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人:陕西省卫生厅新闻发言人、副厅长 范兵
发布内容: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好!现将我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情况向大家作以简要介绍。
医改实施三年多来,全省卫生系统按照省委、省的统一安排部署和“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要求,突出抓了以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开展县级公立医院综合为重点的各项医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新农合制度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我们注重新农合保障与医疗服务管理,一手抓提标扩面,一手抓制度内涵建设。2011年与2009年初相比,新农合参合率由92%提高到97.1%,实现了农业人口应保尽保。筹资标准由100元提高到230元,2012年又增加到300元(其中各级补助250元);住院补助封顶线提升至5万元,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提高到70%。今年,报销封顶线又提高到15万元。基层门诊统筹在全国率先实现全省覆盖,农民门诊看病由新合疗经办部门按总额预付方式直接报销。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白血病等大病救治由试点扩大到全省,住院补助比例提高到90%。积极推行即时结报、报销直通车、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临床径等支付方式。社区和乡镇卫生院一般诊疗费(合并挂号费、诊查费、注射费以及药事服务成本)每门诊人次最高限价10元(其中医保支付9元),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每门诊人次最高限额5元(其中医保支付4.5元),有效降低了基层群众看病就医的支出比例。我省宝鸡市开展了城乡居民医保一体化试点,出台了大病统筹救助办法,对住院费用单次超过13万元 (封顶线为30万元)的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参保人员进行大病救助;榆林市率先在全国实行新农合市级统筹试点;榆林谷县探索建立“主导,社会参与,市场机制运作”的大病救助模式,最高救助金额为30万元;旬邑、凤县等也在建立大病医疗救助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建立,“以药补医”在制度上得到
一是积极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2010年10月,在全省107个县区的所有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零差率销售,比国家要求提前一年实现了全覆盖。今年又在全省县级公立医院启动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并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目前已有60个县(区)的143所县级医疗机构全面实施了药品零差率销售政策。二是实施药品“三统一”管理。通过统一招标、统一价格、统一配送,我省基本药物中标药品价格,与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和基层平均采购价格相比,分别平均下降51.69%和10.4%;三是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按照乡镇户籍人口总数1.2‰比例重新核定了乡镇卫生院编制,全面实行全额预算管理,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推行绩效工资管理。村医实行基本药物制度零差率销售财政补助标准由每村6000元提高到年人均1万元,同时按照不少于40%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以购买服务的形式对村医进行补助。四是推行县级公立医院药品“三统一”管理。今年8月1日,全省县级公立医院药品“三统一”工作全面启动实施,县级综合医院、中医院、妇保院10月1日起均不得采购、使用“三统一”目录外药品。
通过“以药补医”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呈现出“三增三减一改善”的趋势。机构总收入平均增加2.52%,门急诊人次平均增加18.38%,住院人次平均增加6.88%;机构药品收入平均减少 4.48%,门急诊和住院次均药品费用分别减少31.09%和19.17%;合理用药状况得到有效改善,单张处方平均费用下降6.47元,抗菌药物、激素、静脉注射药品使用频次呈下降趋势。
三、积极推进县级公立医院,实现了体制机制上的重大突破
我们以县级为切入点,以回归公益性为核心,以体制机制为重点,以“以药补医”机制为抓手,以“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预防在基层、90%病人在县域内得到治疗”为目标,积极推进县级公立医院,取得明显成效。2010年,遴选子长、神木、阎良、镇安、府谷等5个县区先行试点。涌现出了以构建“平价医院”为特点的子长模式、以“供需双方并补”为特点的府谷模式、以“全民免费医疗”为特点的神木模式、以“区镇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为特点的阎良模式、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为特点的镇安模式。洛川、太白两县自觉开展探索,形成了以城市医院托管县医院为特点的洛川经验和以团队式帮扶为特点的太白经验。
2010年8月和12月,省和卫生部先后在子长召开现场会,向全省和全国推广子长经验。同年12月,省印发了《陕西省县级公立医院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和《陕西省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指导意见》,决定以市为单位扩大试点范围。2011年,试点县区由37个增加到56个,宝鸡、汉中、咸阳、延安4个市实现了全覆盖。今年 2月16日,省召开全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启动大会,出台了《关于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的指导意见》和财政补偿、人事分配制度、医疗服务价格等4个配套文件,在全省107个县272所公立医院,全面启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工作。总体进展平稳顺利。
