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瑶族文化
  • 用生命传承瑶族文化
  •   蓝东荣遗像

      蓝东荣生前在瑶山之巅表演瑶族铜鼓舞

      人民网大化11月21日电 每年的农历五月廿九是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布努瑶的传统节日——“祝著节”( 俗称“瑶年”,意为“不忘记”),瑶语意为老慈母。传说农历五月二十九日是瑶族始母密洛陀的生日,后人出于,定该日为祝寿日。在节日前后一周,当地瑶族群众都会身着鲜艳的民族服饰,聚集在高山之巅进行对山歌、铜鼓舞、笑酒、斗鸡、射弩、打陀螺、板鞋等布努瑶民间传统文娱活动来纪念瑶族始母密洛陀。

      今年7月5日,大化县的布努瑶群众都在为过好“祝著节”做着各种准备工作。而在布努瑶的集聚地——七百弄乡,当地民间艺人正在如往年一样精心排练大化县“祝著节”晚会开篇节目——瑶族铜鼓舞。

      “快叫医生来抢救!”“蓝老师出事了!”

      当天上午10点许,在七百弄乡大会议室铜鼓舞排练现场,传出了人们惊恐的声音,这消息也迅速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的布努瑶群众中传开。

      在过几天就是 “祝著节”了,让布努瑶群众如此关注的蓝老师又是谁呢?

      他就是大化布努瑶濒临失传的铜鼓舞的挖掘者和传承人,被当地瑶族群众称为“鼓王”的蓝东荣。蓝东荣出生在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弄平村人,瑶族,中员,大专学历。生前为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文化馆干事,曾任七百弄乡文化站。大化县一位领导介绍说,蓝东荣生前致力于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是近年来大化县瑶族文化少有的民族文化继承人和者,他于2012年7月5日上午在导演布努瑶祝著节文艺表演现场因疲劳过度,突发心脏病,因公殉职,年仅34岁。

      蓝东荣走了,就这样匆匆走完了他短暂而绚丽的生命旅程,他在这个短暂的旅程中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

      1999年,毕业于广西宜州师范学校图音班的蓝东荣,分到大化七百弄实验学校当音乐老师。有一次,他带学生到县里参加一场本地民族歌舞比赛,立即被原生态的铜鼓舞给吸引住了。除了他更多的是陷入了沉思。因为他发现,这些表演的人都是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尤其是看到一个年迈的鼓手,一把年纪了仍然在舞台上蹦蹦跳跳,他内心说不清是激动还是心酸。那么好的舞蹈,居然没有一个年轻人参与,这让蓝东荣很不安,他担心布努瑶的铜鼓舞会有失传的。作为瑶族的后代,蓝东荣深知自己有继承本民族文化艺术的责任和义务,更重要的是,他发现自己已经深深地喜欢上了铜鼓舞。他暗暗发誓,一定要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铜鼓舞,让布努瑶文化的火焰继续燃烧下去。从此,蓝东荣与铜鼓舞结下不解之缘。他开始寻访乡里的一些民间艺人,学艺。

      妻子蓝艳菊有个当老师的伯父蓝正录,皮鼓、铜鼓打得特别好,回到乡里,蓝东荣就经常去听,他伯父就对他说:“如果喜欢,你就来学,不然,等我哪天过世了,就后继无人了!”

      布努瑶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一些精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随着一代人的老去而慢慢消失。作为瑶族后代,蓝东荣感到了肩上的重任。他开始利用休息时间走村串户收集民族文化,甚至远到巴马、都安等有瑶族居住的村子去找。

      对此,妻子蓝艳菊含着眼泪回忆说,当时,只要伯父说哪个地方有人唱得好,他提个录音机二话不说就去拜访。别人不愿唱,他就拿出几十元钱,请对方唱。不懂歌词什么意思,就请别人一句句地解释。一些不辞的老人,他就买了猪肉和米酒去,跟他们边喝边聊边记录。当地人喜欢自制录音带卖,他就满街地找。当时蓝艳菊生孩子正值用钱之时,为此跟他吵了好几次架:“小孩连尿布都买不起了,还去花钱录山歌?”蓝东荣地说:“这是我应该做的工作,再困难也要做。”

