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医药行业
  • 中华古玩新闻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医药文化-搜狐滚动2013年3月9日
  •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并将其定义为“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a.口头传统和表述;b.表演艺术;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d.有关自然界和的知识和实践;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这一概念的内涵是以多元文化的视角重新审视和评价传统文化,建构新的文化价值;它针对全球化背景界文化日益严重的趋、一体化趋势,力图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改变人们在现代中依据文化标准建立起来的关于文化的“先进”与“落后”的观念,使其认识到文化的发展不应该只是新旧的更替形式,而应该是不断丰富的过程;不应该是一体化的趋势,而应该是多元并存的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术语一经传入中国,立刻就成为文化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传统文化也因此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传统文化重要方面的中医药文化理所当然在其关注和研究的视野当中。也就是说从此以后,我们可以从文化遗产的角度研究中医药文化,这对于近现代以来在科学技术挤压下日益萎缩的中医药文化来说,无疑是得到了一个发展的机遇。

      中医药不仅是一门技术知识,更内涵着中国人的文化生活方式,凝聚着深刻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记忆,体现着传统文化的,代表着中国人的生活情趣。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的“”、“”、“脏腑”、“”、“六淫”、“七情”等理论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哲学思想,而且也反映出中国文化对人体和生命系统的独特认识,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国人了解自己,认识疾病,分析现实,预测未来。这些知识和文化在传承过程中逐渐内化为中国人所特有的生命态度,凝练出中国人独特的生命智慧,造就了无以伦比的技巧工艺和方式方法,它已经融入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民族身份的标志。中医药虽然是一种古老的知识文化体系,但从它产生到现在就一直活在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中,并且不断在发展变化,理论体系日趋完善,不断深化,技巧工艺日益创新。对这些具有历史感和认同感的,并且在不断变化、发展和创新的文化知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敦促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义对其进行关注和。至此,中医药文化完全进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域。我们再无需依据科学文化的标准对其进行“先进”与“落后”的观念定性和“有用”与“无用”的价值判断,更无需遮掩,而是应该认真地将其归纳整理,进而准确无误地呈现在面前,并全面阐释这种文化被认同的历史渊源。这是当今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中各种民族文化应该担当的责任,也是构建文化生态平衡的要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了推动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制度,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之一。从此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轰轰烈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2000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了“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申报、评估工作,并于2001年5月18日公布了世界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2004年中国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518项,其中传统医药有9项。2008年6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扩展项目名录,其中传统医药有13项。200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启动中医药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工作,2007年9月确定了第一批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录,包括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中医诊法、中药技术、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针灸、中医正骨疗法、同仁堂中医药文化、胡庆余堂中医药文化、藏医药等9个项目。2010年11月16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中医针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但是与民俗、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等其他传统文化事项的申报相比,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在数量上不够丰富,在种类上还很不全面,在文化特性上也不够细致。中医学部对申报工作热情不高,甚至有些地区的申报工作至今还未启动,这种态度促使我们不得不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

      首先,对于中医学界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令人费解的概念,人们很难将“非物质”的概念与具有形形色色物质现象的中医药文化联系起来。其实这种困惑不仅出现在中医药文化中,也是困扰文化学界的一个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词不是来源于学术界,而是国际性的组织给定的一个文化概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了补充完善“文化遗产”的概念提出的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对应的一个文化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启动的世界遗产工程,制定了《世界遗产公约》,将世界遗产划分为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而其中的文化遗产则是特指文物、古建筑和遗址,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物质文化遗产”。尽管这些文化遗产都有“物质性”的特征,但“物质性”不是它的唯一特性,甚至也不是它的根本特性。如果认真地加以分析,我们就会发现不论是文物、古建筑还是遗址,它们都蕴含着某一时期特定的知识技能、审美情趣和价值理想等非物质的文化元素,只是这些文化元素已经随着这些特定的物质材料固化在特定的历史时空里了,它们既不能变化,也不能发展,只能作为已经逝去的文化形态遗留下来的物质形迹供人瞻仰。也就是说“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并不是它的“物质性”,而是它的物质材料成份和内含的文化意蕴的凝固性和确定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词语中的否定词“非”否定的不是遗产的“物质性”,而是它的凝固性和确定性,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传统文化中那些在一定民族文化心理或风俗中被认同的、具有生命活力的不断变化发展的文化形态和文化方式,其中既有“物质”的层面,也有“非物质”的层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对这些特定文化形态生命活力的。中医药文化是几千年来积淀在中国理上的生活方式和生命态度,这种生活方式和生命态度并没有凝固在某种特定的物质形式之中,而是以强大的生命力代传承,并不断发展变化着,因此将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理所当然的。

      其次,是科学技术对中医药文化的挤压。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在科学与技术的强势挤压下中国文化一直努力朝着文化的标准向前发展,希望以此克服传统中所谓的“”和“落后”,对传统的中医药进行科学几乎成为现代中医的共同理想。从目前中医药开展的基础理论、临床诊疗、中药制剂、针灸原理等方面的研究来看,大多数研究方式都是按照科学模式建立的。对中医药的这些的确让它显得时尚而科学,中医药也逐渐摆脱了传统的阴影了科学的径,2005年11月,中国中医研究院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费尽周折才取得了科学技术某种认同的中医药文化,也就没有强烈的亲近传统的愿望。但是,在中医科学化的道上,我们的研究大多只是沿用着已有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模式,中医药科学化的结果是中医越来越像西医,或将成为西医的一部分。这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民族文化、促进文化多元化发展、构建良好的文化生态的观念是不相符的。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具有巨大使用价值和发展前景的实用技艺,科学地发展了中医药的自然科学属性,但同时也遮蔽了它的文化价值,文化的东西需要用文化的方式去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出,改变了人们对待传统的态度,这不仅为中医药提供了全新的学术思,也使它得到了新的发展机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境中,中医药的文化属性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中医药学术研究的方向不再完全受制于现代科学研究的模式;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中医药文化的研究重在分析研究中医的存在状况、发展趋势,认识中医药的文化特征,正确判断它的价值和意义,它的基本思想,尤其是它关于生命的本质解说和对生命的态度、对疾病的认知方式和医学伦理等思想;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义中医,就是要让中医药的文化思想被充分认知,并不断得到更广泛的认同。