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姓很早就有族人南来广东。西汉时,番禺(今广州)就有一个叫邓宓的人。南北朝时,邓姓人开始徙居今清远市域,尔后陆续有邓氏族支迁入,发展至今,清远邓姓已有13.7万人,在市内姓氏人口排序中居第6位,分布上以英德、连州居多。
连州邓氏
多为思露公
最早入境的是连州西岸韶陂邓氏,入迁于南朝刘宋时期,开基祖名思露。思露公原籍河南南阳,少时随父卜居今湖南衡阳,及长,投军从戎。后统兵出征至桂阳(今连州),见下庐水口(今西岸韶陂)风景优美,遂举家落居于此。
思露生3子,长子、次子俱早逝,只有幼子邓鲁长大。邓鲁后为本郡太守。他娶过两房妻子,生育9个儿子。9子长大后移居各方,今广东、广西、江西、湖南、四川等省份。在连州,邓鲁的主要衍居连州城和西岸、保安、星子、大边、龙坪等地,约两万余众。
邓鲁的第5子文馨的中,有一支定居湖南蓝山甘溪村。至明正统七年(1442),族人邓让自蓝山甘溪村迁居连山开创基业,至今已历500多年,主要衍居永和、吉田、太保等地,逾2000丁口。
连州韶陂邓氏家族后代有名宦。其中,留居连州的邓思露中,五代时出了个叫邓洵美的进士。此人有敏才,工诗赋。其时,湖南节度使马行逢慕其名招聘为馆驿巡官。但行逢以貌取人,见邓洵美矮小且驼背,便不予重用。后因同榜进士、时任翰林院学士李昉造访洵美,两人密谈竟日而招致行逢猜疑,竟差人诈称山贼,夜间潜入馆驿将邓洵美。
在现代和当代史上,连州思露公再次崭露头角。抗日战争时期,曾任清远县委兼组织部长的邓如淼;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长期隐蔽在机关从事地下党联络和情报搜集传递工作的邓炎汉;以及清远建市后,担任过市委副、现为市常务副主任的邓光荣等,均属思露公的。
连州邓氏族群,除思露公家族这个主体族支外,还有其他若干小的族支,如连州九陂高相村邓氏、龙潭新民村邓氏、龙口新家村邓氏等。他们属客家邓氏分支,不属思露公分支。
英德邓氏
主要源于两大支派
英德约有4.57万邓姓人,主要有白沙潭头邓氏和下围背邓氏两大支派。白沙潭头邓氏,先祖原居浙江金华,北宋时迁居南雄珠玑巷。至北宋元丰年间又派衍广州增城大埔田。南宋末年,增城大埔田邓氏出了个邓天锡的进士,其时,元兵南犯,邓天锡致仕后复隐居南雄珠玑巷,其长子邓诗后于元代移居英德东乡,后在今英德白沙潭头定居下来。遍及英东、英中、英西和佛冈中部地区,并有族人移居海外,合族人口3万余众。
英德下围背邓氏属客家邓姓,其先人原居福建,至邓显一代离闽入粤。邓显生志圣、志贤、志斋3子。后志圣移居丰顺,志贤远迁云南,志斋移居梅县松口。志斋生育9子,各地。英德下围背邓氏开基祖邓富系志斋第3子邓慕的。自邓富起,已传20余代,主要衍居英德连江口、黎溪、大站、英城等地,英西大湾亦有其裔移居。
佛冈汤塘、龙山两地共有7000多邓姓人,他们与英东白沙潭头邓氏同属增城大埔田始祖邓仲奇的,但不支,前者属仲奇第3子凤平房支,后者属仲奇第4子凤高房支。
清新邓姓人以石潭居多,先祖来自多个地方:大、中所、中和、格水等村的邓姓来自阳山;联合、蒲坑等村邓姓来自佛冈;石潭圩镇邓姓来自英德;联滘村邓姓来自南雄。
浸潭是清新邓姓第2大聚居地,共计有3000余人。开基祖邓念义,原是南海西樵山人,于明嘉靖三十年(1551)迁来浸潭开创基业。浸潭的新田、黄田围、留良洞、出水塘、大洲同、白水塘、新圩、中塘、田心、邓屋、白屋等处。
瑶族邓氏
多聚居连南南岗
清远邓姓历史名人,除提到的外,还有担任过江西彭泽令的明连州人邓周,当过山东单县知县的明英德人邓允燧,当过府训导、县教训的明英德人邓维成,编修过《连山县志》的清连山人邓光衡等族星。
另外,清朝时的英德人邓曰治,是乾隆四十三年(1778)拔贡,后又朝考一等,历署浙江遂昌、永嘉县令。在任五年,调嘉兴知县,节俭自约,以弥前任巨额库亏。断案机敏,积讼为洗。考绩本当升迁,奈因廉正失宠,乃愤然罢官致仕。
除汉族外,清远瑶族也有邓姓,来源有二:其主体族支的开基祖叫邓惠许大王,相传其先祖在唐代中期从道州迁至广西,后又从广西迁到连州九陂。宋初,邓惠许大王由九陂徙居今连南南岗。
另一支由汉族邓姓而来。连南南岗排瑶邓姓,祖籍在粤东嘉应州,本为客家邓姓。其先祖于乾隆年间迁居阳山黎埠,不久再迁居到毗邻的寨岗乡石角村。之后,他们中有一部分族人常与南岗瑶排经商,与南岗排唐、房、盘等瑶姓结拜兄弟,后遂定居南岗,加入瑶籍。现连南全县有 8000 多邓姓瑶人。 清远市第五届政协副,现任第六届市常委会副主任的邓三妹,就是连南邓姓瑶族人。
整理 南方日报记者 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