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日子以来,漫步台州市区街头,人们发现雾霭重重的日子比前些年少了。据监测统计,1至9月份台州市区空气质量全省排名第三,10月份位居全国第六。椒江,这个曾遭化工恶臭的台州主城区,如今天空蔚蓝,空气洁净。
这得益于市、区两级全面启动的医化转型升级工作。高污染项目退出,低小散企业迁出或整合,产业园区空间调整布局,医化整治成效日益。
医药转型虽取得阶段性,但椒江医药产业的真正出在哪里?
医药产业是椒江的支柱产业之一,椒江产业整体发展以及转型升级径规划等引起了科协专家的关注。中国科协此次实施“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行动计划”(简称“海智计划”),旨在通过中国科协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发挥海外人才智力优势,为海外科技人员回国创业、为国服务搭建平台。调研组一行来椒主要了解椒江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了解台州生物医药产业面临的问题,探索有效合作方式。
“按照全市医药发展大会确定的目标、任务、思,思想障碍,尽快明确医药园区规划,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加快项目引进、推进速度,抓住重点,培育龙头,不遗余力、坚定不移地推进绿色药都建设。”不久前,市委吴蔚荣对医药产业发展作出的重要批示为椒江医药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
11月26日、27日,椒江区连续召开医药产业转型发展座谈会、区委常委会,专题研究产业发展带来的阶段性矛盾、转型发展中的瓶颈制约、企业发展的内生机制等问题,研究医药产业如何在转型压力和当前经济中率先突围。
“要把蓝天白云这一美好留住。”“要谋求产业发展与生态环保双赢。”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的大潮在椒江大地澎湃激荡。
椒江医药产业正在迈入新的发展时期。
探索转型发展新径,助推“绿色药都”建设
今年8月,椒江二桥开通以来,往来于椒江二桥的人们,大多有“一夜之间”的惊叹:由北往南,从前所进入这座城市的入海口,只见远处江滨高楼鳞次栉比,近处外沙厂房林立,空气清新,偶有白鹭从江面掠过。曾经空气、粉尘满天、恶臭频频的外沙,已成为沿海大动脉中一道亮丽的景观。
外沙的美丽蝶变与医化整治息息相关。经市、区两级联合整治,2013年底,椒江医化产业共退出高污染的合成、发酵中间体项目142个,26家工艺落后、产能低下、产品核心竞争力不强的医化企业退出合成生产,主城区基本告别恶臭。
如今,外沙岩头医化园区入选首批省级园区循环化示范试点园区。
整治只是开始,关键是如何谋求转型出。
“贯彻吴的重要批示和全市医药产业发展大会,越是面对挑战,越要统一思想,树立绿色发展,坚定不移地做大做强做优医药产业。”区委陈祥荣说,必须消除畏难情绪,思想障碍,破立结合,在巩固医化整治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更新,引领转型。在产业结构上,主攻现代医药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化学药制剂,做精做优化学原料药,积极培育生物技术药物,着力增强研发服务,加快壮大总部经济。
规划先行,径绘就。在空间布局上,着力打造海正高科技产业园区;提升外沙药企总部和制剂功能区、岩头医化制造功能区;力争通过3至5年努力,建成省域重要的现代医药综合服务中心;加快医化园区生态建设,构筑绿色生态网。
组织严密,保障有力。在力量配备上,椒江区明确一位区委常委和一位副区长牵头负责该项工作,同时明确集聚区椒江分区管委会等单位负责具体政策处理,经信等相关部门负责产业规划指导。
观念更新的深度,决定行动的速度。
外沙岩头区块经整治后,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迁出,一些治理能力有限的医化企业转产。椒江迅速出台“企业土地收储补偿实施办法”,加快推进该区块土地收储及置换工作,盘活土地资源,为发展高端产业,完成区域内的产业置换、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实现“腾笼换鸟”打下基础。
如今,外沙、岩头区块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经市批复同意,《椒江区外沙(岩头、江北)区块产业发展规划》完成编制和发布,医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准入条件进一步明确。
根据规划,到2017年,外沙岩头区块医药产业规模和产业素质将实现跨越发展。预计再过5年,这里将新增投资80亿元、新增产值200亿元、税收每年增长20%以上,成为一个低污染、高产出的现代医药园区。
培育龙头医药企业内生发展动力,“雁阵经济”引领产业发展
在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椒江区“扶优扶强”战略,一方面严格园区准入门槛,另一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龙头医药企业向国际化大企业快步迈进。
在海正药业外沙厂区,年产20亿片固体制剂、4300万支注射剂项目即将完成生产线设备安装,将于明年投入生产,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5亿元,创利税10亿元。
“下阶段将与辉瑞公司成立合资公司,以抗肿瘤单抗药物为载体,引进全球先进的生产技术平台,实现中国生产、全球销售的合作模式。”该公司董事长白骅说,企业将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未来10年将聚焦渐进式的创新和差异化发展。
在业内人士看来,海正等龙头企业的发展,将引领带动更多医药企业向标准化、精细化转型升级。
九洲药业在外沙厂区新增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的研发中心,拟投资2亿元对岩头厂区进行全面整治提升;新东港药业投资1500万元建成符合GMP认证要求的氟哌酸精烘包生产线,明年首期投资3亿元新建10亿片固体制剂和100吨心血管原料药等生产线
转型中,医药企业无一例外地按照“六化”,即“密闭化、管道化、自动化、信息化、连续化、可视化”标准进行厂区、车间、装备、工艺等的提升,通过装备、技术提升,实现从传统粗放生产到新型现代化生产的转变。
这些型企业,已呈“雁阵”之势,成为全区医药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
加快创新驱动,“捏指成拳”凸显集聚效应
对于如何把医药企业集中到高速跑道,使企业逐渐从追求产能规模的外延扩张式发展转向追求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集约式发展,椒江的做法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引导企业加强研发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等科研资源作用;
鼓励企业依托企业研究院,进行项目孵化,不断提高医药创新水平;
大力发展合同研究,探索研发外包服务,创新研发模式,提升专业化和国际化水平。
在椒江,全区6家省级企业研究院中,有3家出自医化企业。海正药业还拥有椒江唯一一家省级重点实验室。椒江全部11位国家级和省级“千人计划”人才更是全部云集医化行业。
担任九洲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入选省“千人计划”的车负责公司的产品研发。目前,九洲正致力于搭建特色原料药开发平台、先进技术开发平台、医用材料和高药物开发平台等研发平台。
创新推动转型升级,更多医药企业通过创新驱动、兼并重组发展快速道。
成立于1966年的椒江老牌医化企业海翔药业,与东港重组后,双方深度融合,年产8亿片粒制剂项目已开始试生产。
今年10月,九洲药业成为椒江第六家上市公司,也是第三家医化行业上市公司。该企业以上市为契机,加快新厂区建设,正加快转型发展。
转型问道,共谋跨越。椒江新一轮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的径图已经绘就,奋进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