(一)责任进一步强化。目前,全省已有69个县、246家县级公立医院成立了组织领导机构、制定下发了实施意见和相关配套文件,召开了启动大会,9个市的19个县制定下发了公立医院设置与发展规划。财障力度进一步加大。各地普遍建立和完善了县级公立医院财政投入和补偿机制,对县级医院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重点专科发展、符合国家的离退休人员费用、政策性亏损、承担紧急救治、救灾、支援基层等公共服务经费,给予全额保障;县医院的在职职工基本工资负担70%,中医院、妇保院实行全额预算管理。同时,将医院的历史债务统一打包剥离,进行债务,由县级逐年,省、市给予适当资金支持。
(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稳步推进。一是着力推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立了医院理事会等形式的结构,探索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理事会由办医主体代表、医院职工代表、服务对象代表、专家学者等组成,履行审定医院发展规划、财务预决算,重大业务、章程拟定和修订,院长选聘与考核,监督医院运行等办医职责。全省已有30多个县成立了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或理事会。宝鸡市在大卫生框架下成立了医院管理局。建立院长聘用制度,实行院长任期制和目标责任制管理。进一步健全完善医院内部决策、运行管理、成本控制、资产管理、医疗风险预警等制度。全省107个县区全部建立了医疗质量安全控制评价体系。二是人事分配制度。全省221家县级公立医院制定并实施了人事分配制度方案,68个县对县级公立医院人员编制进行了重新核定,共增加编制7692个;60个县实行了院长公开选聘制度,选聘院长177人。77个县建立了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87个县实行了全员聘用、岗位管理。258家医疗机构实行了绩效工资管理,全省县级公立医院职工工资较前增长18.13%。医院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三)“以药补医”机制从制度上得到。逐步取消县级公立医院药品加成政策,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对医院因取消药品加成所减少的收入,由省、市、县按比例给予足额补助。目前,67个县已取消药品加成或降低了药品加成比例,延安、安康、宝鸡等市实现了县级医院药品零差率销售全覆盖。省财政已拨付补偿资金1亿元,各地财政补偿办法正在制定,补偿资金陆续落实。全省所有县区均成立了药品采购结算管理中心。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基本完成,药品价格整体明显下降。所有的县区均配备使用了基本药物,配备率和使用率逐步提高。49个县调整了医疗服务价格,“以药补医”局面正在得到扭转。
(四)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有96家县级医院实施了标准化建设,目前新增病床张。有67家公立医院对112家县级公立医院实施对口支援,有266家县级公立医院与857家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分工协作机制,85家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56家公立医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托管。全省所有县级公立医院均开展了临床径管理,管理病种311种。26个县自筹资金,支持发展重点专科69个。内镜微创手术等新技术、新项目在县级医院得到推广应用。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规划投资2.7亿元,在4个省级医院、109个市县医院、405个甲级乡镇卫生院开展远程会诊系统建设。
(五)县域人才队伍建设得到重视。省卫生厅、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制定印发了《陕西省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提出了一系列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政策措施。90%的县区出台优惠政策和人才引进计划。上半年,全省县级医院共引进本科以上毕业生600余人、学科带头人43名,培训县级医疗技术人员2438人次。宝鸡市计划每年公开招聘60名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商洛7县区均设立20—100万元的县级公立医院在岗人员继续教育基金。安塞、子长等县每年列支100-200万元,专项用于优秀人才的励。吴起县每年列支县级医院医务人员培训费200万元、高级人才引进资金500万元。
(六)惠民便民措施普遍推广。各地采取优化医疗流程、延长门诊时间、开展错峰服务、预约诊疗和分时段诊疗等便民措施,改善群众就医感受。263家县级公立医院开展了“三好一满意”和“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37个县实行检验结果县域内互认。254家县级公立医院设立了医疗投诉处理机构,接待患者投诉2144人次;75个县区建立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成功调解医疗纠纷243起。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健全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并不断提高保障能力;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推行县级公立医院药品“三统一”管理,并实行零差率销售;推进以“以药补医”为核心的县级公立医院综合,促进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等任务,推行便民惠民服务,使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