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奥星空讯 贵州黔南州荔波县的瑶山白裤瑶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陀螺是全国会的夺金项目,,如今在瑶族村寨里,陀螺已经不仅仅是体育、更成为瑶族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陀螺:从狩猎手段演变为民族体育项目
陀螺是瑶族人民不论男女老幼都十分喜爱的一项运动,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打陀螺从最初的狩猎手段演变成为一项民族体育项目,完全融入到了瑶族的民族文化当中。如今,打陀螺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种类除了全国会上的竞技陀螺之外,还有花样陀螺、铜鼓陀螺、蘑菇陀螺、云南陀螺、鞭抽陀螺、罗汉陀螺等众多种类。
位于荔波县瑶山乡的拉片村是一个白裤瑶族的村寨,在这里,不仅小孩子玩,青年人玩,甚至壮年、老年人都兴味浓烈地投身到这个活动中去,玩陀螺成了瑶族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特别是春节,从正月初一开始,赛陀螺序幕拉开,比赛异常激烈,直到正月十五赛出当年的瑶山陀螺“明星”为止。
陀螺的比赛方式有多种,陀螺瑶语叫“将”(音),它的玩法与其他民族的玩法有很大不同,其他民族的打陀螺是依靠鞭抽,而白裤瑶的陀螺是靠玩者的腿、腰、胯等合力通过绳索放转。当地每年的正月初二至十五都举行陀螺节,最传统的项目就是打陀螺,比赛一方用绳索旋转陀螺投放在指定点上,另一方则在线外,拿陀螺瞄准正在旋转的对方陀螺,击中就宣告胜出。除了“比准”之外,还有一种规则就是“比旋”,两人一组,分为多组,首先两人同时旋放陀螺,比旋转的时间,最后倒下的为胜;其次,由胜者与胜者对旋,采取淘汰制进行,持续时间最为最终胜利者,有些技艺高超的选手还可以将陀螺放在手上旋转,进行表演。
民族传统体育陀螺发展挑战
这样一项受到瑶族男女老少喜爱、几乎全民参与的民族体育项目,近年来却在传承和发展上了不小的困难
首先是资金的缺乏。贵州省陀螺队的教练王世军告诉记者:传统的陀螺需要青杠木才能制作,原因在于木材的硬度很强,做出来的陀螺耐用,但是由于林地和木材生长周期长的原因,材料目前已经十分难找。
全国会的陀螺比赛为竞技陀螺,王世军给记者算了一笔帐:买一个陀螺的价格目前在120元左右,鞭绳价格20元左右,垫子800元左右,做大的问题在于陀螺是消耗品,砸几次很可能就坏掉了,队员们基本平均每周两个,一个月集训每个人就要消耗8个,仅陀螺一项,花费就要近千元,要准备全国比赛的话,集训期需要6个月甚至1年,费用之大可以超出想象。”
第二个大的挑战是的冲击,造才断档、选材困难。做任何一项事业,首先都要吃饱肚子,但是由于瑶族耕地极少、基本难以解决温饱,家庭收入基本要靠做工,因此很多年轻人都选择了外出打工养家糊口,这直接造成了人才的流失。
主导政策推动:陀螺发展态势好
在这些因素的冲击之下、隐藏着传统民族体育项目有可能的危机。如何让这项浸透着民族文化底蕴的传统体育项目能够得到传承和发展成为摆在贵州省各级民族、文化、体育等部门面前的大问题。为了确保陀螺项目能够传承下去,贵州省和黔南州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
黔南州体育局副局长马英介绍说:“首先就是采取了请进来和走出去的策略。请进来一方面是通过举办全国高水平比赛、将外省高水平队伍请进来,进行比赛交流、提高自己的水平;另一方面是请高水平教练指导。走出去指的是走出去参加比赛,通过多交流进行提高。其次是在全省建设少数民族体育训练,联合教育、民族部门联合打造训练,通过主导的来开展民族体育进校园活动。另外还有配套的激励保障措施:获得好成绩的运动员确保给予励,在就业上也给予保障。此外还积极进行推广普及,将竞技项目成为大众项目,黔南州每年都举办一次传统陀螺和竞技陀螺的比赛。”
