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时刻 [本报记者 李秋明 摄]
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努力办民满意的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要努力实现新要求,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这样的声音不陌生,这样的话语很温暖,报告中“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民生强音,在云岭山乡回响共鸣。
党的以来,云南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执政追求,从人民群众的出发作决策、定政策、谋发展,“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云南画面、云南声音、云南故事,已在古老的云岭山乡铺就了浓浓的民生底色。
面对 筑起生命防线
“无灾不成年”的特殊省情,“人民群命财产安全高于一切”,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省委、省坚定前行,将更多的资金投到构建防震减灾、地质灾害防治、气象灾害防治、水旱灾害防治等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短短几年,云南为生命筑起的道道防线,让灾害的万千百姓倍感温暖。2009年姚安发生6级地震。震后,左门乡干海外村村民鲁连高望着自家仍“岿然屹立”的房子感叹:“要不是地震安居工程,房子就倒了。”2011年6月30日,当120毫米的特大暴雨袭击江城县嘉禾乡半坡村时,从村小组到村委会再到乡的层层预警体系一一启动,27户、101人在山体滑坡灾害发生前一小时安全转移,幸免于难。鲁连高的声音,半坡村的故事,彰显出执政为民的力量。
人民幸福 牢记主题
“让人民幸福成为工作的主题。”省第九次党代会发出“把准民生脉搏,关注民生热点,在重视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事业发展,让各族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和发展机会”的时代强音。随之,破瓶颈、补短板,夯基础、利长远……突出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项接一项惠民之举,从试点到推广,从城市到乡村,温暖。
在逾七成的财政支出投向民生的大战略下,细微的视角里,滴水见太阳的温暖真切而生动。江城橡胶有限责任公司农垦职工卢绍波告别漏风漏雨的“星宿房”、住进安居房,在他脸上绽放的笑容背后,是每年几十万套保障房建设的大规模推进;当富宁县洞波乡三湘洞村委会芭蕉洞村小组潘忠芬与全村30多户山瑶群众搬进建在县城的移民新区,过上吃穿不愁的新生活,背后是乌蒙山片区、石漠化片区、滇西边境山区等连片特困地区清晰的扶贫攻坚线图;当鲁甸县小寨乡赵家海村“天上落雨地,雨后晴天水又愁。如今用水多方便,党的恩情记心头”的顺口溜在四乡传唱,背后是饮水、通、通电、电视村村通等农村民生工程的全面推进。
当饱经沧桑的农村老人领到每月55元的新农保基础养老金时,钱虽不多,但他们已跨越一个时代,实现农民“老有所养”的千年梦想。透过它的是云岭大地一张更大更密的“保障网”正在织就。免费义务教育惠及全省,全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形成,最低生活保障、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加快推进……
“以人为本”从到现实的跨越,已在云岭大地描绘出多彩的幸福图景。
代表建言 情牵民生冷暖
踏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人民群众对过上更好生活的要求在增强,对加快解决民生领域突出问题的在提高。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出席的云南代表纷纷建言。
夜礼斌代表说,“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两次强震叠加,造成彝良地震灾区不少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我们决心在灾后重建中,进一步加强灾害防治体系建设,提升应对灾害的防御能力。”针对云南自然灾害频繁的现实,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应该成为云南民生建设的重要部分。
乡村医生邓前堆最关心的还是家乡群众的医疗问题。他说,农民看病不容易。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问题,最直接的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增强新农合的保障能力,提高报销比例,让病人负担不断减轻,看得起病。”
张登亮代表认为,“要实现跨越发展,教育必须先行。教育事业决定着迪庆经济社会的未来发展,也是群众眼里最大的民生工程。大兴教育之举是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他希望,集中办学的教育综合,能有效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实现藏区教育事业的跨越发展,为藏区长远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基础公共服务,是不少基层代表共同关心的话题。常年为边疆少数民族群众鸿雁传书的尼玛拉木代表说,“吃穿住行”群众最关心,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要增加投入,加大建设力度,让老百姓的吃穿住行更方便更舒心。
“百姓出行方便了,幸福指数就会更高。”李新萍代表是昆明的一名公交车司机,她最关心群众的出行问题。她希望城市公共交通管理应纳入国家法制体系建设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解决道拥堵问题,让广大市民“快乐出行”。
王树芬代表对人民幸福、民生建设格外关注。她认为,云南要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就要把着力点放在基层。我省广大基层群众对公共服务需求旺盛,但基层受财力、人力的制约,公共服务资源有限,供需矛盾突出。希望国家能在政策、资金、人才方面给予更大的扶持,加快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更多群众。
本报记者 张 锐 尹朝平
作者:张 锐 尹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