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医药行业
  • 导游考试行业知识:四大怀药的历史文化渊源2015年1月3日星期六
  •   焦作地区种植怀山药、怀地黄、怀菊花、怀牛膝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因焦作古属怀庆府管辖,所以史称“四大怀药”。

      焦作地区的百姓素有种植、加工和食用四大怀药的传统,并且通过不断的生产实践,把这种文化传统延续了数千年之久。 据专家考证,四大怀药是由焦作北部太行山中的野生种驯化而来,在沁阳神农山的老君洼一带,至今保留着山药沟、地黄坡、牛膝川、菊花岭等自然地名。有史料表明,自公元前734年封建诸侯卫桓公以怀山药为贡品进献周王室起,直至清朝末年,四大怀药一直作为贡品进献历代王朝。

      焦作地处黄沁河冲积平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种植加工历史,使四大怀药形成了独有的外观和质地。千百年来四大怀药以其独特的药效和滋补作用蜚声,历代中药典籍都给予了高度评价。《本草纲目》记载:“今人惟以怀庆地黄为上。”《神农本草经》也载有:“山药以河南怀庆者良。”宋《图经本草》载:“牛膝生河内山谷今江淮、闽粤、关中亦有之,然不及怀州者真。”宋代医学家苏颂曰:“菊花处处有之,以覃地为佳。”在《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剂中,怀地黄一药共见14处。

      史载,沁阳城关郝圪垱村(今水北关村)“大道寺”后院所产地黄横断面有“菊花心”者为地道药材。明清时全国各地的怀药商行均悬挂“大道寺地黄”招牌,以示正。而怀山药则以沁阳市山王庄镇大郎寨庙后所产质量为上乘,凡销往各地的山药必标明“怀郎”字样,历代朝廷征收怀药贡品时,均点名要大郎寨产的“郎山药”。

      1914年,在美国举办的“万国商品博览会”上,四大怀药作为国药展出,备受医药学家的赞誉和称道。1962年,国家从《本草纲目》中记载的1892中中药材中优选出44种作为“国宝之药”,四大怀药具列其中。在国家公布的地道药材名录中,四大怀药名列河南地道药材之首。2006年12月,在由中国食品烹饪协会主办的2008奥运推荐食谱菜品展上,焦作的四大怀药入选2008奥运会食谱。

      四大怀药的传统种植与

      自周朝以来,随着历代药农的生产实践,四大怀药的品质不断提高,工艺日益完善,种植面积和产量越来越大,到清朝末年,仅怀山药的种植面积就达900公顷,总产量超过100万公斤。当年怀川百姓种植怀药的盛况,被清乾隆年间怀庆府河内县令范照黎用诗词的形式记录下来:“乡民种药是生涯,药圃都将道地夸。薯蓣篱高牛膝茂,隔岸地黄映菊花。”

      四大怀药的种植,在育种、选地、整土、整地、育苗、施肥、防治病虫害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2004年由中原农民出版社出版的36万字的《四大怀药》一书对这一传统种植技术作有详尽记载。

      采访药农:(以怀地黄为例,分早地黄、晚地黄两种。早地黄于清明到谷雨之间栽种,晚地黄于芒种前后栽种。宜栽种于排水条件良好的两合土地。忌重茬,最少隔八年方能重种。栽种方法有埂栽和畦种两种。田间管理,一是中耕除草,二是合理浇水,盛暑期应严格遵循“三浇浇”的原则,即阴天不浇晴天浇,上午不浇下午浇,雨前不浇雨后浇。)

      采访药农:(地黄收刨后,要随时上焙加工进行。鲜货用武火焙之,温度80℃为宜。待地黄水份蒸发变软时,即可减弱火势用小火焙之,温度以50℃为宜,焙至七成干后,堆放三至四天待其出汗,再用小火焙之,达到95%干即为成货,谓之生地。而熟地的加工,需先把生地用水洗净,捞出闷润数小时,拌少量黄酒,装罐或装笼以武火加热,蒸数小时后取出,再拌入熟地膏、黄酒、砂仁粉,继续用火蒸之,如此“九蒸九晒”直至内外呈黑色发亮、味微酸甜即为成货。)