马英说,在这些政策的综合推动下,陀螺项目的传承和发展得到了很好的推动,态势良好:在竞技赛场上,荔波县代表贵州队连续在2007年和2011年的全国会上夺得了金牌;在推广普及上,采取了进校园的方式,使得青少年都参与这一项目中,这些都使项目得到健康快速的发展。
民族体育进校园的典范:走进瑶山民族中学
瑶山民族中学是一所初中,2005年11月份,贵州省民局、体育局、教育厅授予了荔波县的瑶山民族中学为“贵州省少数民族体育训练”,打陀螺也成为学校体育课的授课内容之一。
瑶山民族中学校长潘永超表示,为了做好陀螺项目的开展,学校特意聘请了全国会冠军谢友明当体育老师,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培训和上课,每年升入初一的学生都要上陀螺课,期末还要进行考试,这第一步是普及;初二和初三的学生则根据个人兴趣通过兴趣班继续进行,这一步是提高,如果打得好,还有可能会被上一级的学校特招。学校每年都举行比赛,目前已经连续举办了10年。
更难得的是:瑶山民族中学还非常注重陀螺文化的宣传和教育。记者在学校看到,学校门口有一个很大的陀螺雕塑、一个铜鼓的雕塑,这两个雕塑都是瑶族的象征;学校的院墙上是陀螺为主体的墙报;学校还自己开设了瑶族文化和陀螺的展览馆。除此之外,学校还自己组织编写了陀螺教学教材,每年还举行丰富的以陀螺为主体的文化活动:包括作文、、手工、美术等多种形式。
多年的让瑶山民族中学在陀螺项目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荣誉:荔波县代表的贵州队连续两届全国会夺冠,其中都有从该校选拔的选手;在贵州省会和黔南州运动会上,该校运动员更是招金夺银、屡创佳绩。由于在民族文化上做出的探索,瑶山民族中学先后被黔南州教育局、民族教事务局评为“民族民间文化示范校”,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群众性体育先进集体”称号,被贵州省教育厅和省民委命名为第三批民间文化教育项目学校。
瑶山民族中学是荔波县陀螺进校园的一个代表,目前的荔波县已经形成了从小学、初中、高中形成阶梯制的发展和培养模式,为把好的优秀的陀螺运动员进行输送到高一级学校进行深造奠定了基础。
非物质文化遗产陀螺传承人谢友明
谢友明,连续两届全国会冠军得主,陀螺项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就是透着聪明劲儿:穿着瑶族的传统服装,流利的贵州版普通话,皮肤黝黑,眼睛炯炯有神,一谈起陀螺就滔滔不绝;贵州队教练王世军对他的评价是:极具天赋!
谢友明原本是一名普通瑶族农民,从小就跟从父辈打陀螺,技艺超群,连续在两届全国会上夺得冠军,成为陀螺运动当之无愧的领军人。陀螺目前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体现出了陀螺在民族体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谢友明也成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三位传承人之一。
作为特殊人才,谢友明享受到了贵州省的就业保障政策:目前已经从农民成为瑶山民族中学的正式员工由于学历低,只能作为一名后勤人员,但是他的主要工作是作为体育老师、教学生陀螺。除了教学生,他还教老师,当然在村子里也会指导村民。
进入学校工作之后,谢友明的生活有了保障:工资每个月2000元左右,虽然与外出打工相比还有差距,但是这已经比原来好了很多,由于是学校的正式员工,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教习陀螺,这令极其喜欢陀螺的谢友明非常满足:“我非常喜欢打陀螺,在这里我工作稳定,更重要的是可以做我喜欢的事情、去完成作为传承人的责任和!”(刘向前)
[责任编辑:jin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