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个子不高,稍微有点发胖,拥有一张圆圆的脸,站在瑶族中,很难把她区分出来。但仔细看,她又有着自己的特点。她的圆脸上,经常挂着热诚的笑容,无论是跟什么人在一起,她的乐观、真诚、朴实,都可以打动很多人。多岁的人了,她对这个世界始终保存着一颗童心,碰上什么事情,都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也许是这副与生俱来的亲和力,也许是对瑶家人血浓于水的牵挂,她年的工龄里,在民族工作岗位上就干了年,直至去年退休。无论是国内的瑶族聚居地,还是美国、法国等有瑶族人的地方,她大都到过。在瑶族学界,她被誉为用心丈量每一寸瑶山土地的奇女子。去年退休以后,百倍的她,似乎比以前更忙了。当年月,一本饱蘸着心血、采访跨度横跨多个春秋的专著在她笔下诞生,书名叫《探访莽山——瑶山历史文化实录》。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对于瑶山,对于瑶族人民在历史上承受的,对于瑶家人特有的历史文化,赵砚球始终保持着一股强烈的兴趣和深厚的之情,甚至可以说这种情结几乎成了她的一种夙愿。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听说附近山头有瑶家,她就一定要爬上去看一看。有时候笔记本记完了,她哪怕跟别人要烟盒子,也要把采集到的信息记录好。《探访莽山》一书中的有些原始素材,就有几张是记录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风行一时的五岭烟烟盒上。今年月,记者陪同她到桂东调查黑风洞瑶民起义的史事,在炎陵县龙渣乡红星桥吃饭的时候,在等饭吃的空隙里,她抓紧利用这点时间与当地瑶民攀谈,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在吃饭时,她顺口讲述了当地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位云南女子跟着转业的瑶族丈夫回到这里,面对贫穷的大山,两口子不离不弃,最终依靠自己的勤奋努力,开创了美好的新生活。
对瑶山的了解,决定了她民族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还盘王愿》是瑶家的一项大型教祭祀活动,其祭仪体现和承载了瑶族人民深厚的族源历史、迁徙历程、音乐舞蹈、民俗技艺、生产生活等文化事象。演示时使用多种瑶族方言和迁徙之地的方言,其内容与仪式丰富又繁杂。因为历史的原因,瑶族在过去没有文字,很多《还盘王愿》的传承人都不懂汉语言文学,《还盘王愿》的传承历朝历代都是靠师传口授进行。年,在资兴整理《还盘王愿》申报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赵砚球利用自己是瑶家人,有双语优势,硬是从当地多岁的老传承人口中抢救出了这一珍贵的民族瑰宝,把它一一整理成文字资料,为申报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事后,江华、广西等瑶族聚居地的大学者都自叹不如,称赞她作了一件功在千秋的大好事。
多年来,赵砚球累计发表各类瑶族研究论文多篇。她记忆最深的是年发表的第一篇论文——《从族谱看郴州过山瑶的社会历史及其变迁》。这篇文章在第二届国际瑶族学术研讨会上后,同行笑她不鸣则己,一鸣惊人。而在这些丰硕的背后,是她多年来执著努力的身影。
郴州档案馆的同志记得,有一名瑶族女干部经常是在星期六、星期天泡在档案馆里,中午大家下班的时候,她就让工作人员把她在档案馆里,边吃面包边查资料。迄今为止,她已搜遍了我市所有有关瑶族记载的文献。广东连县的瑶族记得,为了弄清他们服饰上的一个细微差别,这位湖南来的女干部与他们同吃同住一星期。
瑶族过去一般都是居住在深山老林,靠刀耕火种为生,今岁此山,明岁彼山,所以学界称这个民族为“东方的吉普赛人”。我市莽山地区的瑶族,直到年才完全定居,有的小孩子,长到十多岁,都没穿过真正意义上的衣服裤子。对于这个民族承受的,赵砚球深有体会。她也是瑶族人,老家在资兴市碑记乡茶坪村,是改变了她的命运。高中毕业回乡务农两年后,赵砚球就被组织上推荐到湖南师大历史系就读。大学毕业后,她回到家乡资兴市,成了一名光荣的少数民族女干部。年,她又有幸入选少数民族参观团,走遍了西北、西南,并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新旧社会两重天的对比,瑶家人存、求温饱、求发展的历程,瑶家丰富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她自觉立下了为民族工作奉献不止的。直到今天,到一些瑶山采集瑶族信息时,有些老阿婆讲起辛酸的往事,赵砚球都会情不自禁的陪着流泪。年调到市民委后,她本来有很多机会可以到更好的单位甚至省城工作,但她都婉言谢绝,她把自己工作、学习、生活、研究的根扎在了少数民族这块沃土上,从此兀兀穷年,心无旁鹜。
多年来,她已记不清帮了多少瑶族解决燃眉之急,协助地方做成了多少的大好事。仅年,为了帮助北湖区南溪乡一名患心脏病的瑶族姑娘动手术,她先找到市慈善总会解决了一部分治疗费,又与主治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协商,减免了小姑娘万多元的手术费、治疗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