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瑶族文化
  • 长鼓舞:绽放在江华瑶族文化大观园中的一朵奇葩
  • 重庆中考论坛zslpsh,重庆学校zslpsh,重庆学校zslpsh,重庆市中学生网,重庆中学生网,重庆中学生网站,重庆中学生网好,重庆中学生学习网,重庆中学学习网,重庆中学生网家教,重庆中学生论坛,重庆学生zslpsh,重庆高考论坛zslpsh,重庆中学排名zslpsh,重庆中学zslpsh,重庆中学生,重庆学生网中考,重庆中考zslpsh,重庆中学生交友,重庆初中生,重庆中学生学习网,重庆土话网,西南云南方言网,最新电影淘娱淘乐,tianyanmao.cn,重庆18680好,岳阳yy房产网,重庆18680,云南西南方言网,网店taoyutaole,电影淘娱淘乐,最新电影淘娱淘乐,电影淘娱淘乐,娱乐资讯taoyutaole,影视淘娱淘乐,taoyutaole笑话,taoyutaole淘娱淘乐,娱乐taoyutaole,时尚taoyutaole,重庆生活新闻,贵州西南方言网,027旅游新闻网,重庆特产18680,0871昆明旅游人才网,重庆生活18680好,观赏虾之家zadull,022天津交友,022天津交友网,水草造景zadull,18680重庆特产,0755深圳交友网,0755深圳旅游招聘,0755深圳旅游招聘网,0755深圳旅游新闻

      瑶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民族。千百年来,居住在“神州瑶都”——江华的瑶族繁衍生息,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创造了诸多绚丽多彩、特色鲜明的瑶族文化,长鼓舞就是绽开在瑶族文化大观园中的一朵奇葩。

      长鼓舞流传在江华瑶族自治县及其邻近瑶族地区,是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际中创造、丰富的民族民间舞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被国家文化部确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长鼓舞是瑶族的象征,它在瑶族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亦称瑶族文化为长鼓文化。长鼓,是汉语的称谓。瑶族称长鼓为“空”,为“镗”,为“镗构”。考“镗”乃鼓声也。它是一种木制的鼓,形似喇叭,按规格分小、中、大三种。江华小长鼓舞亦称短鼓。每当婚嫁喜庆、新建房屋、欢庆丰收、迎送宾客、祭祀盘王始祖或举办庆典活动时,都要表演长鼓舞,其历史文化内涵丰富。

      娱人与乐神相得益彰 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瑶族的名称最早见于唐初姚思廉的《梁书张绩传》:“零陵、衡阳等郡有莫徭蛮者,依山险为居,历政不宾服”;唐宋时,瑶族已在江华周边活动,元末明初已进入江华者众。他们在努力创造物质文化的同时,进一步发展丰富了民族传统艺术,长鼓舞就是江华瑶族历史文化的代表。

      在民间口头传说中,有叙述长鼓舞源流的动人故事:相传瑶族始祖盘王非常喜爱打猎。一日,他独自上山打猎,忽然发现一只羚羊,追着追着,羚羊到了一个悬崖边,为逃命跳落山崖。盘王因追赶过急也一同跌落山崖,结果羚羊和盘王同时被梓木树叉死。太阳落山了,盘王子女不见父归,于是就满山遍野的寻找,结果在山崖梓木树上找到了盘王与羚羊的尸体。盘王子女悲痛不已,含泪将其父扛下山崖,并把其父之死归罪于梓木与羚羊,于是伐梓木挖成长鼓身,剥下羚羊皮蒙其两端,遂有长鼓。做成长鼓后,盘王子孙拼命敲打,边打边跳边呼喊:“回来吧!回来吧!”以泄心中之恨,以招其父之魂。嗣后,瑶族“还盘王愿”时,皆沿用此仪式以祀祖先。这个追述瑶族始祖的传说虽然产生于先秦以前,但对瑶族历史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深刻乃至决定性的影响。这也说明长鼓舞是对瑶族历史文化的折射和反映。

      从考古发掘看,瑶族长鼓起码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殷墟出土过木鼓,河南楚墓出土过绘漆木鼓,战国秦汉画像资料中即有大小种类、形状不同的木鼓,所以,楚国大诗人屈原在其《楚辞九歌东皇太一》中记叙到:“扬抢兮拊鼓,舒缓兮安歌”。这种且歌且舞的情形与瑶族长鼓舞的形式完全一样。东汉王逸在《楚辞章句》中亦写到:“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如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男女并舞。”沅湘之间正是瑶族先民居住的地方,其俗与今瑶族“还盘王愿”、“度戒”无多大差别。

