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科学是现代生命科学中新崛起的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学科,是生命科学研究的支撑条件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生命科学前沿领域中最为活跃的学科门类之一。近日,本刊记者就实验动物科学研究国内外最新进展以及对生命科学发展、进步的推动作用,采访了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部实验动物系副主任陈振文教授。
陈振文教授从事动物实验科学研究、教学和管理近三十年,主持、参加过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培养了一大批从事实验动物科学研究工作的专业人才,有数十篇学术论文在各大核心期刊或学术会议上发表。
记者:实验动物是如何定义和分类的?现代实验动物学对实验有哪些新的要求?
陈振文: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s)是指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根据对所携带微生物控制的程度和质量,实验动物分为普通、清洁、无特定病原体和无菌4个级别。根据遗传限定可分为同基因型动物和异基因型动物。同基因型中还可分为近交系动物和杂交群动物等。
实验动物的质量控制主要体现在微生物和遗传的控制。微生物控制主要依赖于条件的控制,有普通、屏障和隔离;遗传控制主要是通过繁殖方式来控制。
随着对实验动物的要求越来越规范,按要求现有的小动物实验都需在特定的屏障下进行,室内为正压。所有进入的饲料、饮水及用品均应无菌处理。对从事动物实验的人员也要求经培训持证上岗。人员的进出要按线进行,通常是由外区经授权进入缓冲区、室、淋浴、无菌、风淋,再经洁净走廊进入饲养室进行实验操作,然后经“污染”走廊返回到缓冲区,全程均为单向流动,保障了实验室的无菌。
[打印][返回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