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医药行业
  • 千里陇原药飘香——中药材产业发展综述(2014-12-27 12:47:17-医药行业
  •   千里陇原药飘香—中药材产业发展综述

      本报记者张晟通讯员曹占风

      甘肃特殊的地理和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蕴藏着丰富的中药资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药材产业,的生态造就了优良的药材品质和独特疗效,全省中药材面积多年位居全国第一,产量在全国占比重较大,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四大优势道地产区,建成了一批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建成六个区域性专业市场,中药材产业对推进贫困地区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全省中药材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由2003年的209.35万亩,增加到2013年的350.4万亩,年均增长率为6.73%;全省中药材年总产量由2003年的32.51万吨,增加到2013年的86.66万吨,产量增长166.56%,实现了翻番,平均每年增加5.4万吨,年增长率为16.65%。

      种植发展势头强劲

      目前,甘肃中药材生产的优势区域基本形成,呈现规模化发展的势头。2013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350.4万亩,产量达86.66万吨。主产区集中于定西和陇南两市,占全省面积的64.3%。全省有18个县(区)成中药材年种植面积在5万亩以上的大县。其中陇西、岷县、渭源3个县每年药材种植面积超过30万亩,武都、宕昌、漳县3个县(区)每年药材种植面积达20万亩以上。全省有3处中药材种植获得国家GAP认定;7个通过农业部无公害认证;17个道地中药材品种获得国家原产地标志认证。

      道地品种比较优势明显

      甘肃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长期居于全国第一,尤其是道地品种规模化种植优势明显。2013年全省当归、党参、黄芪、甘草、大黄、柴胡、板蓝根、枸杞、黄芩、冬花等“十大陇药”种植面积约267万亩,占全省中药材种植总面积的75.9%。其中,2013年种植当归46.68万亩,产量9.86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85%;种植党参63.26万亩,产量10.25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60%;种植黄(红)芪48.8万亩,产量11.73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50%;种植柴胡29.67万亩,产量4.39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40%;种植板蓝根17.59万亩,产量4.10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60%;种植枸杞35.43万亩,产量6.12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20%。

      南药北储市场地位形成

      甘肃现有6家中药材专业市场,包括陇西县文峰中药材市场、陇西县首阳中药材市场、岷县当归城、渭源县渭水源药材市场和宕昌县哈达铺中药材市场及安宁“黄河”药材市场,年交易量130万吨,交易额200多亿元,是我国“南药北储、东药西储”的天然仓库。在陇西、岷县、渭源市场,有“惠森药业”、“中天药业”、“甘肃当归城”等千吨以上的现代仓储物流企业25家,静态仓储能力53万吨,仓储品种320多个,周转仓储能力120万吨以上。吸引了千金药业、广药集团、中国药材公司等众多国内知名企业建立了仓储中转。陇西已经发展成为仅次于安徽亳州的全国第二大中药材专业批发交易市场。药材交易量占全国交易总量的20%以上,其中一些道地药材如柴胡、大黄、板蓝根、甘草、当归等品种交易量占全国的50%以上,并已建成“西部药都·网上陇西”、“惠森药业”、“中国当归网”、“甘肃道地中药材信息网”、“药世在线”、“中国药都”等中医药专业网站13个、专业协会组织14个、中药材货运中介组织44个,发展运输专线30多条,运销网络遍及全国各地,年输转能力32万吨,占全省中药材总产量的70%以上。甘肃产当归、党参、黄芪、红芪、纹党、甘草等道地药材,主要销往东南沿海的广州、上海、深圳、、澳门等地,并通过当地医药流通企业,转销往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日本、韩国及欧美等国际市场。

      产后加工发展势头强劲

      甘肃道地药材初加工发展迅速,中药材年初加工量约20万吨,加工产值约25亿元。全省有103家中药材初加工企业获得国家GMP认证。有88家中药饮片加工企业,其中超过一半分布在定西市。在陇西、岷县、渭源等主产区,还涌现出了如首阳镇首阳村、岷阳镇南川村、梅川镇店子村、会川镇西关村等一批中药材加工专业村。2011年,甘肃岷海制药有限责任公司荣获全国中药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00强。甘肃医药行业资产规模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17家,其中奇正藏药、佛慈、独一味已成为中国A股上市企业,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0家,单品种超过亿元的产品9个。

