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坪县石墩河镇金砖沟村天麻种植
“中国杜仲之乡”略阳
在陕南中药种植环节,部分传统品种增收难,却没有补贴来稳定;热门品种预期好,面积扩张时却很盲目。事实上,大部分中药材一种下去要数年之久,个中变化无法及时掌控。陕南山茱萸等品种的历史经验表明,一些品种的就地消化能力不足,后续产业缺乏核心产品,单一扩大种植面积,就会存在极大的风险。
陕南中药何以自强?根据省发改委历史数据显示:2007年,陕南中药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已达16%。2013年,商洛市中药农业总收入20亿元,人均800元,占农民收入的15%;汉中市中药种植业总收入21.88亿元,占农民收入比重较高的山区县区为14.71%。
陕南中药种植对农民增收的拉动力已经转弱。
缺补贴、少政策,传统品种种植在萎缩
2015年1月,略阳县金家河镇寒峰村。村支书张世宏讲述:“县上给资金引导管护,很多人只给树刷刷白,只有退耕还林一亩地还能拿到100多元。所以一些药农种起了大棚蔬菜,大部分是外出打工了,打一天零工的工钱,确实比剥一天的杜仲收入高多了。”
略阳县,“中国杜仲之乡”,是汉中市唯一单设中药局的县级,中药材地存总量达到70万亩,其中杜仲地存58.6万亩,是全国最大的杜仲种植,占全国产量的13%,也是最早掌握杜仲环剥技术的地方。由于近年杜仲行情一跌再跌,传统种植杜仲的农民们纷纷“弃树而去”,很多杜仲林基本无人主动去管护。
寒峰村,全村225户村民家家有杜仲,传统杜仲林达一百万亩,每年每亩可产三百到五百公斤。上世纪90年代初,杜仲皮子卖到每斤十几块钱,最好的是30多元。很多农民的口都有野生杜仲,种子卖到每斤三百多元。现在,种子每斤十几块钱,皮子每斤一两元。
“杜仲面积逐年下降,年年都有枯死的。眼下地里种的东西,只有种中药没有补贴了。”张支书担忧:“在市场行情好,老百姓发展意识就强。行情不好,农民们没有积极性去搞,如果没有支持去稳定种植,就会连管护也不想费力了。我们是传统中药种植村,没有更好的资源做替代产业,不把杜仲管护好,将来怎么办?”
2013年,略阳县投入中药产业专项资金100万元,全部来自本县财政自筹。对于全县70万亩的中药种植面积来说,这些资金用起来确实捉襟见肘。汉中市中药办表示:“从2007年以来,汉中市中药产业得到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份额,已经逐年萎缩,市财政扶持资金已经全部退出,这导致工作无抓手、产业引导职能弱化”。
2015年1月,佛坪县,“中国山茱萸之乡”。几年之前,“十月山茱萸无人采摘”的新闻已经屡见报端。由于山茱萸价格从最高每斤200元,已经跌至了今年的每斤9元。在一部分传统种植山茱萸的陕南乡村,甚至出现了私下砍一些的倾向,转而种植一些经济效益正好的中药品种,甚至景观林木。
然而,也有农民担忧:待新的品种也大批成熟上市的时候,是不是会走到传统品种的老上去?
相关报道:
陕南:2020年中药产业增加值预期达到300亿元
应重视陕南中药的支柱地位 引领陕南地区实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