      蓝艳菊劝他:“你别做了,太辛苦了。”他往往说:“这些我们民族的文化,再不抓紧时间收集,就有可能失传呀!”由于七百弄自然恶劣,交通不便,要想探访那些民间艺人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时会唱歌的老人到地里干活去了,他就跟到地里去聊天。有时去的地方太远,夜深了才见他举个火把赶回来。为了传承濒临失传的民族文化,这些年来,蓝东荣不论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始终没有自己的决心。七百弄的每一座石山都了他的坚强,七百弄的每一个弄场都了这个他的,七百弄的每一条石板都了他的诚意。

      “去年装修房子正需要钱,他听说有人想卖掉两面祖传铜鼓,马上跟妹夫借了一万元把铜鼓买了回来。”蓝艳菊忍不住眼泪又下来了:“不单乐器、音乐,与瑶族文化和风俗有关的东西他都收:服饰、烟斗、烟盒,还有稻草编的凳子等。”

      2006年,蓝东荣从学校调到了乡里的文化站工作。来到文化站后,他便开始筹建一支铜鼓表演队。由于平时人缘较好,很多民间艺人都纷纷加入他的队伍,一些老艺人也都主动请缨做他的顾问和技术指导。蓝东荣还不忘培养一些年轻人,让一些年轻人加入表演队,教他们表演,传授他们技艺,在增添表演队活力的同时,也培养一批后备人才。此外,蓝东荣还查阅了大量的布努瑶的历史资料,并经常到瑶族村寨进行采风。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蓝东荣不但将一些几近失传的瑶族铜鼓舞重新搬上了舞台,而且还对铜鼓舞做了一些创新,使得铜鼓舞相比以前更有观赏性,更有艺术价值。

      由于多年来蓝东荣一直潜心于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传承工作,他也是每年一度的布努瑶传统“祝著节”活动必不可少的主角之一。今年除了准备自己的6个节目外,他还是晚会的导演之一。妻子蓝艳菊说:“从前3个月开始,他每天一直忙到晚上十一二点,节目的策划、场景的布置、道具的摆设等,都要一一操心过问。这么多年了,年年都是这么过。”

      7月4日一大早,蓝东荣与妻儿告别,前往七百弄乡节目排练现场。姐姐蓝艳华也是表演队的鼓手之一,她含着眼泪向记者讲述了蓝东荣的最后时刻。

      蓝艳华说,7月4日他们一直排练到晚上12时。5日,蓝东荣上午6时就起床了,专门跑到山上砍了一根竹子下来做道具。8时开始排练,10时许,看见他打鼓时显得有些体力不支,曾提醒他休息一下。蓝东荣是敲大鼓的,同时也是整个舞台的总指挥,节目什么时候结束,其他的人都要看他的手势。结束的动作有3个,他刚做完第一个动作,双手拿着鼓槌撑在铜鼓上就不动了。

      “我当时很纳闷,是不是不舒服?便前,想扶住他的背,谁知他便软软地往后倒了下去。我立即用双臂扶住他,看到他脸色苍白,眼里满是无助,用手指了指胸口,便不醒人事。大家叫来医生急救,但他的气息慢慢弱了。送到医院经过半个小时的抢救,已无力回天。”蓝艳华泪眼矇眬地说。