      我省中药材产业取得如此规模效益,主要得益于以下几项重点措施:

      一是政策给力,协调推进。近年来,我省相继印发了《关于启动六大行动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出台了《加快发展中药材产业扶持办法》、《关于加快陇药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意见》,每年安排大量资金,扶持种子种苗繁育建设、原药加工企业GMP达标和扶持区域中心市场扩建、检测中心建设和技术培训等,对资源、品种选育、新技术研发等实行竞争性筛选,择优资助;以贷款贴息形式为主支持陇药产业发展;明确提出把定西、陇南作为建设全省大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大力扶持培育和发展中药精制饮片和大中药材提取物。2011年2月,我省成立了“省陇药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负责国家级药源建设重要事项协调事宜。

      扶持政策实施几年来,累计繁育道地中药材原种1448.6亩,产原种53.68万公斤;繁育良种13.65万亩,产良种742.7万公斤;繁育种苗25.2万亩,产优质种苗6015万公斤。良种普及率达到65%以上。建立466个百亩道地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示范点,和56个千亩示范园,累计完成示范面积17.40万亩。40多家制药、饮片加工企业建立120多处23万多亩道地药材标准化生产示范,示范20多项提质增产技术,开展了80多项新技术田间试验研究。建设了1个省级中药材质量检测站、5个药材质量检测中心(站),购置质量检测设备288台(套)和数据采集处理设备56台,完成实验室建设面积2800平方米,购置安装实验台380平方米、橱柜46套(组),购置药剂260多种。支持了26项科研攻关,选育出8个药材新品系,发表论文69篇,出版专著和培训教材7部,完成SOP及技术标准14个,申请国家发明专利9项,获得3项。已有10多项科研课题通过省级鉴定,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举办培训班921场(次),培训农民20.26万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25.4万份(册)。启动了陇西中医药产业园和物流园建设,入园企业18家,总投资达25亿多元;形成静态仓贮能力50万多吨。支持50多家中药材饮片加工企业完成GMP认证、27家贮藏流通企业完成GSP认证。实现年交易额50多亿元。使全省有GSP认证的贮藏企业达到440多家,全省中药材饮片加工认证企业达到100家以上,加工能力由2008年的8万吨提高到20万吨,增长150%。农民种植药材收益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明显提高。

      二是扩大交流,宣传推介。2008年以来,省与科技部、农业部、工信部等部委在陇西连续举办了五届中国·定西中医药产业发展博览会。同期,陇南市委、市也在武都、宕昌等县区,连续举办了陇南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大会。通过举办产业大会,扩大对外宣传交流,吸引各方同行,积聚资金技术,共谋产业发展。定西市还在、、贵阳、厦门、亳州、、南宁等地多次举办了定西中医药产业项目推介洽谈会、新闻发布会,组团参加了在广州、成都和广西等地举办的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及东盟博览会,通过论坛、产品展示、发布项目信息、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中医药产品展示厅等系列活动进行宣传推介,提升了甘肃中药材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是联盟应市,协作攻关。2012年2月,由甘肃67家医药企业加盟,成立了陇药产业协会,在加速甘肃药企产业建设、延伸产业链、提供信息技术培训服务、创立陇药品牌、加强市场推介和开展对外交流合作方面发挥牵头作用。同时,加强科研攻关协作,建成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省级陇药工程技术中心也已批复成立。

      四是加强指导,示范培训。2009年3月,省农牧厅成立了“中药材产业发展专家指导组”,指导全省中药材生产建设和组织技术培训。在主产区建立科技示范点,展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材料,通过与龙头企业建设的标准化生产相结合,开展新推广应用和新技术指导培训。每年选派技术赴外地考察学习,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来授课、指把脉、合作交流。组织定期检查、巡回督查和现场观摩,使标准化生产加工技术进入千家万户。(来源:甘肃农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