      瑶族先民在春秋战国时期就用长鼓娱人与乐神。据有关史料记载,瑶族人民过去在祭祀盘王,以及其它的一些祭祀活动中,有表演长鼓舞的习俗。《旧唐书刘禹锡》中说“蛮俗好巫,每淫辞鼓舞,必歌俚辞,”这里所说的鼓可能就是瑶族现在的长鼓。宋人沈辽作的《踏盘曲》:“湘水东西踏盘去,青烟云雾将军树,社中饮酒不要钱,乐神打起长腰鼓。女儿带环着缦布,欢笑捉郎神作主。明年二月近社时,载酒牵牛看父母。”我们从这里可以更清楚地看到瑶族节日民间舞祀活动的真实情况,说明今天的瑶族长鼓舞在宋代已经非常盛行。清代绩辰《永州府志》卷五记道州瑶族事说:“岁首祭盘瓠(即盘王),击腰鼓,吹笙竽为乐”,《江华瑶族自治县志》也有同样记载。祭盘瓠,江华瑶族人民称为“还盘王愿”,一般在农历十月十六日举行。每当“还盘王愿”时,要焚香明烛,把供于祖神位旁的长鼓取下来,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各种表演。到了现代,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瑶族长鼓舞娱神的成分逐渐减少,娱人的内容不断增加,从而长鼓舞成为节庆活动、新婚、欢庆丰收、迎宾送客等各种表演场合人们最喜欢的一种舞蹈。

      反映瑶族人民的生产生活 长鼓舞是江华瑶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它是抒发瑶族人民情怀和反映瑶族人民生活的产品,它所表现的内容,都是瑶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习俗的艺术写照。

      瑶族人民用长鼓舞反映自己建造木屋的劳动生活。瑶族人民进入江华山区以后,根据山区自然条件,垦陡土种杂粮,植树造林。每当一处垦种成片杉林之后,就不能再种杂粮,于是举家迁移,长期过着游垦式的生活。他们每到一处都要建造木屋安家,所以在小长鼓72套动作之中就有一组二十多个专门表现建造木屋的动作,从寻找屋地开始,量地基、挖屋场,到找树、砍树、锯板、扛木、凿榫头、立柱,直到上梁、合方、盖屋,把建房的一套程序表现得一清二楚,动作形象、逼真、优美。瑶族人民过去“今岁此山,明年又别岭矣”的频繁迁徙生活,在长鼓舞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瑶族人民用长鼓舞反映动植物的形态美感。瑶族人民长期生活在山区,经常接触到自然界的一些有趣的东西,通过认真仔细观察,模拟它们的形态,把表现动物的“金鸡展翅”、“画眉跳笼”、“山羊反臂”和表现植物的“大”、“小”、“古树缠根”、“盖顶”、“扫地”等内容,用舞姿充分地展示出来。有的粗犷豪放,有的细腻含蓄,有的如龙腾虎跃,有的似流水游云,可谓形象生动,富有想象,舞蹈性强,令开眼界,叹为观止。历经数代艺人的创新,小长鼓舞又增加了竞技性强、难度高的“丢拱”、“十八响”等动作,丰富了舞蹈的内容和艺术表现力;长鼓舞还把特定祭祀礼仪中的作揖、伐林、矮拜等一些跳的动作和瑶民们舂米、筛米、扎腰带等一些富有生活气息的日常动作,以及长鼓舞制作活动中的一些粗细并蓄、朴实优美的动作形象的反映和表现出来。过去瑶民去也打着长鼓,以此作为原告民族身份的证物。

      瑶族人民把日常生产生活习俗内容用长鼓舞艺术地表现出来,又是通过一定的表演形式、表演程序、击打方法来实现的。

      从表演形式来看,有男子对舞、两男两女四人合舞、多男多女群舞等。比如两个男子对舞是面对面的表演,表演时左手握鼓腰,右手击打鼓的两端,每个动作东南西北各做一次,叫做打一套,回到原位后,再另做一套动作;四人合舞是男女错开,每人占一方,面朝里,女的持两条手帕,伴随男的舞蹈,动作和男的基本一样。从表演程序看,表演长鼓舞每做一套动作时,要先做一个平或大的程式动作,然后再开始做表演性动作,做完一个方位,用“走”或“走角”换位,再接程式动作,有的地方程式动作比较少、比较复杂,有的地方比较小、比较简单,但都必须遵守这一程式。从击打方法看,由于瑶族支系的不同以及语言、生活习俗、生产方式的不同,长鼓舞在打法上有“文打”、“武打”、“立分”、“高桩”、“矮桩”之别,虽然表演方式有些不同,但每次内容前后衔接,成章,动作朴实真切,情趣盎然。可以说,全套长鼓舞就是一篇内容丰富的瑶族人民生产生活叙事诗。

      传承民族传统音乐 民族传统音乐与瑶族长鼓舞一样,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江华瑶族在表演长鼓舞的过程中常用 芦沙、铳鼓、葫芦笙,竹笛、铜鼓、唢呐等乐器伴奏。

      在用唢呐、锣鼓伴奏表演长鼓舞时,还合着乐曲引吭高歌,围观的群众亦有随之伴唱的,歌词内容不一,以叙盘王、历史、劳动、生活等方面的居多。有唱长舞歌、纳发歌,有的歌曲和唢呐曲牌节奏和谐一致,有的则并不十分和谐,但这并不影响长鼓舞的表演,而是为了表现他们愉快的情绪。

