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亲身经历了红瑶族历史的改变,如果不读书,我无法想象今天的生活。”陈英花,广西柳州红瑶族人,她是第一批走进学校的红瑶女童,也是首位红瑶族历史上的女企业家。
千百年来,红瑶族世代居住在远山深处,生产生活方式极其落后,一直有“狗不耕田,女不读书”的观念。20多年来,在当地武兵不间断的资助下,红瑶女童开始走出大山、走进学校、社会。
20多年前,陈英花还是一个不到10岁,只知道天天光着脚丫到处跑的“傻丫头”。广西总队柳州支队何方礼回忆说,当年他作为一名列兵随融水中队深入广西融水县白云乡红瑶族聚居地执行任务,偶然看到红瑶族的女孩子们坐在家徒四壁的屋子里,没有一个人穿鞋。“当时,我就下定决心,要与中队的领导和战友一起帮助她们。”
从那以后,何方礼常常在公休日带着战士,沿着陡峭的山,一次次进入瑶乡,为了动员老乡改变“女童不读书”的观念,与他们同坐一条凳、同吃一桌饭、同耕一片田。
有一天,陈英花的父亲终于同意她去乡中心小学读书。“我记得特别清楚,上学离家前的那个晚上下了一整夜的雨,我怎么都睡不着。”陈英花说,“原来看到村里的男孩子可以去上学,我特别羡慕,但从没想过我自己也能去读书,我既兴奋,又紧张。”
当时的白云乡中心小学,只不过是几间平房,但在陈英花看来,那已经是“世界上最好的房子了”。进学校前,她不会说普通话、没有碰过铅笔、不会写自己的名字,年龄又比其他同学大,因此特别自卑。“在学校里,老师先把我的名字写在纸上,然后我再找一张纸蒙在,按着下面的字,一笔一划描着写,就这样慢慢学会了写字。后来,我的成绩很好,每次都考全班第一、第二名。”陈英花自豪地回忆道。
初中毕业后,陈英花与朋友先是去了桂林的一家服装公司打工,后来又合伙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服装店。
“我们那时候不怕吃苦,去广东进货时,人家都笑话我们,说这两个小姑娘背的服装比她俩的个头都高。虽然很累,但是特别充实、特别幸福,感觉自己和电视剧里的人一样!”
凭借着踏实、勤劳和诚信,2011年陈英华得到一位湖南女商人的赏识,开始投资木材生意,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后来,她又先后从事过矿产和山货投资,把父母和妹妹都接到了县城生活。
在过去,红瑶女童的生活轨迹是没有选择的,七八岁学织布,十五六岁做好自己的嫁妆,然后由父母做主嫁人。“前半生为自己准备嫁妆,后半生为子女准备嫁妆,如果不读书,这就是我的生活,和我妈妈、祖母的生活一模一样,白天干活、晚上照顾家人。”陈英花说。
有一次,何方礼带着她和几个女童去参加夏令营,过一条很宽的河时,她们兴奋地问:“这是大海吗?”
陈英花说:“如果不读书,我还以为全世界都是我们这样的山区。我根本不知道在中国的北方,有千里平原,一天可以百公里的。”
“今天的女童是未来的母亲,母亲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孩子是民族的希望,资助她们,就是在为民族的明天打基础。”何方礼说,“站在军人的角度,如果我们民族的年轻人不懂现代科技,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很,这就是我们资助女童上学的重要原因。”
正是读书,让红瑶族的女孩子明白,生活是有多种可能性的,也正是读书,让她们拥有了选择生活的。“受了教育,我就知道在面对困难时,不能,要去承受、去想办决。”陈英花说。
如今的陈英花,留着一头齐肩短发,说话走风风火火,英姿干练。她主持着两家公司,从事生态养殖和民族服饰。去年,为了帮助山里更好地运输生态产品,她自掏腰包拿出80万元,为老家白云乡大坡村白难屯修了一条。
“是武兵的帮助,让我走出了大山,过上了今天的生活,我理应做一些事情,帮助家乡人尽快脱贫,把这种助人的传承下去。”陈英花说。
现在的白云乡中心小学,已经有了三栋现代化的教学楼,成为全乡最好的建筑。在一批批武兵的帮助下,红瑶乡先后走出了女大学生、女军人、女医生和女老师……随着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的全面实施,当地实现了适龄儿童百分之百入学,上不起学的现象已不复存在。
融水县中队丁健对记者说:“资助女童,是何方礼和一代代武兵的传统,我一定要把它传承下去,把这个接力棒交给下一任,如果他做不好,我就不走!”
“因为读书,短短20年,红瑶族的面貌已经大不一样了。”陈英花说,也许,今天在学校读书的红瑶女童还没有意识到,她们正改变着历史,也着历史的改变。梦见牙齿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