开胃,吸吮壳内螺肉食之,可清热利水,防治热结小便不通、水肿、脚气、消渴等病,其汤饮之,还能防治目赤热痛、风眼烂眩等症。 瑶族人民尤其喜欢喝茶,除绿茶外,还有桂皮老姜茶、血藤银芪茶、山楂茶及各种凉茶,其中绿茶是主要的茶基。绿茶都是自种(或野生)、自采、自制的,每年采集时间为农历三月至四月份(即清明节前后)茶树刚刚发芽之时,采集其嫩苗经小锅生炒,手工揉搓等工艺精制而成。现代研究表明,绿茶不仅具有提神醒脑、帮助消化、降低血脂及解毒等作用,还能防癌抗癌。其他茶型,常因不同的季节或年龄而临时配制饮用。瑶族人民的喝茶习俗,对防病治病,增进健康是不无裨益的。除此,瑶族人民也常常喝自己配的药酒,如民间常用的菖蒲酒。他们用水菖蒲的根块洗净,在瓦罐内用酒磨至酒稠为度,视各人酒量饮用。饮酒之前,按传统习俗先把药酒涂在各人的前额、太阳穴、手背、各大关节及疼痛部位上,并使揉搓部位发热为止。此酒能开窍祛痰,化湿解毒,有镇痛、镇静、抗惊厥、解痉、降血压、抗心律不齐、止咳平喘、祛痰、抑菌等作用。一般都是些浓度不高的米酒,他们采自山里的丰富的药材资源,并根据不同的季节、年龄或自身的身体情况配制不同的药酒,有防治风湿的,有病后滋补的,也有老年延年益寿的药酒。由于生活在阴凉潮湿的下,喝酒可舒筋活络、驱寒祛湿,酒也是最实用、最有效的溶媒,历代瑶族人民在实践中总结出丰富的酒文化,至今仍沿用不衰。
广西巴马长寿与地理、气候、有密切的关系,更与和谐的社会,长寿老人良好的生活方式、合理的膳食结构有关。石市长寿老人的膳食结构基本上是“四低一高”:低盐、低糖、低脂肪、低动物蛋白、高纤维。他们吃的是自己种的无污染蔬菜和粗粮,主食是玉米、大米,并配以野菜、红薯等,只吃少量肉。德坤瑶医院覃讯云.
与健身结合 瑶家人们很喜欢通过体育锻炼来提高本民族的身体素质、增强自身的抗病能力。瑶家体育的一大特点便是常常与歌舞相结合,如在广西贺县瑶族地区,融体育与舞蹈功能于一身的双刀舞和双人对打,场面不仅赏心悦目,具有较强的观赏性,能吸引广大群众的参与,而且又可锻炼机体,强壮体魂。瑶族人民喜欢利用农闲时间和节庆日来开展各式各样的体育活动。白裤瑶十分喜爱和擅长的体育项目——赛螺陀,是一个群众参与性极强的活动,一个木制的大螺陀,用纹线卷上几圈,朝远处一丢,比谁的螺陀转得更久;而以农具或家具为道具进行锻炼的“舂打红棍”则在广西恭城地区很是盛行;还有带有浓郁民俗民风的表演活动如湖南江华的“戏耍人龙”更是热闹非凡。这类体育活动在瑶家更是数不胜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保障了本民族的健康。六、商业意识浓郁瑶族人民以医药作为与各民族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桥梁。传统瑶医能医擅药,他们靠高超的医术为丰富的药物资源找到了出,使商业逐渐与医疗相结合,形成了既诊病又卖药的局面,与周围的汉民族和其他民族进行着互通有无的生产物质的交换,形成了与平原汉族间维持以物质交易为基础的社会共生关系。如果从清代道光年间的史载算起,瑶族在南方城镇行医卖药至少已有150年的历史;若从宋代瑶民出售灵香草、蜂蜡等药材产品算起,已历时六、七百年。迄今瑶族群众仍为国家培育生产大量名贵药材,如厚朴、八角、肉桂、杜仲、砂仁、灵香草等。金秀大瑶山有数百名瑶医走遍全国除以外的各大中城市,摆摊售药行医,以独特的瑶族传统医疗方法,祖传良方和质优的瑶山药材,为各族群众解除病痛和进行医药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赢得了当地群众的好评。通过此种方式,在让人了解和领略瑶族古朴民风的同时,还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友谊,加深了彼此间的了解,从而赢得了各族人民对瑶族人民精湛医术和优秀品质的敬仰。在湖南的江华、江永、蓝山、宁远,广西的恭城、荔浦、德保、靖西等地,仍保留着端午节摆药市的习俗。每年一到端午节,瑶民卖药的场面便盛况空前。仅江华的大小药摊就约千余,摆满了县城几里长的街道,买卖繁荣,人员多达数千人,所交易的药材更是品种多样:有苡米、黄柏、归身、黄连、玉竹、钩藤、防风、防已、花粉、马胎、党杞、苓香、罗汉果、桂子、桂皮、桂枝、八角、五倍子、金叉、麻黄、八角莲、七趾莲、独脚、大龙伞、小龙伞、两面针、一包针、留雕竹、桔梗、双柏、杜仲、蔚京等等。
