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就有“川、广、云、贵,道地药材”的说法。
广西作为中草药资源大省区,全区中草药达4600多种,居全国第二位。其中,全国400多种常用中药原料中,有70多种主要来源于广西,罗汉果、鸡血藤、广豆根等产量更是占全国产量的90%以上。同时,广西壮、瑶、苗等少数民族经过数千年医疗实践积累的经验,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诊疗技术和方法,为中药资源利用和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有资源优势却无产业优势,是西部地区经常的尴尬,广西亦是如此。
作为资源大省区,广西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发展总体上相对滞后,在全国的地位与其自身拥有的中医药民族医药资源优势不匹配,与社会对健康医疗的需求也不匹配。如何将中医药民族医药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如何破解当前面临的“瓶颈”,寻找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发展的有效径?
面临新发展机遇
近几年,随着医改的推进和国家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视,广西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的后发优势日益凸显。
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广西已知中草药有4634种,占全国已知药用资源的1/3,在全国中药原料需求快速增长和部分濒危药材缺失的背景下,广西资源优势越发凸显。此外,广西还拥有民族医药的瑰宝——壮瑶医,蕴涵一大批具有广西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简、便、验、廉”的壮瑶医药诊疗技法和方药资源。
从决策层面看,早在2005年,科技部就批准建设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广西),开展广西道地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建立了以田七、罗汉果、两面针等壮瑶药材规范化生产示范,辐射面积达20万多亩。
为进一步加快中医药民族医药的发展,2011年广西相继出台了《加快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的决定》、《壮瑶医药振兴计划(2011-2020年)》等政策,要将中医药民族医药打造成为广西千亿元产业,实现从中药材资源大省区到产业大省区的转变。
此外,广西现有经审核登记备案的药品研究机构25家、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6家,建立了一批如广西医科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药用植物园等具有一定研发水平的专业机构,医药产业具备良好的研发基础。
记者从自治区中医药管理局了解到,从2011年起,广西计划用10年时间,建立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中医药民族医药“311”发展新格局,即形成特色优势突出、在全国及东盟有影响力的临床医疗、学科研究、人才培养三大体系,一个世界级药用植物园和一个千亿元产业,使广西成为全国中医药民族医药面向东盟合作交流的新高地,到2020年,广西要进入西部中医药民族医药强省区行列。
打造千亿元产业
按照《加快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的决定》的要求:广西中药民族药制造业、中药民族药药材种植业、中药民族药物流业、中医药民族医药文化健康业、中医民族医诊疗设备制造业五大产业2015年产值达到420亿元,力争2020年达到1000亿元。
但截至2010年底,除中医药民族医药文化健康业这一新兴产业未纳入统计外,包括中药民族药制造业、中药民族药材种植业、中药民族药物流业、中医民族医诊疗设备制造业在内的全区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总产值才200亿元左右,离2015年420亿元的中期目标尚有较大距离。
“下一阶段,广西将重点对中药民族药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出台相关政策,设立专门资金,引导优势企业兼并重组,从而改变产业规模、水平与资源规模不匹配的困局。”自治区中医药管理局常务副局长庞军表示。
记者了解到,目前,广西医药制药业60%-65%的市场份额被中药和民族药占有,因此广西将优先支持中药民族药新品种的创新研究和名优大品种中药民族药成药的二次开发,支持重点中药民族药企业加强技术,提升生产集中度、技术装备水平和创新水平,力争在短期内打造一批广西特色中药民族药成药知名品牌。
同时,广西还将以现有的“南方药都”玉林为基础,争取建成2-3个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中草药材、中药民族药成药交易市场和贸易平台,逐步探索建立区域性的中药民族药材期货现货交易中心。
除传统的几大产业外,广西还将着重发展中医药民族医药文化健康业这一新兴产业。据初步估算,目前广西中医药民族医药文化健康业年产值在20-30亿元之间。下一步,广西将整合医疗、康复、养生保健、生态健康游为一体,打造一批中医药壮瑶医药文化健康产业品牌。
发展“瓶颈”不容忽视
尽管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广西发展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所面临的“瓶颈”亦不容忽视。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科学规划、资源整合及强势医药制造龙头企业的带动,广西中医药民族医药工业产值一直在低水平徘徊,全区129家中药生产企业年总产值才200亿元左右。目前,全区拥有4个中药材一类国际贸易口岸,3个国家级和地方传统中药材集散地,但中药种植、中成药销售、中药材贸易年产总值仅120亿元。
在千亿元产业规划里,壮瑶医药成为扶持发展的重中之重。经过近30年大规模民族医药古籍普查和发掘整理研究,广西壮医药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医教研体系,2008年卫生部同意开展壮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这标志着对壮医药作为一门学科和实施行业准入的认可。
但是,与之不相适应的是,目前国家批准上市的民族成药只有藏、蒙、维3类,至今尚无获得国家批准的壮成药。而且,在国家已颁布实施的民族药材质量标准中,也未收入壮药材。
“广西作为全国药用资源最丰富的省区之一,常用的壮药超过700种,但迄今没有一个‘国字号’的壮药或壮药材,质量标准体系的缺失严重制约了广西中草药的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型。”今年3月29日,广西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院士咨询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就曾,广西在加强壮医药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还须同步开展壮药质量评价的基础性研究,尽快争取将壮药纳入国家药品质量标准。
另一方面,广西中医药民族医药的制药企业规模小,制造业集约化程度低,全区小型制药企业占主体,实力有限,对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不高,科技投入不足。
据了解,由于全区没有强势的医药制造龙头企业,领军作用不明显,优势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2010年全国医药企业利润总额前100位的企业中,广西上榜的只有2家。此外,广西资本市场发育也不完善,无法吸引更多的风险投资和社会资本投入到中医药这一研制难度大、周期长、风险高的产业。
“由于缺乏健全的管理体制和有效的运行机制,致使壮瑶医药的发展难以突破原有的模式,发展规模较小、速度较慢。”针对广西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目前状况,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所所长姚新生也表示,“加上医疗体系不健全,医药企业对高端人才普遍缺乏吸引力,壮瑶医药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创新能力偏弱等,这些都制约着广西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的做大做强。”
“中医药民族医药领域科技创新的侧重点,在于加强中医药资源的与可持续利用。”姚新生院士,广西应选择特色优势的中成药品种,深入开展二次开发,提高中成药产品质量,提升已有产业和企业的品牌知名度,研制特色中药、壮药、瑶医新产品,培育、打造独具特色的广西民族药产品和企业品牌。
“此外,广西还应培育一批依靠自主创新引领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优势的创新型中医药民族医药企业、医院,使之成为中医药民族医药创新、应用和推进产业发展的主体。”姚新生院士表示。(董文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