      怀山药、怀地黄、怀牛膝和怀菊花的种植与,都有着严格的工艺要求,需要通过熏蒸、上焙等手段进行脱水。其中怀山药的加工要经过反复浸泡、熏蒸、晾晒、闷放,然后用搓板加工成光山药,又称干山药。

      由于怀山药产量巨大,每逢收获季节,焦作乡村便会出现千村万户搓山药、田间地头晒山药的繁忙景象,堪称药乡一景。

      加工好的四大怀药经过了脱水,方便了储存和装箱外销。历史上,焦作农村流传着“一分园十分田”的农谚,以此形容怀药种植与加工效益相当可观。目前焦作所辖的武陟、温县、孟县、修武、沁阳、均生产四大怀药,直接为数十万药农带来了经济效益。1992年,河南中医学院院长尚炽昌教授曾撰文曰:“地有高卑肥瘠,天有寒暑温凉,亦因禀赋之不同,药之效用亦有别矣。四大怀药产之于太行山麓、豫北怀川,钟山川之灵气,禀日月之精华,又得精工,自古为药中之上品,驰名中外由来已久,实中原之奇葩。”

      四大怀药的传承与文化习俗

      焦作历史上,四大怀药的文化传承,始终与一个名镇全国的商帮组织密不可分,这个商帮就是由怀庆药商组成的怀帮。在焦作所辖的武陟、温县、沁阳、等六县市,种植和加工怀药的药农和药商世代相传,都有十分清晰的传承人谱系。

      (武陟传承人谱系)

      (温县传承人谱系)

      (沁阳传承人谱系)

      (传承人谱系)

      明朝末年,刘村李氏始祖李倜带领四个儿子自移民迁至今刘村,最初靠种植贩卖怀药鲜货为生,后来开店经营,创建了一个拥有多家分店的怀商老字号协盛全,产品远销天津、济南等地。到了第三代李国顺当家时,他看到经营怀药鲜货同加工后的正品价格相差悬殊,于是派店员外出学习怀药加工技术,自办加工作坊。由于严格遵古法,工艺精细,协盛全的怀药迅速享誉,分店遍及开封、武汉、衡阳、广州、上海等地。

      刘村李氏后人李裕光:(在太平阻断南药北进线时,老字号同仁堂一度因原料紧缺而生产停顿,陷入经营困境。协盛全闻讯急调各分店库存药材低价赊销甚至无偿相赠,帮助同仁堂渡过。同仁堂复兴后,与协盛全成为至交,所需“四大怀药”均由协盛全提供,这种关系一直保持到解放后公私合营时。)

      据史料记载,早在明末,怀庆府的怀药生产销售已形成规模,府属八县的药商纷至府城(即沁阳)开设药材行栈。到了清朝中期,城中药材行栈已发展到100多家,杜盛兴、协盛全、保和堂等在全国开有分店的巨商有数十家,一年两次的沁阳药王庙药材大会吸引四海客商前来交易,系当时国内五大药材大会(武汉、安国、樟树、禹州、怀庆)之一,“怀庆药都”成为我国四大药都之一。清康熙年间,怀庆药商形成庞大的“怀帮”队伍,纵横全国,富可敌国,成为国内“十三药帮”的,相继在武汉、天津、安国等地修建怀庆会馆和药王庙,并开设药行,怀药产品通过广州、、上海、天津等口岸销往东南亚及欧美。而经营怀药的“怀帮”则充分整合历代医药学家的论述和药典记载,打造了“四大怀药”的品牌,并借助药王孙思邈在怀川行医的历史传说,通过大量修建药王庙,敬奉药王孙思邈,建立体系完善的怀药文化,提出“医不见药王不妙,药药王不灵”的信条,为怀药罩上了一层神秘的。在当地甚至我国和东南亚等受怀药文化影响的地区,姑娘出嫁时,在压箱宝物中总少不了一段系着红绳的干山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