瑶医药专家覃迅云教授带领大家看望大瑶山瑶族百岁老人。老人气质、面相和城市里老人是不一样,长寿乡老人健康状态很好,主要是瑶族老人性格温和,心态好,善于表达。每天能呼吸清新空气,饮食是无污染的食品,无污染的水源。家庭和睦,这些因素能使大瑶山瑶族老人健康长寿。
瑶族先民居住地区山岭、河流、平原、溪岸纵横错杂,风景优美,植被宽广,物产丰富,不但供给人们吃、穿、用、住的物质资料,同时,还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动、植、矿类药物,可谓得天独厚。然而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好的一面,也存在不好的一面,地处多湿,低纬度,暑湿相搏,山林石洞,猛兽毒蛇潜居,鸟道羊肠,虫螫外伤难免。瑶民生活在上述之中,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在与疾病伤痛作斗争的实践过程中,瑶族人民逐渐熟悉和掌握动植物的属性及功能,不断地探索和总结、积累了不少治病医伤的有效方药,用于抵御虫蛇猛兽以及病邪的,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医药一体化一、医药一体化医药相结合,医药不分家,这是瑶医药最主要的特色。行医者必识药,采药者必懂医;行医而不识药则医不灵,采药而不懂医则药无效。因此,瑶医过去和现在都是自己诊病,自己采药加工,配方发药,从来没有医药分家的现象。瑶族用药,基本上采用瑶山盛产的草药及动物药,药物以鲜用及饮片为主,部分经特殊后使用。瑶山独特的药材历史极其悠久,名声甚著,药效颇高。瑶医用药品种总计达千余种,每个瑶医(门诊部、诊所、药摊)掌握并经常使用的品种一般在200~300种。各族系瑶医所用品种及名称并不完全一致,但在实践中根据药物的性味功能及治疾病的特点总结出的独具一格的“五虎”、“九牛”、“十八钻”、“七十二风”等104种药物,则在大多数瑶家的用药实践中广为流传。他们把一部分药物称为老班药(即前辈祖传之意),这对瑶医临床用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瑶医对药物的命名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有些药物以药物形态来命名,如鹰爪风、鹞鹰风是指该植物花或刺形状如鹰之爪;间奶果即该植物的果实状似羊之奶等。有些药物以药效来命名,如一身保暖、十全大补,顾名思义,它们属于滋补类药物;而麻骨风、半枫荷,则是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的治疗药;有的是以生长取名,如上山虎、守山虎、下山虎等等。这样命名不仅给采药人员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而且还有利于瑶药的推广及。瑶医的处方简而精,用药灵活,用药理论独特。例如,瑶医常以动物之间的相克关系来指导用药,如观察到猫能捉老鼠,就用猫骨配他药治疗老鼠疮(即淋巴结核);狗怕老虎,就用虎骨配他药来治疗狂犬病;蜈蚣怕公鸡,就以公鸡的唾液来治疗蜈蚣咬伤等等。在瑶医治病配方中类似的例子很多,他们把的医学科学原理形象化,并与生活结合起来,以便记忆、传授及使用。在药物制剂方面,瑶医常用的有煎剂、内服膏剂、散剂、药汁、丸剂、酒剂、鲜药捣汁内服、鲜药含服、搽剂、外敷剂、滴耳(眼)剂、烟熏剂、熏洗剂、沐浴剂、食疗剂、佩挂剂等等应用形式,这说明了瑶医在药学方面已具有很高的造诣。此外,瑶医还擅长于多种疗法的综合运用,疗效显著确凿,疗程亦短。由于居处深山老林,海拔高,气候寒冷潮湿,风湿痹痛、痧、瘴、蛊、毒等为常见病、多发病,瑶医对这些病症的治疗,以草药内服、外敷、外洗为主,配合药浴、拔罐、药垫、火攻、杉刺、陶针、针挑、刮痧、挟捏、蛋灸、艾灸、油火灯灸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治疗,往往取效迅捷。
广西巴马长寿与地理、气候、有密切的关系,更与和谐的社会,长寿老人良好的生活方式、合理的膳食结构有关。石市长寿老人的膳食结构基本上是“四低一高”:低盐、低糖、低脂肪、低动物蛋白、高纤维。他们吃的是自己种的无污染蔬菜和粗粮,主食是玉米、大米,并配以野菜、红薯等,只吃少量肉。广州德坤瑶医医院覃讯云.