      大化瑶族自治县县委宣传部负责人表示,蓝东荣是因劳累过度逝世,做到了鞠躬尽瘁。

      素材搜集回来了,将它们整理出来并让其流传下去则是一件非常难的事。7月13日,蓝东荣的妹夫整理遗物,记者看到了蓝东荣一摞摞的手稿,其中有不少歌词全是瑶话的译音。

      从小爱唱瑶族山歌蓝艳菊回忆:“整理时,要将乐谱记录下来,才能方便教人。我们靠电子琴记谱,我唱一句,他弹一声,一遍遍反复弹,将一首歌曲完整地记录下来,要费很多时间。”

      当地的《瑶族铜鼓舞》解放初期曾到参加过演出。蓝东荣知道此事后,多方打听,不辞劳苦找到了几位尚的老人,看他们的鼓如何打。先是琢磨,之后自己,练了一个月后,双手都起了血泡。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这个节目融入蓝东荣自己的心血和理解之后,已成为大化每年“祝著节”必备的开场节目。他击鼓的精彩瞬间也被拍摄下来,作为舞台演出的背景图用了好几届。

      蓝东荣多,见多识广,将不同的敲法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打法,蓝艳菊的姐姐蓝艳华曾跟他学过:“击鼓很讲技巧,过程由慢至快,我只学会了慢的,节奏快的打不了。”凡看过他打鼓的人都深有感触:“激动,很有感染力。”

      蓝东荣在整理文化遗产时尊重民族的原创性,在这一点上,蓝艳华曾跟他吵过不少次:“他什么都要原汁原味,有些东西很难学,我就想能不能略作改动,创新一下,他却越古老的越好,不能更改。最后的效果出来后,发现他是对的。”

      愈是民族的文化才愈是世界的文化,所有的文化它都会有一个独具的载体——这就是它赖以衍生的大石山区以及滋生在这块土地上的民情风俗、人事物态,离开了这个载体,就如无根的树,只会日趋一日的枯萎飘零。这是蓝东荣身前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而作为乡文化站的蓝东荣十分重视民间铜鼓的工作,他认真普查本乡现有铜鼓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不让铜鼓损坏,不让铜鼓外流。由于宣传到位,工作认真负责,七百弄乡民间现存的20余面铜鼓都得到了妥善的管理。

      蓝东荣的鼓声和歌声,让外地来的游客切身感受到了瑶族文化的魅力。多年来,蓝东荣不遗余力地传授新人。他对学生既严格又不失耐心。蓝艳菊回忆说,2007年他曾教8个女孩用本地瑶话唱祝酒歌,一些女孩认为瑶话难唱,不愿唱。蓝东荣忍不住发火了“自己民族的语言都不要了?”生气之后再循循善诱,看到女孩知错了,又耐心地一句句去教、去纠正。当女孩清脆、纯正的瑶语歌声响起时,蓝东荣的脸上出现了笑容。

      在他的悉心传授下,每年都有10多个学生学会瑶族的歌舞,至今已培育出近100人,这些人分布在全县各地。只要有节目表演,他们便会从各地集中起来上台表演,还经常到南宁等外地进行演出,瑶族文化。

      “由于蓝东荣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出色成就,2011年底,组织上将他调到了县文化馆专做瑶族文化的传承工作,蓝东荣如鱼得水,谁知正当他踌躇满志的时候,天妒英才呀!”县文化馆的含泪说。

      蓝东荣走了,留下太多的遗憾:他在南丹看见白裤瑶铜鼓敲得很壮观,当时就说一定要去认真看看;他知道东兰铜鼓表演曾到国外演出过,并且敲法与他的有些不同,他说抽空要去观摩学习;之前搜集回来的一些民歌还没有整理完,留下一摞手稿……

      蓝东荣用他终生的经历、不朽的追叙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有意无意的在寻找着一个民族文化的支点。在他生命的出发地与归宿地完成了民族文化的自身生命之旅。

      斯人已逝,风范。蓝东荣用一个员奉献的炽热红心在大化人中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他娴熟的动作,把美留给了观众;他轻快的舞步,曾延续着布努瑶的民族文化;他响彻云霄的鼓声永远留在人们的心里……(黄格 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