      长鼓舞表演时所用的音乐伴奏以唢呐为主奏。由于表演时间的不同,场合的不一,唢呐伴奏有“大吹大打”和“小吹小打”之分。大吹大打一般用在“还盘山愿”的长鼓表演,两支唢呐为主奏,以大鼓、大锣、大钹、挽锣、钞等打击乐配合,显得庄严隆重。小吹小打多用于喜庆等场合,亦以两支唢呐为主奏,用小鼓、小锣、小钹、挽锣、抛锣等打击乐配合,显得热闹活泼。不管大吹大打、小吹大打,曲牌都可通用。随着长鼓套,时而吹奏“狮子引”,时而吹奏“蜜蜂过岭”,舞姿翩翩,歌声朗朗,乐声悠扬,将人引入欢乐愉快之中。

      长鼓舞表演时所用的音乐伴奏具有一定的程式。表演者来到村寨各户进行长鼓舞表演之前,进屋先吹“进屋牌”,接着用全部响器打一阵闹台锣鼓,然后才开始长鼓舞表演。伴奏长鼓舞的唢呐牌子较多,伴奏时任由乐手选择。当长鼓舞表演到时,还要唱瑶歌来配合舞蹈,这时围观的群众情绪最热烈。当表演快结束时,就吹“收鼓”曲牌,表演完毕,群众离去,就吹“送客”牌,表演才算全部结束。

      长鼓舞音乐伴奏的曲调较为多样,如瑶族民间流传的“盘王大歌”就有梅花、荷叶杯、牛角曲等二十四种曲牌,唱腔较为复杂,节拍明朗,别具一格,但低沉气息较为浓厚,这与他们长期以来受到的地位是有关的。民间流传的生产歌和酒歌,曲调则平稳而喜悦,令人十分欢快。苦歌和哀歌,曲调则悲痛而深沉,使人伤感。情歌曲调,具有独特腔彩,节拍、唱腔、抒情极为讲究,优美动人,令人轻松愉快,感染力很大。由于瑶族人民长期分散居住,加之受外族文化影响很大,因而唱腔丰富多彩,往往同一曲调而存在很大差异,具有瑶族人民生活的色彩,历来为瑶族人民所喜爱。

      展示民族服饰文化 瑶族服饰作为瑶族人民的一种物质文化,它是瑶族的主要特征、外在标识和民族的象征,是瑶族人民文明与文化的表现形式,反映了瑶族的生产生活习俗、图腾、艺术追求和审美情趣,体现了瑶民族的风貌、民族性格和一定的社会心理状态。因此,无论过去和现在,瑶族人民几乎都把节庆或对外交往中着本民族服装,当作体现本民族,本民族传统的表现。同样,在表演长鼓舞时,无论男女都要穿上节日的盛装,向人们展示瑶族服饰的特质之美。

      江华古代瑶民“好五色衣”,其服饰具有“色彩斑斓”、“衣服褊裢”和“椎髻跣足”等特点。

      江华瑶族由于分布的地域较广,各地的地理、经济条件和生活习俗不尽相同,再加上受到周边其他民族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服装上也产生一些差异。高山瑶,无论男女,均以青兰布为衣,对襟齐领,长可蔽膝。唯妇女衣裤多以彩绣镶边,头挽发,蒙以卷成尖角庐山耸的绣花青布头巾;耳垂大环,手戴银钏,腰束长围,身佩银扣、银练、银牌以及银质牙签、针筒等。未嫁女子,娥冠,冠檐突兀,缀饰珠翠。外出时,男子打青布绑腿,女子打绣花绑腿,并套花布于脚面,俗称“靴筒子”;平地瑶“妇人衣斑 、衣刺绣、亦古雅”,衣袖短而宽大,以青布镶边、右襟开口,上方系银扣两枚,称“大装衣”。喜庆盛装时,头载花冠,盘发髻于脑后,横插银钗。两耳垂环,手载银钏,胸束围裙,腰系银链,足穿绣花尖头鞋。男子上衣为右襟开口长袍,裤子短而宽大;寨山瑶,青年男女喜月兰家织布。男子对襟齐领,布扣除衣,常以敞开胸襟,现出里面多层衣服为美。女子着右襟衣,袖短大,并用“水晒法”晒成两道白圈。头 家织花帕头巾,脚穿鸡公绣花鞋。亦佩银饰、手钏,有多至四五个的。

      在长鼓舞表演过程中,瑶族服饰的造型之美、色彩之美、图案之美,以及男人的矫健、粗犷、精悍、,女人的婀娜甜美、温柔能干,还有女人头上的银牌、银钗、金耳环、银项链和手镯随着舞闪烁发光,叮噹作响,构成一幅人文和谐的文化画卷,给人以美的享受。现代的瑶族服饰不仅保留了古代服饰的特点,而且通过创新设计,使其形式更加多样、适用更加广泛、图案更加鲜明、款式更加精美。

      江华长鼓舞是瑶族人民经过数千年创造的一份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是瑶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发掘、和传承长鼓舞,对打造“神州瑶都”和民族文化品牌,加强民族团结,振奋民族和助进民族地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