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其历史可追溯到几千年前的远古.瑶族最早生活在黄河流域,根据《盘瓠》、《渡海》和《长鼓》三个传说推断,瑶族先民曾是一支比较强盛的氏族,生活在中原一带。德坤瑶医特色医院覃讯云。
巴马瑶汤是以长寿之乡巴马本地自然生长的多种名贵中药秘制泡脚药水,在经过长期临床验证发现其对舒筋活络、祛风湿、强筋骨、淡化斑点、助睡眠、治疗灰指甲、高血压、高血压、风湿关节痛、足跟痛、失眠多梦等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巴马当地长寿老部分都在晚上睡前泡脚,而巴马瑶汤源远流长,成为长寿保健浴足首选!现已可在网上订购:
瑶医医院覃迅云院长做客咱爸咱妈的美好时代,讲述巴马瑶族长寿秘诀。长寿真正的秘诀是瑶族平时强身健体,长寿从娃娃抓起,瑶族的孩子生下来,用六味瑶药配成汤药。瑶族人们叫开口水。先喝开口水,喝完开口水后,孩子身体健康。不会得一些感冒发烧、皮肤病等。很茁壮健康的成长。
太乙养生禅()是一个生命科学,引导生命意义,以减肥、养生、日记、分享、周萧阳老师、太乙非遗、肝胆排毒、南昆山等相关内容为主体的健康养生类网站。
广西巴马长寿与地理、气候、有密切的关系,更与和谐的社会,长寿老人良好的生活方式、合理的膳食结构有关。石市长寿老人的膳食结构基本上是“四低一高”:低盐、低糖、低脂肪、低动物蛋白、高纤维。他们吃的是自己种的无污染蔬菜和粗粮,主食是玉米、大米,并配以野菜、红薯等,只吃少量肉。沈阳德坤瑶医医院覃讯云.
瑶医药是瑶族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是丰富治疗经验的总结,具有悠久的历史,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来源于民间,应用于民间,扎根于民间,治疗疾病有其独到之处,不但用药简单,采集方便,源丰价廉,而且方法多样。瑶医药在诊疗手段上可谓独特而丰富,除了采用常见的望、闻、问、触外,还发展了甲诊、掌诊、舌诊、耳诊、鼻诊、目诊、面诊等诊断方法,并可通过观察患者大小便的色、质、气味等方法来辨别疾病。在治疗方法上,除采用针刺、针挑、骨灸、蛋灸、麻灸、艾灸、拔火罐、按摩、刮痧等方法外,还应用特有的磨药疗法、杉刺疗法、火攻疗法、火油灯疗法等治疗一些疑难杂病,常收到满意的疗效。此外,瑶医还采用瑶山中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运用内服、外敷及药垫、药挂、药浴、药佩、药熨、药灸等方法来进行治疗。在剂型方面应用酒剂、酊剂、膏剂、散剂、搽剂、洗剂、沐浴剂、滴耳剂、滴鼻剂等剂型。
医护一体化瑶族先民居住恶劣,地处深山老林,海拔高,气候寒冷潮湿,在同自然灾害和疾病作斗争以及劳动生产过程中,就有了扶老携幼、互相照顾、关心孕妇以解除病痛等现象的出现,这可以说是护理工作的萌芽。另外,他们很早就认识到,医疗与护理的密切配合,可加速疾病的痊愈。由于瑶族没有医疗机构,更没有专职的护理人员,因此护理一类的工作都是由医生口授,并按传统方式,由病人亲属协助完成。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当中,不少医生认识到周围生活对人体健康能产生影响,从而总结出了某些有关护理方面的知识。例如,在瑶民的生活习俗中主张“疏通沟渠,排除积水”,注意到了水源的清洁和卫生。瑶族人民终年与山相伴,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很早就认识到疾病可以传染,他们常常采用隔离、消灭传染源或切断途径的方法来传染病的流行扩散,用预防的方法来减少传染病的发生,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为本民族的健康繁衍作出了巨大贡献。如瑶族聚居区多痧、瘴、蛊、毒等传染性疾病,因此在民间流行用艾叶燃烧、喷洒雄黄酒等对空气进行消毒的习俗。
延伸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